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1991年,蘇聯解體。

蘇聯解體

舊秩序一朝崩塌,可是曾經的老對手美國,卻並沒有感到輕鬆多少。布什政府早已敏銳地感覺到,這是美國千載難逢的良機。可是,如何把握這個良機,才能讓美國徹底佔有冷戰勝利的果實?

本期就和您一起聊一聊這個歷史轉折時期,美國到底都做了些什麼?

開宗明義,美國在蘇聯解體之後所做的一切源於這六個字:不放心、不放手。儘管美國曾不無驕傲地宣稱蘇聯的解體是俄國的"大失敗",但是,美國人也清醒地認識到了,蘇聯的"失敗"完全不能與德國、日本在二戰中的失敗相比:他們的軍隊沒有瓦解;他們依舊擁有可以毀天滅地的核武器;他們的工業體系、科研機構依舊在發揮作用;繼承蘇聯衣缽的俄羅斯仍然是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

克里姆林宮

也就是說,俄羅斯對美國的威脅依然存在。基於這個認識,美國雖然已經宣稱冷戰結束了,但是他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圍剿"依然沒有放鬆。而對待新生的俄羅斯,美國從未視他為"盟友",甚至會不斷給他製造麻煩。

可是,葉利欽領導下的俄羅斯畢竟是一個採用所謂美國認可的政治制度模式的國家,也正是這個西式的民主國家取代了前蘇聯,"一個穩定的民主的俄羅斯對於保障歐洲安全、解決地區衝突、防止核擴散是必不可少的。

一個恢復獨裁或者滑入混亂狀態的不穩定的俄羅斯必將帶來災難——對他的鄰國造成直接威脅,並因為他擁有大量的核武器,也將對美國再次構成戰略威脅。"

為了防止俄共等左翼勢力重新掌權,為了不使俄羅斯陷入混亂,為了維護冷戰勝利的果實,當政的老布什政府決定將確保俄羅斯的民主轉型作為對俄外交工作的重中之重,支援葉利欽的領導地位,支援俄羅斯的民主改革。這一政策也一直延續到克林頓政府。

核武器

與此同時,為了消除俄羅斯對美國的核武器威脅,老布什也開始著手降低原蘇聯龐大的核武器庫。而葉利欽方面,面對的是俄羅斯千瘡百孔的社會經濟,為了挽救經濟危局,葉利欽必須獲得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經濟支援。於是,1992年1月5日,葉利欽為討好美國,正式宣佈:"不再考慮把美國作為我們的潛在對手,並已把我們的洲際導彈的目標從美國所有城市轉移掉。"

老布什

作為對葉利欽這一宣告的回報,老布什在當年的4月1號宣佈,美國將聯合西方七國,對俄羅斯集體援助240億美元。也不知是歷史的巧合,還是老布什刻意為之,這筆在愚人節許諾出去的援助款,徹底愚弄了葉利欽,也將剛剛從廢墟里爬起來的俄羅斯一腳重新踹進了深淵。

這是怎麼回事呢?事情還要從俄羅斯施行的"休克療法"說起。

"休克療法"是美國經濟學家傑弗利 薩克斯最先提出的一種專門對付惡性通貨膨脹的經濟措施。經過薩克斯在玻利維亞與波蘭的成功試驗,經過西方許多經濟學者的嚴謹論證,許多人認為,"休克療法"是一劑治療經濟痼疾的良藥。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薩克斯就受聘於蘇聯,作為政府經濟顧問,為他們的經濟轉向出謀劃策。

1992年1月2號,在薩克斯的規劃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幫助下,俄羅斯設計並實施了大致形同波蘭模式的"休克療法"。可是,俄羅斯這一改革的結果是人所共知的,他失敗了,俄羅斯的經濟水平又被拉低了一個檔次。

客觀地講,俄羅斯"休克療法"的失敗,有很多種因素,但是,有一個因素是始終都繞不過的,那就是美國。

薩克斯

薩克斯在很久之後的一本書裡這樣說道:"我花了二十年時間,想了很多,讀了很多,慢慢明白為什麼當時美國對於波蘭事務如此高瞻遠矚,對於俄羅斯卻殘忍地忽視:西方世界之所以在經濟和外交上如此提攜波蘭,是因為他能變成北約在東歐擴張的橋頭堡,波蘭是西方陣營的一員,因此是值得幫助的;

而美國的領導人看待俄羅斯,正如勞埃德喬治和克萊蒙梭在凡爾賽看待德國一樣——被擊敗的敵人應該被碾過,何談幫助?"

薩克斯花了二十年才想明白了問題的關鍵,顯然,他是一個出色的經濟學家卻沒有絲毫的政治敏感度。

但是,葉利欽不一樣。作為一個政客,他早就明白,俄羅斯經濟的崛起需要美國的幫助,"休克療法"在玻利維亞與波蘭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美國的支援與適當的讓步。

於是他投其所好,用美國人害怕的核威懾換取了二百多億的經濟援助。但是,葉利欽沒有想到,美國人的承諾根本就不可信,急需的美元沒有到位,苦苦的等待只換來幾名所謂的經濟學家。

而美國出於對俄羅斯的防範,更不可能像當年對待玻利維亞和波蘭那樣,做出讓步了。

北約

蘇聯解體之後,美國做出的另一重大決策,就是"北約東擴",這幾乎構成了冷戰之後,美俄關係的"主旋律"。

1991年4月,蘇聯領導的華沙組織已經宣佈解散,如此一來,北約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義。此時,美國政府面臨三個選擇:一、解散北約;二、維持現狀;三、向東擴張,開始新的使命。美國政界歷來強調美歐之間的特殊關係,而北約是"美國介入歐洲之錨",是美國在跨大西洋事務中保持領導地位的有效工具。

為了保證美國在歐洲政治、軍事事務中的主導作用,老布什政府就強調北約應當成為"一個自由與和平歐洲的核心"。

更重要的是,美國對俄羅斯的威脅始終感到如芒在背,美國的政客不斷強調:"俄羅斯的危險仍是非常實實在在的......即改革被逆轉,俄羅斯富於侵略性的民族主義可能從共產主義的廢墟里抬頭"、"俄羅斯可能在經過動亂之後成為同西方敵對的一個集權主義、軍國主義、帝國主義的國家",為了遏制俄羅斯,美國必須利用北約這個集團做點什麼。

北約

於是,北約東擴已成定論。

分歧只是在兩種態度:激進東擴與漸進東擴,從事實上看,老布什政府與克林頓政府最終都選擇了漸進東擴的道路。

克林頓時期,美國先是出臺了北約"和平夥伴關係"計劃,俄羅斯在得到美國人"夥伴關係不意味著北約成員資格"的保證之後,竟然欣然接受了這個計劃,甚至最終加入了北約"和平夥伴關係"。

1995年9月,北約理事會又通過了《關於擴大成員國計劃的研究報告》,報告的名字已經很清晰地告訴了我們,老布什1990年向戈爾巴喬夫保證的"北約絕不東擴",以及所謂的"夥伴關係不意味著北約成員資格"完全是謊言。

只不過,基於美國政府需要保證葉利欽的執政地位的考慮,北約理事會也認為,北約東擴應該是"慢步走"的,要"與俄羅斯建立特殊關係,使之不感到威脅"。但是,美國的國會對北約擴大緩慢深感不滿。

美國國會

1995年12月,國會通過了《北約擴大法1995年修正案》,要求總統擴大對中東歐國家的安全援助,幫助加快他們獲得北約完全成員資格的進度,在後勤與武器獲得方面享有與北約成員國同等的特權。

於此同時,許多中東歐國家,出於對俄羅斯的忌憚,也迫切要求加入北約。而對於俄羅斯來說,經過兩年多與美國的反覆較量,他們已經明白,北約東擴是擋不住的,於是俄羅斯在新成員數量、擴容的地域和東擴的軍事內涵方面對北約提出了限制。

比如,北約不在中東歐國家建立軍事基地,不部署北約軍隊和核武器,不吸納原蘇聯國家加入。只是,這些要求也被美國一一否決。

1996年,是俄羅斯的大選年,葉利欽成功連任,此前俄共成為議會第一大黨給美國帶來的"俄共將要捲土重來"的疑慮被打消,美國也隨之加快了北約東擴的步伐。

冷戰期間,由於蘇聯一度擁有比美國更強大的核攻擊力量和導彈破防能力,美國需要建立有效的反導彈系統,於是里根政府發起了"星球大戰"計劃。

蘇聯解體以後,俄羅斯強大的核實力並沒有被削弱,核威脅依舊存在。為此,美國開啟了"星球大戰"的後代目,通過了"國家導彈防禦系統"法案。

後來,美國就以伊朗核威脅為藉口,執意要在俄羅斯的身邊——波蘭和捷克部署導彈防禦系統。經過漫長的討價還價,美國與捷克簽署了建立雷達站的協議,與波蘭簽署了建立導彈攔截基地的協議。

其實,蘇聯解體之後,為了鞏固冷戰勝利的成果,為了阻止俄羅斯的再度崛起,美國一度延續著"冷戰思維"。只不過,在新的歷史時期,美國用"北約東擴"代替了之前的"武裝威懾",以培植親美遠俄國家代替了曾經的"和平演變"。世界局勢風雲變幻,美國一路行來,也算小心翼翼。

事實上,只有美國與俄羅斯保持某種意義上的"均勢",才是對"旁觀者"最有利的結局!

參考資料:

陳日山:《俄羅斯的"休克療法"及其終結》,《西伯利亞研究》,1994年第6期

暢徵:《略論蘇聯解體後的俄美關係》,《領導科學》,2009年第3Z期

陳朝暉:《蘇聯與休克療法》,《現代商業》,2016年第1期

陶文釗:《北約東擴與美俄關係(1993—1997年)》,《世界經濟與政治》,2018年第10期

斯坦·克羅克、顧目:《太空出路:里根、星球大戰與冷戰結束》,《國外社會科學文摘》,2000年第8期

7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1月,喜鵲報喜,桃花來襲,3星座良緣天定,餘生相愛相依不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