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最近熱播的紀錄片《中國》一開場就是老子與孔子的相遇。將老子、孔子相遇作為第一集的開頭,顯然導演想傳遞一種價值觀:儒道構建中華文化的根基。一般聊歷史文化大多會從周易開始,因為這是源頭。周易似乎離百姓有些遠,遠不及儒道來的近,可觸控,從這個角度來說這片子選擇這個開頭還是挺有意味。

周王朝的敗落帶來諸侯國的征伐和兼併,那該怎麼辦呢?

老子面對這個局面,他騎牛西出函谷關留下五千言而不知所蹤,孔子則向東在中原大地四處奔走,宣傳自己的理念希望以此重建秩序,卻處處碰壁,正如影片所說後人將這一段悲慘遊歷貫名為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周遊列國。

孔子在齊魯大地奔走,在衛國、陳國、蔡國、楚國等等奔走,有果嗎?

無果而歸。

當孔子在鄭國與弟子走失之時,他一個人孤零零地站在城郭東門,他在世人眼中是什麼樣子?

有個鄭國的人向子貢描述:

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史記孔子世家》

說孔子的額頭像唐堯的額頭,堯是古代聖王。脖子像皋陶,皋陶是唐虞夏時代的官員,被後世尊為"中國司法始祖",也有人將其列為"上古四聖"之一。這兩個人在當時算是古代之人,子產則是與孔子同時代之人,鄭國之賢臣。

這個人說他的肩長的像子產,但再往下看就是如若喪家之狗。

孔子聽完一點也不生氣,說對極了。

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為什麼會欣然而笑?他不接受前面的美譽,說描述的並不一定準,卻接受"喪家之狗"這四個字,難道當時受到刺激了?

後世有人會用"喪家之狗"來形容孔子,當然用這句話的一般是非儒的人士比較多。儒門之人出於對祖師爺的敬畏,不會用這句話。這一句出現在《史記》這樣的正史中,這是孔子的汙點嗎?

經常有人拿老子與孔子比較,有些人說老子比孔子高明,也有些人說孔子比老子高明,古時爭的厲害,現代為此爭論的亦不少。為什麼呢?

孔子接受這句話的原因是孔子很清楚自己走的就是一條"喪家之狗",四處碰壁之路,當他選擇向東之時,他知道一定是這樣的。

這個"家"指什麼?不是魯國,也不是周王室。

這個"家"指的是周公描繪的理想國度,是整個天下,這是孔子一生在追求和想實現的東西。在當時天下中有嗎?

已經是禮樂崩壞了。

這不是喪家是什麼?在孔子看來,哪一個人不是喪家呢?

有些人為什麼會對"喪家之狗"特別敏感,在他們眼中"喪家之狗"四個字代表失敗,他們太在意成功和得失。太在意結果,自然就逃不過這四個字,必會引發你的關注。

你眼中看到的不是真相而只是你的心。

對於孔子來說,他很清楚自己選擇的這條路到底有多艱難,聖人做事,惟心正,然事成不成,那自有事之道,怎麼可能由自己控制呢?

那不是典型的功利嗎?

當老子看到禮樂崩壞之時,他選擇騎牛西去,因為他知道這是這個時代必須要經歷的過程,不是他可以改變的。

當他西出函谷關時,他又不忍心,才有後世五千言的《道德經》。

有人說那是尹喜強留的,如果老子真心不想寫,強留能寫出來嗎?

老子為什麼不忍心呢?

因為怕有人看不清大勢,最後困在執念之中,妄為而苦。

有些人說老子既然看的如此清楚,為什麼不選擇和孔子一樣去救萬民於水火之中呢?而是選擇西去呢?這是不是太不負責任了?

持這樣的觀點之人和持孔子如喪家之狗一樣的觀點,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功利。他們是以功成、功敗,以利己論人,而不是以"心"論人。

他肯定不會說:不笑不足以為道,而是告訴世人學他的觀點有什麼好處。

肯定會像《鬼谷子》的開篇《捭闔》就說:觀陰陽之開闔以命物,知存亡之門戶,籌策萬類之終始,達人心之理,見變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門戶。

或像《孫子兵法》的開篇《始計》就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傳遞的理念很簡單:學我這個很重要,有用,有大用,學了有好處,所以你要學。

老子造了一個“道”的概念,這是一個核心概念,結果他在描述“道”的時候說我也說不清楚。這種情況在《鬼谷子》、《孫子兵法》中有嗎?別說在這兩部書中沒有,哪怕放到現代也是不可思議的,你向別人表達觀點,最後你告訴別人那個核心觀點自己也沒有研究透。

這不是削弱自己的表達力嗎?減少吸引別人的力度嗎?

所以老子對自己、對世界看的一清二楚,他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向西就是他能做的,留下五千言就是他能做的。因為老子認為: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

老子心懷百姓,但是能做的只有西去,而不是逃避。有些人說這是老子傷心地離去。

老子為什麼要傷心?這是大勢,怎麼會被人力所改變呢?傷心從何而來?

說老子是傷心地離去之人,大多是儒門中人,因為孔子並不認為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他認為百姓之心是可以改變和教化的,可以變成一心的。

孔子為什麼辦私塾,而老子為什麼連個正式親傳弟子都沒有呢?如果你跟了孔子不認真學,孔子是會罵人的,“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大體原因就在這裡。

《道德經》中最強調的就是萬物觀,何謂萬物?

物物不同,方稱為萬物。

大家都希望過上美好的生活,但是每一個人對美好的生活的定義是一樣嗎?我祖父一輩對美好的生活的定義就是吃飽飯,最好頓頓大米飯,穿好衣,有房子住。這種生活在00後看來是美好的生活嗎?

孔子的理想國度是孔子的理想還是百姓的理想呢?孔子認為他的理想可以變成百姓的理想。

透過什麼手段:教化。

當你通讀儒家之經典心中自然種下儒家之種子。

王陽明精通佛、道,但最終他還是迴歸到儒,認為儒才最合適。當然說這句前也加了一句佛道儒到最終都是一樣的。

孔子開私塾就是種下種子,他的三千弟子就是三千顆承載孔子理念的種子,那72個學生就是最優質的種子,現在這種種子在華夏大地,在全球都生根發芽。

孔子希望透過改變百姓之心達到"一心",這就是孔子往東的理由。

老子向西,孔子向東,你向哪裡呢?

9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惠來縣神泉史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