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樂”這個道理很簡單,但是幾乎很少人能真正做到,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都是慾望的奴隸,受動物本能的驅使,尤其是在今天的資訊化社會,我們接觸到的東西越來越多,每個人面臨的選擇也越來越多,這似乎是好事,物質生活的豐富,是人類進步的重要標誌。但是對慾望的無盡滿足,卻也讓我們失去了很多,比如滿足感和幸福感。選擇越多,意味著失去越多,我們天生“厭惡損失”,所以,面對琳琅滿目的商品,面對眼花繚亂的選擇,我們反而少了兒時簡單的快樂,吃一顆棒棒糖可以開心一整天。
“知足”的另外一面就是對慾望的剋制,東西方思想在這一點上,其實是高度一致的。古希臘德爾斐神廟的石柱上刻了兩行字:認知你自己;凡事勿過度。充滿了對人性的洞察,在我國的儒家和道家思想中,對慾望的態度也是一致的。但為什麼我們要剋制,要知足呢?
老子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大概意思是說,身外的名聲和財物比起自己的生命來說,當然是生命貴重了,這個道理很簡單,過分追求名聲和財物,會付出重大的損耗和犧牲。由此來看,這是得不償失的,所以,老子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只有知道滿足、知道剋制,才能免遭屈辱和危險,你的生命才能得以長久。
道家思想是自然之道,在大自然裡面,生存才是最重要的,才是第一位的,短短的一段話,簡單而樸實的道理,闡述了我們為什麼要知足常樂,畢竟沒有了生命,一切可能都沒有意義了。
在東西方思想在這一點上一致的,靈魂永存,精神不死的精神只是在宗教和神話裡面才會出現。在古希臘後期,古希臘文明走向了衰落,出現了一大批哲學流派,他們和古希臘時期甚至之前的哲學有很大的區別就是,他們開始從關注外在的大自然和世界,轉而關注人類自身的感受,可以說,他們正是現在流行的“存在主義”的真正先驅。比如伊壁鳩魯學派、斯多葛學派。
伊壁鳩魯學派的創始人伊壁鳩魯是古希臘一位哲學家,這個學派常常被認為是一種“享樂主義”,甚至是“縱慾主義”。但實際上,伊壁鳩魯學派是一種“快樂主義哲學”。他們提倡理性、節儉、樸素的生活方式,所追求的快樂也是一種清心寡慾的簡單快樂。主要宗旨就是要達到不受干擾的寧靜狀態,並要學會快樂和享受快樂。
伊壁鳩魯學派尋求簡單的快樂和幸福,雖然他們把快樂與幸福相等同,但卻堅決反對把快樂與享樂相等同,伊壁鳩魯區分了三種不同的快樂:第一種是自然的和必須的快樂,如食慾。第二種是自然的但卻不是必須的快樂,如性慾。第三種則既不是自然的又不是必須的快樂,如虛榮心。伊壁鳩魯在比較了各種快樂的得失後,認為靜態快樂高於動態快樂。
在古希臘後期,另外一個哲學流派是著名的斯多葛學派,他們有一個著名的觀點和道家思想非常類似,那就是“尊重自然規律”。斯多葛學派的創始人芝諾說:“與自然相一致的生活,就是道德的生活,自然指導我們走向作為目標的道德。”
斯多葛派強調順從天命,要安於自己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要恬淡寡欲,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幸福。所以,斯多葛學派強調人和自然的和諧共處,他們認為自然界的一切發展和變化都是有規律的、是符合理性的。用通俗的話來理解的話,就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斯多葛學派相對於伊壁鳩魯的快樂哲學,他們更加保守,他們用理性節制自己的慾望,以達到心靈的安寧和幸福,所以,他們也可以說是一種禁慾主義哲學。斯多葛學派在公元前3世紀左右非常有名,其主要代表人物包括主要有三位:塞內卡、愛比克泰德、馬可·奧勒留,其實奧勒留是第一位哲學家皇帝。
好了,介紹了同時期,西方哲學的兩個哲學流派,我們還是回到道家思想,其實在接下來幾篇中,老子都闡述了這種順其自然,知足常樂的思想,老子說:“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意思是說,如果天下有道,人人都能知足知止,國與國之間就沒有戰爭,擅長奔跑的馬都被拉到田野去犁田了;如果天下無道,人人貪慾無厭,國與國之間戰爭就會頻發,所有的馬都用來征戰了,甚至連母馬都要在荒郊野外生產,這就象徵著國家要滅亡了。老子說,這樣看來,禍患沒有大於貪得不知足的了,罪過沒有大於貪得無厭的了。治國如此,做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只有知道滿足和剋制,你才永遠是滿足的。今天,隨著人類的科技進步,我們的物質生活極其豐富,生活也越來越便利,不懂問百度,吃飯點外賣,出門有滴滴,這些都已經成了我們的習慣,似乎我們的需求都可以得到“即刻滿足”,但也正因為這樣,“延時滿足”,“保持克制”的能力才顯得尤為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