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泉鎮屬惠來縣轄鎮,惠來置縣前稱潮陽縣酉頭都神泉堡,位於惠來縣中南部,離縣城7公里,海岸線長14.8公里。鎮境地勢倚山面海,地形屬沿海沙灘丘陵地帶。龍溪河、雷嶺河、鹽嶺河三條河流匯合環繞神泉鎮區,向東流出南海。
神泉鎮有漁業區和產鹽區,有歷史上對外通商的神泉港。神泉港在該鎮西南處,是潮汕地區天然良港。港口附近海域屬淺海漁場,盛產優質魚類。該鎮陸路有揭神公路,司神公路止於此,水陸交通方便,為粵東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起著積極作用。
據史料記載:隋朝時期,神泉是一處面積不足0.2平方公里的小島,該島東面距離陸地2公里。東背面有一港灣,港道長3公里,中段北岸有一“神山村”,村前有神山古廟,相傳建於唐代初期,古廟的廟門向著小島,該島遂稱“神前”。
宋、元以後,神前島的東部逐漸積聚泥沙,與陸地相連,形成半島,在東面發現一口淡水泉,退潮時可在該泉取到清甜可口的淡水。明代洪武年間,神前的造船業、手工業、商貿進入旺盛時期,居民日益增多,為了取水方便,人們將這口泉開砌成井,因而神前遂改稱“神泉”。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北山巡檢司遷於神泉,稱“神泉巡檢司”。嘉靖三十二年(1553)五月,知縣林春秀為防禦海盜襲攏,在原神前島之處建城,東北靠文昌山,三面臨海,城牆沿著島的周圍築砌,城圈三百丈,高一丈三尺,設東西二門,笠年城成,名稱“神泉城”。清代康熙三十八年(1664)知縣查曾榮重修。後來,神泉後港灣闢成農田,闢有陸路直通縣城。城西和城南積聚成為陸地後,附近村民到城外集市,買賣漁產品和漁需品,遂形成貿易市場。
據《惠來縣誌》記載: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粵海關監督派員駐潮海關總口,潮州各地陸續設立關口,惠來縣神泉設正稅口,轄靖海掛號口。乾隆二十五年(1760)夏,神泉海面縱橫數十里,清澈見底,連續十多天。光緒二十七年(1901)撤銷神泉海關口,改設靖海分口,屬潮州常關總口管轄。
民國二十八年,惠來神泉港成為潮梅地區唯一對外貿易口岸。
神泉鎮名勝古蹟眾多,神泉港海面曾多次出現海市蜃樓的奇觀。境內有海角甘泉、水仙宮、天后宮、澳角炮臺、溪東炮臺等勝蹟。有“神泉八景”:蜃樓海市、海角甘泉、煙墩望海、玉芴朝天、文筆高標、晚霞歸帆、書院青松、古井通海。舊時神泉形成八社,即城內四社:東社、南社、西社、北社;城外四社:新興社、望樓社、庵後社、浮水社。鎮區主要街道有東觀街、池頭銜、新興街、玉華街等。
據《惠來縣地名志》記載:海角甘泉在惠來縣神泉鎮區東側,宋、元時代,是海灘上一個淡水泉眼,俗稱塗泉。明代洪武年間砌成泉井。有神童蘇福,為撰獨聯“抉取攜而不竭任滷浸鹹蒸獨標平淡”。清代乾隆十七年(1752)惠來知縣王瑋為泉整瓷建甘泉亭,將此聯刻在亭柱上,並在亭內樹碑撰文。清嘉慶年間歌詠該泉有詩曰:“天涯有奇景,海角出甘泉”之句,故改稱“海角甘泉”。海角甘泉於1979年4月被列為惠來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海角甘泉大門。
海角甘泉。
獨腳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