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日,臺灣電影明星、身心靈文化研究與傳播專家胡因夢做客深圳晶報名人演講周,做了題為《生命的閱讀·我們如何認識自己》的演講。演講中,她以真摯、睿智、廣學、博愛的言詞,從自身的人生經驗出發,講述了自己如何認識自己,閱讀自己,真正瞭解自己的身、心、靈之旅。
15年銀幕之旅是“誤入歧途”
雖然胡因夢現在早已褪去了明星的光環,取而代之的是翻譯家、身心靈文化研究與傳播專家的身份,但一睹這位前“臺灣第一美女”、電影大明星的風采,依然是昨天到場觀眾的訴求之一。當一身黑色中式服裝,留著短髮,面帶微笑,身材瘦削卻神采奕奕,始終傳達著一種優雅、親切氣質的胡因夢步履輕盈地走上講臺,臺下觀眾當即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掌聲。
“早上這段時間血液迴圈都不順暢,很多人整個身體狀態都還沒有‘活’過來,所以請大家先閉上眼睛,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自己,調整一下自己的能量,讓會場有一個更寧靜、更舒服的氛圍。”
胡老師先不忙演講,而是帶領全體觀眾一起做三分鐘的呼吸調整,以達到放鬆和安詳心態,“請大家把注意力的三分之一放在呼吸上,三分之一放在從頭到腳對身體的感覺上,剩下三分之一向外擴張,聆聽周圍整個環境的聲響,然後從心裡的核心深處放鬆,完全放鬆……”
演講正式開始,但胡老師依舊不急著直奔主題——“生命的閱讀”,而是在提出“我們最不認識的人就是自己”的觀點後,將自己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生娓娓道來:“我在30歲之前的人生閱歷裡面,都是在追求外在的名利、地位、被人讚美、被人肯定、情感的滿足等等生命經驗,但到了30歲出頭,我的內心裡開始產生了一種蛻變。”
胡因夢稱那時的自己開始察覺到,這樣不斷向外追求的生活形態,使她逐漸迷失在別人的評價裡,“我在乎愛情是不是會幻滅?美貌是不是能夠永遠保持?這個世界上的安全保障是不是能夠永遠地持續下去?”
這一系列的疑問讓胡因夢時刻都處在巨大的內在波動之中,她感覺到自己好像沒有辦法做自己的主人,因為自己好像永遠都被外界的情境所操控。
“那時候我經常要奴役自己的身體,晚上十一二點還要泡在溪水裡面演女鬼,要被鋼絲吊著飛來飛去,但最後卻拍出了一部大爛戲,上映不到一個禮拜就下畫了。”胡因夢說自己15年的銀幕之旅是“誤入歧途”,稱自己拍的42部電影中“實際上沒有一部我認為是有價值的,沒有一部是現在看來不感到羞愧的”。
因為所有外在的一切都不能帶來真正的福祉和內心的祥和與快樂,胡因夢在33歲的時候徹底告別影壇,開始走自己的路——探究生命的解答,這也是她從中學時代就有的興趣。
之後,胡因夢來到紐約生活,廣泛閱讀和學習各種哲學、靈脩、身心靈方面的書籍,其中對她影響最大的是印度教“徹悟的覺者”克里希那穆提的洞見。再之後,生命的經驗又讓胡因夢對內在生命閱歷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42歲這一年,我生下了一個寶寶”。胡因夢告訴大家,自己在和女兒的互動中,認識到了更深的自己,同時也在產後患上了嚴重的憂鬱症。“差不多長達三年的時間讓我無法入睡,同時,很多身心的症狀也不斷出現。”為此,她找了各種各樣的療法,包括中醫裡的草藥、刮痧、放血、灌腸、針灸等等。在這些療法裡面,胡因夢逐步瞭解了人體的真相,再加以她前期對各種西方身心靈書籍的翻譯、研究以及個人的深入修行,終於讓身心靈文化的理論與實際在自己身上融會貫通。
改善命運必須先要改變內在
胡因夢演講前段對自己人生經驗的介紹,固有令人唏噓之處,但更多的還是對觀眾的啟示——超越自我而回歸真我。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這是閱讀生命最基本、最真實的視角。“人類最嚮往的東西,莫過於愛、自由、內心的祥和、幸福、快樂、圓滿以及安全感,但在我們的生命經驗裡卻總是會有事與願違、波瀾起伏的負面因素,這讓很多人認為,人生不是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而是命運的安排。”
胡因夢用這段敘述直接切入到對生命深入的探索中,“其實,當我們真正瞭解了自己,也瞭解了這個世界的運作模式,我們就會意識到,原來世界並不是在我們之外,我們經歷的一切遭遇都源自於我們的內心。”
這是一個對生命密碼進行揭密的問題,胡因夢認為,“生命的密碼就是‘因果律’,即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每一天的思維、言行,以及對待他人和世界的方式,都決定了我們自己的遭遇,我們時時刻刻都在承受我們給出的因所帶出來的果。”她指出,“因果律”這個概念並非只有佛教和印度教的哲學裡才有,瑞士著名心理學家榮格也曾經以他的名言“我們永遠都在與老舊的自我相遇”進行點題以及闡述——“改善命運,就必須先要改變內在。”
對於改變內在的方式,胡因夢推崇的是克里希那穆提提出的“不對峙、不分析、不反省”。她對此詳加解讀:對峙、分析、反省是我們內心時刻都在進行的活動,當我們面對不瞭解的人和事,我們都會琢磨該怎樣解決問題,而這三種意識的本質其實解決方式。
克氏理論認為,對峙、分析和反省其實都在消耗人的能量,並會在人的內心形成二元對立的矛盾。
胡因夢稱,“現在很多人都被家庭和學校教育成了不接納自己的人,遇事只想‘應該怎麼樣,不能這樣,不能那樣’,而與真我的意願反而是對抗,其表現包括:不接受自己、自慚形穢、自卑、自我否定、低價值感,還有很多內心裡面的衝突和矛盾。她認為要結束這種自我不接納,就必須實現自我和解。
那麼,當我們失去了“應該怎麼樣”的標準以後,會不會進入到無法無天、任性、任由自己的慾望發展的一種狀態呢?胡因夢給出了否定的答案——“如果我們已經有了生命教育的基礎,有了基本的反省能力、分析能力、自我認識和良知,就算沒有了‘應該怎麼樣’的標準,也是不會躍矩的。”而對於我們有沒有辦法把內心裡的二元對立性放下?胡因夢則答曰肯定,“二元對立性通常源自於念頭,事實上我們的念頭時時刻刻都在進行,就算是在不需要運用思想的時候,心裡的念頭還是會停止地,一個接一個地,密密麻麻地湧現。但擁有慧根,經過探究,直到開悟之後,因念而生的慾望、煩惱和波動就會逐漸減少,以至最後消除。”
修行的落足點是降低慾望
胡因夢說,閱讀自己最應下的功夫,就是幫助自己解脫以及自我治療。“世界上每一個人都認為自己有一個‘自我’,其實我們真正深入探究、閱讀到最終極的時候,會發現這個‘自我’是在我們三歲左右的時候才被建構出來的虛幻的結構。而這個結構既讓我們認識到自己是帶有獨特性的生命體,也製造出一個疆界感,於是我們就會感覺自己是一個‘孤島’,既獨一無二,又孤獨、缺乏安全感。”
胡因夢認為正是這一座座“孤島”,才讓人和人之間越來越沒有辦法融合,缺乏相互的愛、同理心與慈心。
她說,“人應該活出更宏大的內在世界,而不只是只關切錢、工作、房子、汽車、愛情和下一代的教育。”
正是出於這種感悟,胡因夢才覺得自己過往在人世間所追求的目標都“太狹隘了,意義都不大,都不能帶來真正的福祉和快樂。”她決定要在心靈的層次上進入深層的自我探究,並在真理和實效的層次上下功夫。對於表層行為下隱藏的內心深處錯綜複雜的意識活動,她舉了個例子:“當我們無事閒坐的時候,可能突然想要起身給某個人打個電話,其實這個簡單舉動的背後就有焦慮和慾望的成分,這個動機代表我們無法安置在當下,換言之,就是當下的某種狀態威脅到我們了,我們必須做一個舉動來逃避它。”從這樣一個細微的舉動,胡因夢得出了“我們的生命有兩種情境,一個是擁有,一個是存在”的解釋,她指出,當人感到擁有和存在為空時,都會覺得不安和危機感。
對於“空”的詮釋,胡因夢認為通常把“空”的狀態詮釋成無意義、無目的、消極、沒有價值感、寂寞、空虛、無聊、乏味等負面感覺是錯誤的,也正是因為這些錯誤的感覺,我們才會產生“把空填滿”的慾望,而這慾望也折射出人心深處的焦慮,讓我們沒有辦法單純地存在。
“我們忙碌於世間,經營、運作、發展著我們的事業成就,然後達成慾望的滿足、自我的實現,無非是想讓我們的生命品質得到提升。那麼什麼才是我們生命品質提升的標誌呢?
豪宅?名車?LV的皮包?名牌的衣物?銀行裡存款數字的增長?沒錯,這些的確代表了一部分,但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更大的部分是自己身心是否健康,心情是否放鬆、解修行脫、自在、安祥,有沒有圓滿感和高度的自我價值感。”
胡因夢理解的“修行”,或者說身心靈的整體治療、探索之路,最基本的落足點就是把慾望降低,然後活出真正內在的幸福快樂。除了上述對心靈層面的解析,她亦對身體的保養有著自己的見解:“不要為達成目標而奴役自己的身體,也不要誤以為美食大餐、滿漢全席可以帶來身體的健康,這些都會讓自己的能量低落,而能量低落就會滋生抑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