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佛教起源於中國,但事實並非如此,據考察,佛教最早源於印度,而我國的佛教也是從印度傳入的,正因如此,它的很多詞語的原意和現在的含義都有很多的不同之處。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寺”和“廟”這兩個字,“寺”為什麼叫“寺”?“廟”又為什麼叫“廟”,他們之間的區別又是什麼呢?
說到“寺”這個字,我們可以透過一個小故事來簡單瞭解一下。
公元64年,漢明帝劉莊做了一個夢,劉莊夢見一個身高6丈,頭頂還會放光的、一個來自西方的金人,在大殿上盤旋,劉莊隨即便被驚醒了。第二天劉莊就召集眾大臣來解讀這個夢,其中一個大臣說道:“聽說啊,這西方有神,被尊稱為佛,您夢見的估計就是佛吧!”聽到傅毅說的話,劉莊可開心壞了,他還自信的認為自己跟這個西方的神很有緣分,於是二話沒說,便派了十幾個人出使西域,去到西域學習佛經和佛法,這個事件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漢明感夢,初傳其道”。
這件事之後可不得了,西域僧人按耐不住了,也來到了中國,當時接待這些西域僧人的是“鴻臚寺”,不得不說,待遇還是很不錯的。西域僧人也不是空手來的,他們當時是帶了許多的佛經來到了中國,但是他們可不是徒手帶來的,而是用白馬帶來的,還挺聰明,萬萬沒想到的是,這些僧人來到中國之後竟然都不想離開了,看來中國果然很有吸引力。
劉莊一看這不行啊,那給他們整個地方住吧,於是劉莊便命人在鴻臚寺旁邊修了一座新的官邸,不僅如此,劉莊還給它取了個名字,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白馬寺”,那些僧人們就住在白馬寺裡,生活可是很不錯的。現在呢隨著時代的不斷髮展,佛教建築也被人們稱之為“寺”。
看完小故事我們再來說說“寺”這個字吧,“寺”這個字它是一個形聲字,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出它上面是“土”下面是“寸”,這表示著寸土之地,秦朝之後,官員任職的地方,通常就被稱為“寺”,簡單來說就是古代公務員辦公的場所。而佛教的住所會叫做“寺”,就是因為上面的那個小故事。
說完“寺”我們再來看看“廟”這個字,和“寺”一樣,“廟”也是個形聲字,廟在古代是供祀祖宗的地方,“廟”這個字在《孫子兵法》中也有所提及:“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由此可見,“廟”不僅是國家決策重要戰略的場所,也是國家最為莊嚴和神聖的場地,還是很厲害的。
其實啊在漢代以前,統治者對廟是十分看重的,而且對廟的規模也有非常嚴格的限制呢。這點我們在《禮記》中可以看出來。《禮記》中說過,最高統治者天子能夠立七廟,諸侯能立五廟,大夫立三廟。由此可以看出來,平民老百姓根本沒有資格建廟,他們只能在正寢祭奠祖宗,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來周代封建禮制苛刻程度。
除了上述的含義之外,“廟”還是中國古代祭祀場所,怪不得現在祭祀在我們國家還是這麼重要。但是這裡的祭祀可不是你想的迷信,它可是而是一種家族、民族傳承的象徵。綜上所述,廟在古代是非常莊嚴神聖的地方,並不是現在的佛教場所。
到了漢代,“廟”的含義才開始發生了改變,這個時候廟裡可以供奉鬼神,古人可是非常相信鬼神這些東西的,因為古人非常迷信,所以在古人看來,人死了之後會進入陰曹地府並且會再輪迴轉世。因此古人為了紀念那些有傑出貢獻但是去世了的人,就為他們建廟,比如我們眾所周知的文廟、武廟這些都是,所以此時“廟”啊,可是和佛教一點關係都沒有。
總的來說,“寺”就是是官員、佛和僧侶居住的地方;而“廟”是祭祀祖先、供奉鬼神、供奉有貢獻的人物的地方,大多數人們去廟裡一般是許一些願望之類的,現在我們也可以看到很多人還是會去廟裡表達自己的一些心願。
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許多漢語也隨著人民生活習慣的改變在不斷的演變,很多人對一些漢語的具體含義也漸漸模糊,但是大家不要忘了對歷史文化的傳承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