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德里亞堡現名埃迪爾內市,埃迪爾內市連線歐洲與伊斯坦布林,安納托利亞和中東的直通公路穿過埃迪爾內市通向歐洲,埃迪爾內市位於馬裡查河與登薩河交匯處,靠近希臘與保加利亞,三面環河和一面靠山,地理位置得天獨厚,亞得里亞堡曾經遭到許多次包圍和戰爭,一戰時埃迪爾內省的邊境變幻頻繁,可以算得上歐洲爭鬥最激烈的地方之一!因為亞得里亞堡是土耳其西部門戶,土耳其通往歐洲的橋樑,號稱伊斯坦布林的最後一道防線,戰略地位重要。
亞得里亞堡最初由羅馬皇帝哈德良在色雷斯以前的一個名為Uskudama的色雷斯人定居點遺址上建立,位於東色雷斯地區,靠近土耳其與希臘和保加利亞的邊界。從1369年到1453年,埃迪爾內是奧斯曼帝國的第三個首都,在奧斯曼帝國統治下,亞得里亞堡是行政單位的主要城市, 1713年在奧斯曼帝國的流放期間,瑞典國王查理十六世的大部分時間裡都呆在這座城市,1863年至1868年住在埃迪爾內。他被奧斯曼帝國流放到那裡,然後被進一步流放到阿克卡的流放地。他在他的著作中稱亞得里亞堡為“神秘之地”。
1829年希臘獨立戰爭和1877-1878年俄土戰爭期間,亞得里亞堡被俄國帝國軍隊短暫佔領。1912-1913年巴爾幹戰爭期間,亞得里亞堡是保衛奧斯曼帝國君士坦丁堡和東色雷斯的重要堡壘。1913年,在亞得里亞堡被包圍後,保加利亞人短暫佔領了它。在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的臨時冬季停戰期間,英國、義大利、法國和俄羅斯試圖迫使奧斯曼帝國將亞得里亞堡割讓給保加利亞。認為政府願意放棄這座城市的信念在奧斯曼帝國君士坦丁堡(因為亞得里亞堡曾是帝國的首都)製造了政治醜聞,導致1913年奧斯曼發生軍事政變。雖然在政變中取得了勝利,但在春季戰爭恢復後,恩維爾·帕夏領導下的聯合與進步委員會未能阻止保加利亞人攻佔這座城市。儘管來自大國(俄羅斯、英國、法國)的無情壓力,奧斯曼帝國從未正式將這座城市割讓給保加利亞。亞得里亞堡在第二次巴爾幹戰爭中被奧斯曼帝國重新徵服,在恩維爾·帕夏(後來他宣稱自己是在保加利亞軍事力量全面崩潰之後,他宣稱自己是繼蘇丹穆拉德一世之後的“亞得里亞堡的第二個征服者”它於1920年被條約割讓給希臘,但在1922年希臘與土耳其戰爭(也被稱為更大的土耳其獨立戰爭)結束時,希臘的軍團被擊潰,土耳其重新奪回亞得里亞堡。
埃迪爾內市屬於亞熱帶溼潤氣候(和地中海氣候),埃迪爾內近十年平均降雨量662毫米,埃迪爾內市的夏季炎熱悶熱,適度乾燥,冬季寒冷潮溼偶爾下雪。埃迪爾內博物館距希臘7公里,距保加利亞邊界20公里,挨迪爾內市以其眾多清真寺、女修道院和宣禮塔而聞名。其中塞利米耶清真寺建於1575年,由土耳其最偉大的建築大師米馬爾·西南設計,是該市最重要的清真寺之一。它擁有土耳其最高的宣禮塔,高70.90米,是一座比伊斯坦布林斯坦布林拜占庭東正教大教堂還高1米的圓頂。這座清真寺承載著當時在位的奧斯曼蘇丹建設亞得里亞堡的雄心,是土耳其大理石手工藝品的未來之作,並配有珍貴的瓷磚和精美的繪畫作品。
埃迪爾內市氣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