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源:網易體育
今天要探討一個很多人都曾有過的疑惑:如果讓軍隊裡的狙擊手去參加奧運射擊比賽,他們能拿到冠軍嗎?
首先有一點可以明確,奧運會對參賽運動員沒有職業限制,所以狙擊手肯定可以參加奧運會,事實上很多國家的運動員本身就是軍人。再者,奧運會歷史上的確有狙擊手拿金牌的真實案例: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男子50米步槍臥射的金牌得主李浩準,就是朝鮮人民軍的一名狙擊手。
不過放眼120多年的奧運歷史,李浩準作為孤例,恰恰暗示了讓狙擊手參加奧運可能是有點問題的。那麼問題出在哪兒呢?
最大的問題,也是最多人可能存在的誤解是:狙擊和射擊,除了都是拿著某種槍比試精準度之外,其實完全是兩碼事。
先來看狙擊是怎麼回事。我們知道狙擊手除了執行射殺任務之外,隱蔽和自我保護也是同等重要的專業技能,那麼即便剔除這些,單看開槍的環節,狙擊手還需要考慮角度、溫度、溼度、風向、重力等因素,並且很多時候並不要求一槍斃命,而是起到一種心理上的震懾作用。
另外還有很關鍵的一點,狙擊手通常需要在很遠的距離之外執行任務。這個距離可以遠到什麼程度呢?目前有記錄的最遠狙擊距離是3540米,是2017年5月由一名加拿大狙擊手在伊拉克戰爭中創造,使用的槍械是McMillan TAC-50。對著3000多米外的人開一槍,然後還打中了?這實在是難以想象……
相比之下,射擊比賽的場景就接地氣多了。所有在室內進行的射擊專案,最遠距離也只有50米(分別是手槍慢射、步槍臥射、步槍三種姿勢),而且射擊館裡是無風的環境,這和野外狙擊就有很大的差別。
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區別,跟視力有關。我們國家選拔狙擊手,一般雙眼最低要達到2.0的視力水平,當然近視上百度的神槍手也不是沒有,我們只說一般情況。射擊就不一樣了,和大多數人的直覺相反,射擊這個專案幾乎沒有對運動員視力的要求,比如大家熟知的名將王義夫,視力只有0.1,屬於嚴重近視,許海峰當教練的時候甚至半開玩笑的說過要專挑視力不好的,因為這樣就不會過分注意靶心,而把精力用於保持身體穩定和平衡上。
射擊專案對視力沒有要求,其實道理很簡單:視力再好你也看不清靶心。很多體育愛好者看了好幾屆奧運會,可能還沒搞清楚射擊的靶紙有多小。
這是十米氣步槍靶紙的官方標準,大家注意這裡所有的單位都是毫米,10環的直徑為11.5±0.1mm,也就是大概1釐米多的直徑。
再看50米手槍慢射的靶紙,10環的直徑也就是5釐米。
所以如果奧運選手某槍打出10.8環的成績,相當於沒有瞄準鏡的情況下,在50米外命中了一枚硬幣上的蚊子。
和這個相比,狙擊手訓練中使用的胸環靶,目標就要大得多,通常是100米靶,十環的直徑100mm。
所以,即便我們剛才說有3000多米外成功射殺的狙擊記錄,單比“準到毫巔”這個維度,狙擊手是比不過射擊運動員的。射擊運動員為了追求準,會集中所有精力保持身體和心境的平穩,你看王義夫比賽中每打幾槍就要去吸氧,就是因為運動員會因為過於專注而忘記呼吸。
但這些完全不是一個狙擊手的專業要求。狙擊手透過瞄準鏡、測距儀等等裝置,結合當時的海拔風向高度等因素,會計算出一條完美的弧線,然後命中很遠很遠的一個目標。所以狙擊手的重點根本不是屏住呼吸,而是“算計”。
回到最開始的問題,狙擊手參加奧運會能不能拿冠軍?因為隔行如隔山,基本上沒可能。那反過來問,射擊運動員能不能去當狙擊手呢?
不但完全沒可能,而且後果很嚴重!
就在朝鮮狙擊手李浩準拿到金牌的慕尼黑奧運會上,發生了著名的“慕尼黑慘案”,11名以色列運動員被恐怖組織“黑九月”綁架並全部遇害。
當時德國警方做了一個很愚蠢的安排,他們沒有從軍方調遣狙擊手,而是找了幾個槍法好的射擊運動員臨時客串,準備在機場伏擊恐怖分子。
最後的作戰結果是:恐怖分子死亡5人,但沒有一個是被這些客串狙擊手擊斃的,其中一名運動員甚至創下了連續20多枚子彈都沒能擊中恐怖分子的尷尬紀錄。
拋開槍械環境等客觀因素,導致這個結果的最根本原因,恐怕還是心理上的:瞄準靶子和開槍殺人,這完全是天差地別的心理壓力。
所以如果一定要讓狙擊手和射擊運動員調換身份,那還是狙擊手客串運動員的勝算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