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任何年代都有貧富差距。上層建築決定經濟基礎。當年每個廠區都有廣播室,每天大喇叭重複播放最多的歌曲就是我們工人有力量,這首鏗鏘有力的歌曲天天激勵著工人階級奮發工作。他們每天起的比雞早,睡的比狗晚,吃的雜糧飯,擠的是牛奶。那時是沒有獎勵機制的,就是每月那點死工資,什麼績效工資、獎金、全勤獎聽都沒有聽過,即便如此他們卻從不抱怨幹得多拿的少,是什麼精神如此神奇?是毛澤東思想深深刻在他們心中。人要是有了信念,無論幹什麼工作,報酬多少都不在乎了,只是一門心思工作,為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那個年代對工作的付出和敬業是現在無法想象也無可比擬的。
勤勞樸實是那一代人的標識,大人們堅忍性格也給我們起到表率作用。即便是生活再艱苦也要咬牙挺住。就像一部蘇聯電影《列寧在1918》中,列寧在發表演說時的一句話,牛奶會有的,麵包也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這句話對於我們來說是很受激勵,很振奮的,因為一切都會好的,只是時間問題。
無論何時何地人們嚮往美好生活的願望是不會改變的。民以食為天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吃飽的問題其次就是吃好。基本供應是沒有問題的,關鍵是每個月家庭就那些微薄的收入,若是稍微計劃不周就會捉襟見肘,入不敷出。家家都恨不得把一分錢掰成幾瓣花。與現在物價相對比,當年的物價和生活水平應該比現在高出百倍,但百分之九十的家庭卻達不到相應的水準。豬肉牛羊肉也就是1塊5角錢左右一公斤,雞蛋不到一塊錢一公斤,即使是這樣也要看工資收入。要是吃肉也是買豬肉吃,因為豬肉比較肥,買回來可以煉油,按月供應的油根本不夠吃。每次買肉要買4指膘厚的肉,太瘦的肉根本沒人去買,而且還要排長隊。雞蛋倒是可以經常吃到,但不是煮雞蛋,都是買打好的蛋液。因為一牆之隔的院子是蛋禽倉庫。雞蛋在運輸的過程中有很多爛的,他們就把爛的雞蛋打在一個容器裡然後售賣,我們都是拿著鋁飯盒去買,一飯盒打好的雞蛋大概有10來個,賣的很便宜,兩角錢就可以買上,買回家的雞蛋每次母親都是換著花樣的給我們做的吃,因為光吃炒雞蛋吃時間長了也會感覺膩的。經常有雞蛋吃後搭配那些粗糧感覺也好下嚥了許多。殊不知90年代以後的你們看了以後會有何感想?
艱苦的生活造就了一代人的崇高品德。為時代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