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誰能接受自己的孩子穿異性裝、塗指甲油、舞姿妖媚?

伊能靜力挺兒子:你是自由的!

在綜藝《理想家》中,伊能靜對18歲的兒子(哈利)穿女裝事件首度迴應,誠懇的表態,令女嘉賓當場感動落淚!

她大談親子關係,尊重孩子,並告訴兒子完全可以成為他自己,而自己可以為兒子阻擋世界所有的惡意,只是為了維護所謂兒子的自由。

這讓多少“失去自由”的孩子羨慕嫉妒恨?

但孩子真正想要的,絕對不是無限的自由!

伊能靜式的親子關係

親子關係是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的第一個人際關係,精神分析心理學說,童年親子關係內化成孩子的內在關係模式,從而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運。親子關係對孩子行為模式、性格培養、人際關係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到了青春期以後,由於孩子開始追求自我,父母逐漸對孩子失控,更容易造成親子關係破裂,孩子會脾氣暴躁、更叛逆、甚至出現一起極端的情況。

而伊能靜在談及親子關係時,強調鼓勵孩子去體驗這個世界,不論好壞,因為孩子只是經由父母來到這個世界,但並不屬於父母,所以要尊重個體對於世界未知的探索。

而作為父母,就是要用愛去支撐孩子,活出他自己的意願,就像伊能靜在《理想家》節目中的迴應,這是很多父母需要學習的榜樣。

明星世界裡的“自由”,輕易要不得

每個人都被這個社會的“枷鎖”禁錮著,所以每個人都渴望自由,不被世俗所約束,無法得到的自由,卻看起來很美好!

當你大談闊論“自由”,也只是在你認識邊界內的自由,卻也無形中被更大的邊界所包圍著,鼓勵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即使看起來不被理解。

這樣的行為不經意間卻被明星效應放大,它不應該被遷移到每個父母身上,並不適合,每個人需要理解自己邊界內的自由,也不應該羨慕別人的自由。

每個家庭對家庭教育方式有著各自的需求,每個人對“自由”都有自己的理解,真正的自由源於內心,流淌於血液,就像一條自由流淌的小溪,流過整個心脈,慢慢的滲透到你的心靈深處,它自然發出的“嘩啦聲”才是每個人對“自由”的心聲!

明星世界裡的“自由”,不輕易妄談,它會被放大和濫用;普通人世界裡“自由”,不輕易追逐,他根植於每個人的心靈底層。

對於教育孩子,尤其如此!

孩子需要的是界限,不是自由!

拉丁語裡有句格言:“行使自由以不傷害別人自由為界”。

英國政治哲學家密爾也說過類似的話:“自由的邊界是傷害,你不能傷害別人”。

沒有絕對的自由,只是別人的邊界更大些罷了。

弗洛伊德:“大多數人並不真的想要自由,因為自由包含責任,而大多數人害怕責任。”

正是因為有邊界,我們才得以自由。就如因為有了一系列的交通規則,車輛才得以安全行駛;草原上的羊群正是因為有了圍欄,才得以生存。

所以,真正的界限產生自由,而不是剝奪自由!

比如,很多父母會催孩子放下手機遊戲,你會發現越催孩子越暴躁,反而你和孩子商量好規定的時限,不去打攪,孩子反而會玩的很開心,也願意去遵守規則!

因為這讓孩子在自己的時限內享受到了真正的自由!

父母劃清自己的界限,孩子在自由中感受到尊重和力量

經常會有父母疑惑:為什麼自己付出了那麼多,孩子依然不領情,甚至仇視父母?

前幾天就有一位媽媽,訴說自己對女兒的付出,每天下班回來洗衣、做飯、還要研究女兒的數理化題目,以便自己能夠幫助女兒檢查作業,結果到了高二,親子關係越來越差,女兒不領情,整個家庭陷入到了痛苦中,這是什麼原因?

再給講一個真實的小故事,我們學習群裡的一位家長陪伴女兒高考,因為一直以來都是包辦孩子,每次都想衝進孩子的房間去看看,她自己忍不住,結果她想了辦法,給女兒的房間裝了一把幾塊錢的鎖,結果女兒聽了特別高興,眼睛放光,結果這位媽媽發現女兒幾乎沒有上過鎖。

一把幾塊錢的鎖,給孩子劃定了自己的安全空間,她感受到來自媽媽的尊重,而這種尊重也是雙向的,也在變相的教會孩子如何尊重他人。

還有一個現象,你會發現自己操心的事情,孩子都做不好,你反而不操心的事情,孩子都很獨立,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孩子缺乏必須的行動力量,因為他知道“我不喜髒衣服,遲早會被媽媽洗掉。”

當父母教育孩子過程中,有了“你”和“我”的界限區別,孩子就會感受到自由、尊重和力量!

5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人汪情未了:她和她這輩子唯一的那隻小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