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是日月山川的精華,古人視玉為神物,吸收日月精華,山川靈氣,加上人文的淬鍊 因緣難得殊勝, 清代《紅樓夢》一書更將玉幻化成“通靈寶玉”。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一書中解釋“玉”為:“石之美有五德者”,即廣泛定義美麗的礦石均可稱為玉。
最後,在幾十種礦物中,新疆和田玉(閃玉)脫穎而出,成為玉中至尊(帝王玉)的代表 ,流傳至今 ,並和雲南緬甸的翡翠(輝玉)並列為現代科學定義上屬於寶石級的真玉。
玉這種礦物生成的年代久遠,大約有數千萬年以上,而閃玉礦生成的條件特殊,主要產自“火成岩”和“沉積岩”兩種。
國內外內外有許多地區都產玉,我國主要的產地在新疆崑崙(和田一帶)、遼寧寬甸、江蘇溧陽、甘肅、河南、四川、陝西等地。
文物界所謂的古玉,是指百年前所雕琢而成的玉器,中國玉文化的歷史至少有八千多年(泛指萬年玉文化),目前所知史前的三大玉文化板塊,經考古證實幾乎是同時起源和發展。
在所有玉器的形制(造型)中,最主要的“禮器”, 所謂禮器,即凡能夠體現“禮樂制度”的器物均屬於禮器,例如“六器”,有壁,琮、圭、璋、琥、璜;分別用於祭祀天地四方,又如:六瑞:有鎮圭、恆圭、信圭、躬圭、谷壁、蒲壁;代表“王、公、候、伯、子、男”身份地位的瑞器,都是以執玉作為表徵,其他還有瓏、瑁、珽、瑹、芴,圭壁合制,車馬器、璽印、玉仿青銅禮器等。
古代有一件大家耳熟能詳的天下至寶, 那就是和氏壁,在《呂氏春秋》《韓非子》《史記》等古書中均有記載。
和氏壁的珍貴,在於出世之奇,卞和為此“三獻刖兩足”,此壁為“價值連城”的稀世之寶,令秦王願以十五城以易壁,以及藺相如展現機智與勇敢“完璧歸趙”的歷史典故,傳頌千年,為後人所津津樂道。
中國玉文化有其特色和獨特的歷史地位 ,可說是中國最早出現“禮”的器物。它由巫(神)玉、禮玉、王玉,民玉,向世俗化發展。
由玉器時代進入青銅禮器時代之際,玉器並沒有被取代,仍扮演著“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重要角色,集政治,軍事,宗教於一體,也是身份、地位、財富、道德的象徵。
東周時期,孔孟的儒家思想賦予玉器道德成份,有“玉德”之說,《禮記》指出玉有十一德,包括仁、義、禮、智、信、樂、忠、天、地、道、德。
《詩經》記載:“言念君子、溫其如玉”。
《禮記》也有:“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之說。
隱喻君子有溫、良、恭、儉、讓之美好德行,以“溫潤”二字綜括其精義,古往今來。文人雅士騷人墨客莫不以佩玉以儆身,佩玉以自勉。
此外。玉還富含形而上的精神意義,如《荀於》說:“絕人以玦,反絕以環”。又說:“問士以壁,召人以瑗”。《管子》曾說:“召人以瑗,絕人以玦”。《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鴻門宴”時,“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此說明範增舉玉玦暗示項羽“決斷”。殺掉劉邦,但項羽卻不迴應的一件史實。所舉的玉玦就有“果決”“決斷”之意,這種特有的玉文化,是中國古人生命力與意志的整體表現。
玉在華夏世人心目中,集三千寵愛於一身,是所有美好事物的象徵。
《說文》提到和“玉”有關的字有一百多個,主要有四大類,分別是美玉、石之美者、石之似玉者、石之次玉者四種,和“玉”部有關的字如:瓊、瑤、瑾、瑜、瑄、瑞、珅、璦、琿、琚、鈺等,多是美玉的代表”。
和玉有關的詞句,也多有吉祥美好的意涵。
在唐詩宋詞中許多詠玉詩歌,膾炙人口,例如:“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織...”、“葡萄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白居易“大珠小珠落玉盤”等。
其他用詞如:玉宇、玉人、玉女、玉體、玉容、玉顏、玉照、玉音、玉手、玉趾、亭亭玉立、玉潔冰清、玉樹臨風、金聲玉振、金枝玉葉、金玉良緣、玉米、玉山(心清如玉,義重如山)、 玉門關,乃至玉不琢不成器等琳琅滿目。
還有屬於傳統題材的吉祥寓意風格,如桃之“延壽”、 石榴之“多子”、龜之“長壽”;蝙蝠代表“福”、鹿代表“祿”、猴代表“候”、魚代表“魚”;傳說中的神仙、瑞獸,利用藝術加工的盤長,方勝、八寶、雜寶、八卦、卍字、喜字、壽字等,可以滿足人們心中美好的願望。
中國人鑑賞古玉之風盛行,大約始於戰國時期或更早,幾千年來,已累積了很多知識和經驗,大多論及鑑定和賞玩這兩部分。
鑑定包括辨真偽和斷年代,旁及定價值和分等級等學術研究。
主要是從玉器的玉質、沁色和表面現象紋飾以及這些次生變化,加上作工風格這五個方面來鑑定真偽;符合古玉的條件後,再進一步從形制和紋飾等綜合各方面資料加以斷代,推論出古玉的參考年代,或引伸出其文化歸屬或重要性等進一步的文化內涵。
在賞玩的標準方面,可分兩個部分。
其一為“玉質”的好壞,如羊脂白玉或一級白玉的等級,至少要具備“堅、潔、潤、透”,這四項要求,即玉質堅硬,潔淨無瑕,溫潤而澤,晶瑩剔透。
其次,是“品相”的好壞,至少要具備“質、工、形、色”的整體品相俱佳,即玉質好,工藝高,造型美,沁色佳,完美的要求是缺一不可。
時至今日,寶石級的玉器受到中外人士的喜愛與重視,高雅名貴的古(文)物成為商品,形成一種玩賞的時尚雅興。
除了傳世與出土流散的古玉,現代玉雕仍蓬勃發展,仿古玉器也保持不衰,走進國際貿易的新階段。
此時市場上充斥著真偽好壞的玉器,令人眼花繚亂,難以辨認,長期以來已造成國家社會和民眾文化財產的損失。
所以必須特別指出,學習古玉鑑賞不僅是文物考古學所研究的物件,同時也是歷史學、考古學、藝術學、美學乃至相關的自然科學等綜合學科的研究物件。
在古玉學的研究上,各種方法並不是彼此孤立,而有相輔相成之利,需要各學科的共同努力。
寫這篇文字絕沒有藐視鑑定專家的論斷之意,本人寫了一年的玉器文化史文字,深感目前市場上重鑑定,輕文化之弊端已積習難返,看看國內這些所謂的鑑定大家,對歷史和文化的淺薄認知已難以遮掩,雖位居高堂,卻處處以價格論高低,以個人論斷爭勝負,古人佩玉以銘志,以玉性約束個人品行的內涵卻不被任何人所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