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文明辦舉辦的“尋找最美家風”的徵文已經告一段落了,有一些優秀的篇什已經在《介休報》刊出,且產生了廣泛而良好的社會影響。我應邀參加了那次徵文的評選,組織者果紅主任的幹練和任瑞媛的書卷氣都給我很好的印象。事後我也對什麼是家風,以及什麼是最美家風這個問題想了很多。由不得就想起來我小時候的一件事,事雖小,也折射了人性微妙而溫情的一面。
我們鄉下的院子是一所很古老的四合院,院子住著四五戶人家。其中北廂房是兩位上了年紀的老人,男的鬍子很長、面容枯槁、神色倉皇,女的則還是一雙小腳,顫顫巍巍的感覺老站不穩的樣子。聽父母底下說,他們家在舊社會就是一名地主,到了新社會,被打倒了,因此才落到這個地步。我記得男的姓郝,名字像是個女人的名字,因此有點看不起他來,而且總覺得我們所看的小人書上有關地主的形象,活脫脫就是他那個樣子。
有一次,我就在他住的房間牆壁上用粉筆寫了一行字:打倒地主老汗子!寫完以後很得意。不曾想“墨跡”未乾,就被我奶奶發現了,我奶奶臉色大變,也顧不上洗衣服了,用了好多水澆在牆上,直到那粉筆的白色漸漸脫落為止。奶奶雖然沒有罵我,也沒有給我父母打報告,但她嚴肅的表情還是給我很深的印象。後來我才注意到,包括我的爺爺奶奶和父母親,都從未把那兩位老人視作“地主”和“地主婆”,而那兩位老人實際上對我們這些孩子也很和善,甚至溫情。
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家經常有一個姓李的河南古董商過來一住好多天,然後村裡有好多人收回古董就拿過來賣給這位古董商。二三十年以後,這位在上海虹橋區開了一家很大的玉器商行的古董商,還清晰地記得在我們家當年度過的情形。跟我們兄弟幾個通電話時,還一再表揚我父母都是很善良的人,讓他一直很難忘記。
到今天,我們兄弟姐妹日子都過得還算不錯。我哥哥的工作從太原轉到了濟南,成為了大唐集團的一名風電專案中層管理人員。我弟弟則從太原轉到了武漢,並把太礦集團潤滑液壓裝置的業務延伸到了廣西北海。人們常說,富不過三代,說明物質的、財富的東西傳承和延續很難。可是良好的家風,比如說寬厚待人、與人為善,又比如說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等等,卻可以一代一代往下傳,並使後來者潛移默化,受益匪淺。
作者簡介:
田孝士,就職於介休市發展和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