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2700多年前,歷史的路不好走,周王朝走著走著,裂成了兩段,也就是春秋和戰國。雖然說是碎碎平安,結果碎是碎了,但一點都不平安。因為諸侯們都開始忙著打仗了,對老百姓們那是三不管,老百姓一愁,我們的機會來了呀。為什麼這麼說?原來當時社會上主要有三個職業,農民,工人和商人,而種地是貢獻GDP的熱門行業。
咱們就先從這個行業開始說,周朝原先採用井田制,農民要種公田和私田,後來更多人願意開墾自己的私田。加上耕牛鐵器農具的推廣,大家乾的那是更帶勁了。這麼一來給領導產糧的公田全荒了。周朝達官貴人們不關心農民怎麼種地,但他們關心如何解決自己的吃喝問題。但問題在於井田制已經落後於時代了,再加上週天子說話已經不頂事了。自然而然有錢的諸侯們就硬起來了,該怎麼種地、收糧他們心裡都有了打算。
作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齊國當仁不讓地引領了這次土地改革的潮流。而管仲就是這次改革的提出人。他提出既然大家都不願意種公田,那乾脆就把公田分了,和私田一樣由個人來承包,等到糧食豐收的時候農民自己留一部分,交給國家一部分。原本是為了解決官員們吃喝問題,結果卻誤打誤撞變成了一次稅收改革。要知道稅收是一個國家正常運轉的原動力,軍隊建設,保衛國家,修橋修路都得靠稅收。種地的姿模式了,當然徵稅方式也得變。原先是勞役地租,就是不管你種了多少田,只需要上交公田的產量,而現在變成了是實物地租,不管你種多少都得按照一定比例交糧。
但這樣又產生了一個問題,種地人的水平差距太大,力大活好的收成好,體虛活差收成就少。如果按等量交糧食,交少了國家吃虧,交多了勞動力差的農民就吃虧。這可怎麼辦?於是管仲又制定了一個比較人性的政策,相地而衰徵。簡而言之就是產量多的農民多交,產量少的就少交,確實是比較人性化了。這下農民幹活的積極性雖然提高了,可土地還是國家的,不屬於自己。那就像養隔壁的孩子,怎麼都感覺缺乏親切感。不過魯國最後加了一把力,讓人和地之間充滿了親切感。
話說魯國君主魯宣公搞出了一個新想法,他大手一揮直接宣佈所有土地歸個人所有。也就是說以後取消公田和私田的區別,全是私田,誰種的就歸誰,還給了土地證,成了土地私有制,那地都給分了,當然不會便宜老百姓,官員們還餓著,所以就要從每塊地上按收成收取糧食,這個就是早期的土地稅。而歷史上第一次的土地稅也叫初稅畝。雖然開創了土地私有制,但井田制的終結還要等,等到善變的男人出現,土地歸私人,你以為隻影響了稅收嗎?
格局還是小了,片面了。魯國的土地稅效果好,那就慢慢的傳播到了各國。之後家家都有了土地,自己勞動自己消費,以單個家庭為主體的耕種模式,成了貫穿中國歷史的小農經濟。小農經濟看著挺和諧,但玩著玩著就玩出了bug,農民技術有高低,土地也分好賴,有部分人先富起來了,富起來的人或買或霸佔其他人的土地,這就叫土地兼併。這些兼併了土地的人就成了地主階級,地主階級有地,但自己不幹活,搞享受專僱那些沒地的人來種地,養活自己。
為了節省成本,他們發揮摳門的精神,僱的人少,乾的活多,給的待遇還差,平常壓榨也就算了。要是趕上了災年,給農民兄弟們餓急眼,那起義就是分分鐘的事情。而這也證明了一個古今通用的道理,農民工工資不能拖欠!所以土地兼併讓中國歷史變成了一個圈。王朝開始地多人少。王朝中期土地兼併,王朝末期農民起義,但這個死迴圈沒有一個王朝能夠逃脫。
當然農業的變化使農民的勞動姿勢也變了,沒想到的是他還來了一個跨界影響,各種土地變化讓一批人沒了地,但他們又不甘心重複就業。經過摸索,這批下崗員工愣是自己找到了就業新方向,然後跑到山的那邊,海的那邊,當然不是去當藍精靈,而是挖礦曬鹽。自從這兩款經典產品問世以後,比如說古代離不開,就是現代你也離不開。因為他們是生活必需品,賣起來當然是利潤非常高。但不好意思,這些是不可以隨便賣的。因為這倆都受國家控制,這叫鹽鐵官營。
當然有人就會覺得守著金山不賺錢簡直就是丟,所以就出現了私人來偷偷販賣鹽鐵的生意。官營相當於國企,這也有了中國經濟史上一場著名的爭論,那就是像鹽鐵這種生活必需品或者軍事物資,你很難說到底是交給國企生產好,還是私企生產好,但不管怎樣,要把鹽鐵推廣到各家各戶,有兩類人就要忙起來了,那就是手工業者和商人。
你看一群失業的農民刺激了工商業的發展,所以即使經濟形勢不好,也不要對失業太悲觀。或許你的失業具有為社會造福的潛力,俗話說的365行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