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印度最近又出事了,從上個月26日起,哈里亞納邦、北方邦、旁遮普邦以及其他地方一些農民湧入首都新德里進行示威遊行,抗議莫迪政府9月份釋出的農業改革法案,抗議活動已延續至今。

一邊是浩浩蕩蕩的農民們開著拖拉機拖家攜口抗議示威,一邊是軍警嚴陣以待封鎖新德里,場面一度很魔幻。

光看這個畫面,感覺印度分分鐘要崩潰的節奏。

別興奮太早,印度農民事實上是被當槍使了。

30萬農民不是小數目,就算這麼多人都對莫迪的改革不滿,大家也不會心照不宣在同一時間進京告御狀——路費誰來出,家裡的地怎麼辦,小孩的作業誰來輔導——一大坨的問題,農民又不傻,自己會計算成本。

莫非印度農民覺悟都這麼高,還是大家都有心靈感應?當然沒有那麼巧的事,要是背後沒人組織,別說30萬人,30人也沒法如此步調一致地進京。

事實就是背後有人組織,這就是古代上萬民書一樣的套路,看似民意沸騰,實際是藉機忽悠借民意對抗中央,農民只是被當槍使。

誰是組織者呢?地主。

起因在於9月份印度政府透過的三個農業改革法案:《農產品貿易和商業法案(增強與促進)》、《農民價格保障與農業服務法案》 和《必需品(修正)法案》,其主要內容是由農民直接和機構或者個人進行交易,其生產和銷售都不再經由中間商收購。

看起來,這是取消了中間商環節,沒有了中間商賺差價,對農民和地主應該是好事兒呀,為啥還要抗議呢?

因為在之前,印度對農產品是有最低收購價的。

這次推出農業改革法案,取消最低收購價,放開了市場。這或許會增加一部分農民的收入,但也是把雙刃劍,農民種地拿手,你要他們去跟大企業或者職業商人議價,這是單兵作戰對團隊作戰,議價能力很弱。這個改革又同時讓農民失去了最低收購價的保障,結果可能反而讓農民吃虧。

這還只是表面,背後的原因更加複雜。

看上去影響的是農民,實際影響更大的是地主。

在此之前,印度政府對23種作物設定了最低價格進行保護,由國家收購,這裡麵包括主糧和一些經濟作物。

主糧還好,曬一曬能儲存很長時間,但像茶葉、棉花、黃麻、蕉麻這樣的經濟作物就放不起,它們要經過一些工藝或特殊條件才能儲存。比如棉花要在乾燥、防光照的環境裡密封儲存,一般要存放在專業的棉花儲備庫裡;茶葉也差不多,要在茶葉保鮮庫裡低溫冷藏。

原來這些有國家收購,但印度政府的辦事效率是個坑,收購、運輸、入庫耗時良多,農民是等不起的,必須及早出手,價格低一點總比爛在手裡好。

那麼賣給誰呢,那就是有錢有路的農場主、富農們了,他們有財力也有裝置儲存。套路也就是地主以較低的價格收購貧農的作物,然後以較高價格賣給政府,所以許多地主本身也充當著中間商的角色。

莫迪的改革其實對貧農影響有限,他們的作物本來就是賤賣的,真正影響到的就是這些大地主和中間商,現在政府不來收購了,他們面對大企業議價能力也是偏弱的。

從地域上看,受影響最大的是相對富裕的印度西北部幾個邦,比如旁遮普邦、哈里亞納邦,東南方向的窮邦影響不大。這次進京的農民,正是來自西北諸邦,真正貧窮的東南邦反而沒人來。

而這背後,又牽扯到政治。

西北諸邦長期是國大黨的地盤,整天想的是如何搞臭莫迪和印度人民黨,撈取政治利益。比如國大黨的拉胡爾·甘地就稱“莫迪正在讓農民成為資本家的‘奴隸’”。

在法案投票當天,不少反對黨議員在投票現場直接就鬧了起來,會議被迫休會15分鐘,還有8位鬧事的反對黨議員因“行為不端”被停職一週。

旁遮普邦、哈里亞納邦的錫克教徒、賈特人,都是各邦的優勢選民,也是國大黨的鐵票選民。

底層農民是不會有這個覺悟長途跋涉跑到人生地不熟的首都去抗議的,有這個精力還不如在家鄉搞點事情。

西北農民跑到新德里抗議,背後是中層地主的組織,上層地主的授意,以及國大黨的政治支援,這樣一層層下來,才有實施的可能。

不然,30萬人吃喝拉撒怎麼解決?在他們身後可還有規模不小的車隊進行補給,農民哪玩得來這個。

其實這也是印度社會的另一個問題,在鄉村始終存在大量的本地望族,他們長期把持地方,有點類似於中國古代的門閥。他們許多既是地方官,又是當地富商、地主,勢力盤根錯節,在地方一手遮天。

農民們,也就是他們僱的群演,只是這個群演規模有點嚇人,但這也說明門閥們的力量有多大。

這些傳統的門閥、鄉紳們,結合了印度的西式民主,變得更加難對付。拿這次來說,30萬人進京,莫迪政府也不敢拿他們怎麼樣,否則正好給國大黨以口實。

當然也不要對這次抗議寄予什麼厚望,地主們鬧一鬧,估摸著效果差不多了,自然也就退了,畢竟這麼多人一天的開銷就不是小數目,時間太久也耗不起。

但是長久來看,影響還是不容小覷。

這要說到印度的農業。

歷屆印度政府對農民都還是蠻上心的,這也沒辦法,印度是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到總人口72%,要不關心農民,就會喪失執政的基礎。

掌握了農民的選票就贏得了選舉,莫迪玩的也是這套,上臺前他提出要把農產品最低收購價提高50%,牢牢握住了農村選票。

但上臺後,莫迪卻把承諾拋到了九霄雲外,嚴控補貼額,甚至幾次想調低乃至直接取消定價收購。

這也不能全怪莫迪,不當家不知柴米貴。這幾年種子、農藥價格一路飆升,政府卻不能降低最低收購價,為了補貼農產品,印度已經背上了鉅額財政赤字。

這中間就產生了一個Bug,底層農民的農產品始終是賤賣的,中間商們可以低買高賣,補貼實際貼給了中間商,農民們辛苦一年賺頭還不夠買來年的種子。

許多底層農民看不到希望就不活了,2019年,印度農場的農場工人就有超過1萬人自殺,因為他們勞動強度大,待遇低。

更多的人還是要活下去,只得找銀行貸款來種地。

這個模式也不是一年兩年,要在以往,印度或許還能撐一撐。

但今年不同了,疫情已經蒸發了印度近半年的GDP,而且下一波疫情可能5秒後就要抵達戰場,印度的財政已不堪重負。

所以莫迪下決心推行農業改革,放棄政府對農產品價格的統一調配權,取消農產品最低價格的限制,讓農民們去與市場接軌自由交易,中央也能一舉免除農業補貼給自家財政續命。

按照莫迪本人的說法,推行改革是為“開啟新世界的大門”,此次農業改革的核心是“給予農民相應的自由”,也即是糧食市場化。

莫迪政府聲稱,改革的目的是讓印度農民能直接和市場對接,從而獲得更多利潤。他還以馬哈拉施特拉邦一名玉米種植業主為例,新法案實施後,如果作物賣出3天后還沒有收到貨款,該業主就能直接起訴。而在此之前,農民的貨款被拖欠上幾個月是常見的事。

看上去是個好事,實際操作起來各方都有意見。

意見最大的當然是賺差價的中間商和大地主們,這在上面已經說過了。

那麼農民為什麼肯去當群演,因為他們自己也有訴求,他們反對取消最低收購價。印度80%的根底集中在1%的大地主們手裡,10億農民裡有8億是佃農,他們要麼地很少要麼根本就沒有地。

貧農們生活本已多艱,失去了政府兜底的保護後,他們不得不以單獨的個體身份去和商家們議價,很難玩得過商人。

也即是,最低保護價取消了,農民們卻並沒有其他選擇,還是得跟以前一樣,要麼賣給地主,要麼賣給商人。而失去了最低保護價,買家還能想方設法壓價,因為你不賣不行,你自己儲存不了,時間長了就爛掉。

這就是問題所在,看似是受益群體的廣大農民很難受益,所以他們也有意見。

那麼莫迪的改革最後能否成功呢,這個現在真是很難說。

其實不排除一點,莫迪打著解放農民旗號的農業改革,最後可能會間接利用市場手段淘汰地少錢少的小農佃戶,讓他們徹底淪為靠出賣勞動為生的產業工人,並促使地多錢多的大地主主動與市場接軌,倒逼印度農業走向現代化。

理論上來說,印度有這個條件,政府和大地主聯手,集中資金搞現代化農業,發揮印度得天獨厚的土地優勢,把印度農業推上新臺階。

這也與莫迪的理念相符,他一直認為印度落後的農業制度栓住了大量人口,拖累了印度的工業化程序。

加快工業化程序,成為製造業大國。正是莫迪政府為印度規劃的“康莊大道”,為此他已經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現在,藉著疫情的機會,是時候對農業下手了?

如果真是這樣,這就是莫迪的一盤大棋了。但農業改革絕非一朝一夕,莫迪想在短短數年任期內以幾紙法令就竟全功,這個難度確實有點高,得神仙操作才行。

即使成功了,也會帶來其他問題,多出來的數億農民往哪裡去,印度的工業體系能否接納這麼多新生勞動力,如果搞不好,反而還會有大問題。

但現在法案已透過,該得罪的人也都得罪了,不管怎樣莫迪也只能推行下去,要是認慫會連友軍也一起得罪了。

認慫是不可能認慫的,莫迪已經在18日釋出過致辭,拒絕了抗議的中央邦農民,稱要堅持將農業改革進行到底。

就看莫迪如何應對之後的發展了。

8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大江大河2》程開顏大結局:對內褲情有獨鍾,被宋運輝厭惡離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