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孩子們盼望的寒假僅有一個多月的時間了。
四川瀘州的一個小學生,卻突然跳樓身亡。
他在一張撕下來的作業紙上,用歪歪扭扭的字寫到:“我活得太累了,你們從小便希望我如同成人一般……”
12月15日,是冬月的開始。很多地方已經飄起了孩子們喜歡的雪花,而小男孩,卻永遠躺在那塊冰涼的土地上。
“媽媽,讓我多睡一會。”
多麼耳熟的一句話,在每個叫孩子起床的早晨都會響起。
而這一次,孩子卻永遠都不會再起來了。
男孩最後的署名,是“恐懼並絕望著的黃某某”。
想知道,真正讓他恐懼和絕望的,是什麼?
01
不得不面對的規則
著名教育專家李玫瑾教授在一次講座中談到,她曾經和兒子有一段對話:
“你們這代人比我們厲害,我們這十多年沒學什麼東西,你們天天學真棒。”
兒子的回答讓她很震驚:“你們感受不到我們的痛苦,每天早上七點十分坐在教室裡,要坐到下午五點半,晚上回家要寫到十一點半。
媽媽,不是一天,是十二年,連週六週日都被你們占上。”
當時,李玫瑾教授竟無言以對。
難以想象,一個個天性活潑愛自由的孩子,每天十多個小時困於教室,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晚上散步,女兒突然問我:“媽媽,你們小時候都是怎麼上學的?”
我笑呵呵地說:“我們都是蹦蹦跳跳走進校園的,有時候還踢著石子。”
我邊說邊跳起來給她演示,順便踢飛了一顆石子。
我以為她會笑,但是她嘆了口氣,滿眼的失落。
她低著頭說,如果我能早一些出生就好了。
想起孩子們每次都要站到固定的路口,校門一開,便開始沿著線走,從校外一直到教室,不能快不能慢,不能偏不能倚,揹著厚重的行李,像極了被圈養的小動物。
瞬間理解了女兒的感受。
北京師範大學的于丹教授在給女兒的信中寫道:
媽媽希望你從小就找到一種生命的自覺,一種建立在服從基礎上的自覺。
這種服從是倫理的服從,規則的服從,個人對集體的服從。
遵守各種規則,是社會和家長們對孩子習以為常的要求。
有的學校為了孩子們的安全,課間十分鐘,除了上廁所,必須坐在教室裡。
但也許孩子們最想要的,只是把原本的天性和自由還給他們。
就像我們小時候,即使穿斷底的鞋子,走滿是泥濘的道路,依然是快樂的。
因為我們可以在野外肆無忌憚地大聲歡笑,然後用腳丈量各種各樣的形狀,畫出各種各樣的軌跡。
而生活在高速運轉的現代社會,他們已經不可以了。
02
不得不面對的壓力
看過一則特別扎心的漫畫:
兒子被裝在一個密封的瓶子裡。瓶子外面站的是爸爸,在上面站著的是媽媽。
爸爸拿著一個大大的針管抽走了孩子的好奇心、夢想和創造力,一邊抽一邊強調:“做一些沒用的事情,給我好好學習!”
媽媽則在上面拼命按壓,用家教、補習班、才藝班填滿了瓶子,一邊使勁一邊說教:“你要知道,我這都是為了你好”。
最後,孩子被壓碎,母親崩潰倒地。
這個漫畫中,最可憐的是夾在中間的孩子,左邊是教育觀念的極端化,右邊是家長的期待和無奈,最後被摧毀的是自己。
前段時間,一位在馬路上看電視的的男人火了。
火的原因,不是因為在馬路上看電視,而是深夜突然忍不住的崩潰大哭。
哭的原因,是因為妻子不讓他在家裡看電視,怕影響孩子學習。
不僅如此,妻子還給孩子報了十幾個興趣班,白天晚上加上週末,填得滿滿的。
而孩子,才上一年級。
一位網友說:“社會就像個篩子,用學歷篩掉不努力的孩子,用房子篩掉不奮鬥的父母,用工作篩掉沒資源的家長,這就是現實。”
這種現實,是繃在很多父母神經上的一根弦。
就在上週,聽了美國正面管教講師範蕾老師的一堂講座。
現場的黑板上有一個簡筆畫小人,每位家長都要把這個小人當成自己的孩子,說出自己的期許。
不一會兒,小人身上就寫滿了優秀、有耐心、堅持、勇敢、有上進心、積極向上、出人頭地等詞語。
社會對家長們施加的壓力,在無形中都轉移到了孩子身上。
只是苦了那些還沒好好享受童年的孩子。
03
不得不分享的寵愛
近日,廣東揭陽一段女孩照顧小嬰兒的影片引發了網友熱議。
樸素的穿著,隨意紮起來的頭髮,小小的個子,熟練的抱娃姿勢。
懷裡是需要抱安穩的嬰兒,旁邊是需要照看的行李,不遠處是躺在病床上的媽媽。
聽到媽媽有需要,女孩馬上起身,快速走到床邊。
嬰兒只有40天,而女孩,只有八歲。
鼻子一酸,瞬間淚溼眼眶。
同事說:“大寶三歲、小寶一個月,每當我抱著小寶的時候,大寶就抬個凳子坐我旁邊牽著我空閒的那隻手。
偶爾說一句:媽媽,等妹妹睡著了你抱抱我好嗎?”
甩開一個孩子的小手,卻對另一個孩子張開懷抱,太難了。
一位媽媽在給女兒的信中寫到:
“對不起,寶貝,請原諒我這兩年來的力不從心,讓我沒有底氣面對你憂鬱的眼神。
當我摟著弟弟的時候,我能感覺到那雙小心翼翼伸過來的小手,原諒我把冰冷的後背給了你。
你長大了 ,是的,這已經成了我理直氣壯的說辭,成了我把溫柔和耐心給另外一個孩子的理由。
可我忘了,那是一種孤獨地長大。
這就好像殘忍地說,“你去一邊好好地開花吧,我要認真守護另一顆種子的發芽。”
大概每一個做母親的人,看到這裡,都會淚奔。
那個曾經也在你懷裡撒嬌的男孩,多久沒有和他一起奔跑著做遊戲了?
那個被你當做小棉襖的女孩,多久沒有給她扎一束好看的頭髮了?
一邊是對一個孩子滿眼的寵溺和欣喜,轉過臉是對另一個孩子的呵斥和打罵。
夜深人靜的時候,連我們自己都會愧疚到痛恨自己。
每一位失衡中的家長都應該提醒自己:每個孩子都是自己播下的種子,灑過的心血,在守護一顆種子發芽的時候,別忘了給另一棵小樹澆澆水。
04
其實,父母很愛你
前段時間,刷到了一條抖音:
西安下了今年第一場大雪,一位媽媽剛剛送女兒上學回來,卻突然淚奔。
記錄的雖是最普通的生活瞬間,戳中的卻是所有為人父母者的心酸。
想起半個小時前消失在人群中的那個小小的身影,一步一步,越來越遠,直到最後,只有白茫茫的一片。
內心突然湧起的失落和恐慌,是最揪心的。
有一首《膽小鬼》的詩是這樣寫的:
我怕你哭,又怕你不哭;
我怕你餓著,又怕你吃太多;
我怕你走路太慢,又怕你摔倒受傷;
我怕你不敢和人交朋友,又怕你和陌生人交朋友;
我怕你長不大,又怕你長太快;
……
每個為人父母者,都是這個世界上膽小而懦弱的人。他們小心翼翼,而又滿懷期望。他們脆弱不堪,又希望孩子變得無比強大。
因為強大了,就不會像他們一樣,在面對現實的時候脆弱不堪。
範蕾老師那天的講座還有一個環節:
當孩子工作以後第一次回家,開啟門,你希望站在面前的是怎樣的一個人?
與小時候的期許不同的是,大部分家長選擇了健康、快樂、笑容滿面、活蹦亂跳、陽光積極……
我們終其一生所追求的,不過是回到生命的起點,還原最純粹的愛。
所以孩子,無論遇到什麼,請不要放棄自己。
也許終有一天,你會原諒父母的無奈,堅定他們對你的愛。
當你感覺恐懼和絕望的時候,請把冰涼的小手交給父母。
我們一起,慢慢來。
點個“在看”,願我們過好當下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