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作為80、90後這一代人的童年是沒有電腦,沒有手機,甚至沒有彩色電視的。陪伴這一代人童年的是在院子裡、在操場上,盡情奔跑、遊戲的快樂時光。

而現在的孩子,有著上一代比不了的物質條件,但運動似乎變成了奢侈品。

競技場上,勝者歡呼雀躍、笑容燦爛;負者垂頭喪氣、神情落寞,體育帶給人們的情感衝擊直接而強烈,這一點在青少年身上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

實際上無論輸贏,都是一個人成長的過程,都會有人生的收穫,體育是一個很重要的教育功能。

許多人把體育比賽的過程比作濃縮的人生,高潮與低谷、順境與挫折,短時間內體驗一遍人生況味,確實有增廣見聞、加深生命厚度的作用。

從審美角度來看,只是體育之魅力,而在教育者眼裡,體育不僅能壯筋骨,還能調感情、強意志,是人格教育的最好方式。

早在1919年,偉大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提出了“完全人格,首在體育”這樣前瞻的教育主張。

他說:“體育最要之事為運動,凡吾人身體與精神,均含一種潛勢力,隨外圍之環境而發達,故欲發達至何地位,既能至何地位。”

蔡元培先生把體育的功能和作用及所應掌握的尺度做了務實的說明,體育是要發達學生的身體,振作學生的精神,並不是一味的只追求輸贏和表面上的榮譽。

運動塑造孩子性格

之前在網上看過一個影片:有個小孩,長得特別柔弱,一直受著欺負,走路永遠都是低著頭。他想學習跳踢踏舞,但父親卻送給他一套柔道服。

剛開始時,孩子太瘦弱,常常被對手打倒。但堅持了一段時間後,孩子變得強壯起來,柔道練得越來越好。

終於,孩子不再單薄,不再自卑,也不再總是低頭急行,開始敢於直視他人的目光,昂首挺胸。

這時,父親送給了他一個禮物——一套紅色的鮮豔的踢踏舞服裝。男孩終於明白:學習柔道,是父親在幫助他強健體魄,增強自信,從而更好地追夢。

體育心理學表明,不同的體育專案,對心理所起的作用不同。

對於那些缺少心理適應調節和適應能力的,或者表現出明顯的性格缺陷和情感缺陷的孩子,可以選些針對性的運動,幫助他們改善心理狀態。

比如,容易緊張的孩子,可以參加球類比賽等競賽激烈的運動,鍛鍊沉著冷靜能力;

衝動急躁的孩子,可以選擇下象棋、打太極等靜態、單獨的運動,有助於調節神經。

運動成就持之有恆

小說家村上春樹,寫完《尋羊冒險記》之後,決心當一名職業小說家。從早到晚伏案寫作的生活,使其體力逐漸下降,體重不斷增加。思量很久後,他決定每天長跑。

剛開始,他只是做到堅持每天跑,儘量不間斷,跑二三十分鐘,逐步堅持,然後是十公里,半程馬拉松,全程馬拉松。慢慢地,呼吸節奏變得穩定,脈搏安定下來,身體也隨之變得強壯。

當跑步成為他日常生活的一個支柱時,他在跑步中找到了職業小說家的節奏:寫長篇小說,就像跑馬拉松,腳踏實地,堅持不懈,持之以恆,才得以完成整部著作。

禁止運動危害孩子安全

現在的孩子,從小缺乏鍛鍊,也就失去了學習在運動中如何保護自己的機會,這樣的孩子到了青春期,根本不知道自己運動的安全界限在哪裡,也不知道運動的時候採用哪些姿勢能夠保護自己不受傷害。

體育激勵全世界青少年參與到運動當中,正是看中體育在促進青少年的全面發展上的重要作用。體育是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讓青少年們按照奧林匹克價值觀生活,讓體育運動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4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川普和拜登如果打平怎麼辦?亞利桑那州成為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