最近看了一本書,讓我想起兩本書。
看的是黃奇帆的《結構性改革》,這本書是最近幾個月剛剛出的,亦講到疫情影響,從土地講到房產,從數字貨幣講到5g,從金融改革講到人口問題,輻射面之寬,無愧於結構性改革這個宏大的書名。
而在幅度大之外,這本書最令人驚喜的是作者對於任何問題抓主要矛盾的能力,任何複雜的問題,基本在五點之內闡述清楚主要矛盾,並且從資料和邏輯入手,推導成因。
這還不夠,作者當過重慶市長,也對應每個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思路。
比如一個例子是反壟斷,我猜測作者成書之時應該在2020年第一季度,那個時候反壟斷還沒有“蔚然成風”,而作者早已對此有所看法。而說起這樣的“預見性”,這位姓黃的作者並不是第一位,還有一位姓王的書記也是,他曾經是復旦教授,後官至中央常委。
王書記曾經有一本書,叫做《政治的人生》,大約是在他擔任復旦教授期間寫的,書大約成於90年代,當時他曾經提出過“巡回法庭”這一概念,而在2003年左右,我國首次開始實行巡回法庭。
這本書基本是講述王書記的治學經歷,平日隨想,以及對現世的思考,也是非常值得閱讀的,甚至是常讀常新的書。
王書記和黃市長的相同之處,除了這樣的預見性,還在於二者都是“學者型官員”:純學者的思考容易囿於框架和宏觀,缺少對一線問題主要矛盾的理解,而純官員的思考會更貼近一線,但可能又缺少結構化的發散和歸因能力,所以讀學者型官員的書,幾乎是理解中國最好的讀物了。
當然,純學者的書,有些時候也會給人啟發,甚至是驚喜,比如上海的一位教授陸銘的《大國大城》,這本書看了下來,我的感受是這本書是一本“三反書籍”,反常規邏輯,反現行政策,反社會共識。
第一個重要觀點是,根據國外的城市化程度,我國的城市化程度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要把大城市做大,而不是限制大城市的規模。第二個重要觀點是,我們追求的財富均衡,不是總量均衡,而是購買力平價均衡。也就是說,我們不要追求二線城市達到和一線城市一樣的人均收入水平,一線和二線都掙1萬元每個月,不現實。
我們要達到的是,二線城市的人每個月的工資能夠買到的蘋果,和一線城市的人每個月工資能夠買到的蘋果,一樣多。(物價不同導致一線城市錢多,東西也貴,所以能買的數量和二線城市無異)
這兩個觀點都是和2019年此書出版時,當時社會的主流觀點不太一樣的,畢竟那幾年還出現過“低端人口”事件。陸教授的觀點是比較令人驚喜的,而最近幾年大城市陸續開放落戶限制,似乎也在迴應陸教授向政府提的看法,當然,這背後又是更深的一些關於人口,和城市人才競爭的問題了。
不過我讀完這本書後和另外一位朋友交流時都曾覺得,這本書非常的“經濟學”。
2020.12.21寫於深圳上梅林地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