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每一項高新技術,或者我們俗稱的“黑科技”,在它走出實驗室開始進入商用化之初,都會備受追捧,它們給市場帶來了新的刺激,市場也會掀起一波這項技術的浪潮。彷彿不久的將來,這些技術就會出現在每個人的生活中,它們就是我們的未來。但是當有企業開始正式為這些技術找應用場景,把它們轉化成消費級產品時,透過市場的真實反饋,大家才意識到,也許這些技術在當前階段一般消費者還無法普遍接受,或者說這些技術的普及速度遠遠低於預期。消費者們不買單就意味著這項技術的應用沒有“錢景”。當然,我們不能簡單的把購買產品的人的多少作為判斷一項技術的實用性的依據。這些在C端(消費者端)市場沒能火起來的黑科技為了生存很多都調整戰略方向,轉而主攻B端(企業端)市場了。今天就跟大家盤點一些過去十年,那些初期期待過高,實際卻沒能火起來的黑科技。其中有一些技術並不是已經徹底“涼涼”只是它們的發展和普及沒有一開始預期的那麼火爆,在長遠的未來也許還會繼續發展和成長,慢慢“變火”。

Beacon

Beacon這個詞最近大家可能已經很少能聽到了,Beacon技術在2010年左右開始被大家所瞭解,它的核心原理其實就是一種低功耗藍芽(BLE)通訊技術。2013年,蘋果還推出了基於該技術的自家版本——iBeacon。當時,採用這項技術的企業為大家描述的應用場景主要是線上下零售行業用於吸引周邊一定範圍內的消費者和室內導航這兩個方向。

應用場景一——門店營銷

線上下零售行業這個場景,比如你是一家新開的餐飲店老闆,你可以在你的店門口安裝一個Beacon訊號發射裝置,向周圍幾十米到幾百米範圍傳送訊號。這裡傳送的訊號可以包括店鋪打折優惠資訊,發放優惠券、代金券;店鋪位置資訊、排隊時間等;甚至可以提供顧客的購買記錄和對顧客進行消費者滿意度調查。

門檻和失敗原因:

首先,Beacon技術的應用不僅需要零售商安裝訊號發射裝置,同時,消費者使用的手機也需要具有Beacon訊號的接收能力。當時大多數手機還不支援這項技術,要想推動該技術的普及,必須說服整個智慧手機行業,讓以後生產的每一臺手機都新增對這項技術的支援才有可能大規模普及。此外,這種應用場景的本質是一種廣告的推送,並不是所有的消費者都願意在使用手機的過程中被突如其來的廣告推送所打攪。所以經過一段時間的市場驗證,這個應用場景並沒有當初描述的那樣美好。而且目前透過GPS定位技術和一些輔助演算法,已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這樣的技術應用場景,並且幾乎沒有成本。

應用場景二——室內導航

因為室內往往GPS訊號較差定位不精準,因此到目前為止,室內導航一直還是一個沒有得到徹底解決的行業問題。透過Beacon技術支援的資料定向廣播能力,可以向用戶提供周圍範圍內的位置資訊,引導使用者去往想去的室內地點。這種應用場景在大型購物中心和一些大型建築內的確很有需求。

門檻和失敗原因:

由於Beacon訊號傳播距離非常有限,加上室內多重牆體的阻擋,要滿足使用Beacon對大面積的建築進行室內導航,需要安裝數量龐大的Beacon基站,如此一來,成本也就非常高昂。自然,這樣高成本的方案就不會受到商業機構們的喜愛了。最近,透過人工智慧和AR(增強現實)技術結合的室內導航解決方案逐漸成熟。單純透過Beacon實現室內導航的解決方案就更加無人問津了。

NFC

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即近場通訊技術,是在RFID(非接觸式射頻識別)技術的基礎上,集合無線互聯技術研發而成的。這項技術是2003年由飛利浦和索尼基於非接觸式卡片技術的一種無線通訊技術。RFID的傳輸範圍可以達到幾米甚至幾十米,但它只能實現資訊的讀取以及判定,而NFC技術則強調的是資訊互動,其有效工作距離在20釐米之內。它相比藍芽傳輸更安全、相比紅外傳輸更快速,同時具備低功耗的特點。

2011年伴隨著谷歌推出Google Wallet服務,三星第一個在自家的智慧手機(Galaxy S2)上搭載了NFC晶片,並且支援移動支付。從此NFC功能逐漸成為高階智慧手機的標配。由此開始,移動支付產業鏈也在全球加速佈局。

2014年蘋果也推出了自家的手機支付服務ApplePay,2016年Apple Pay正式登陸中國,配合著肯德基、麥當勞等大型商戶使用Apple Pay付款享受優惠活動的推廣政策,同時各大銀行紛紛圍繞著Apple Pay做優惠活動,開啟了手機NFC近場支付元年。

門檻和失敗原因:

基於NFC的手機支付高度依賴手機硬體的支援,目前市場上依舊有大量的手機並不支援NFC功能,此外,不同手機廠商搭載的NFC晶片存在著規格不統一,無法互通等行業標準化的窘境。與此同時,類似二維碼掃碼支付、人臉支付這樣對手機硬體沒有額外要求的更便捷的支付方式一下子佔領了市場,讓NFC技術在移動支付領域失去了原有的光芒。

應用場景二——公交門禁卡

目前NFC應用相對廣泛的領域要數公交卡和門禁卡了。使用者可以透過智慧手機自帶的NFC軟體,將現有的公交卡或者門禁卡複製到手機內,這樣你的手機裡就有一張虛擬的公交卡或門禁卡了。使用時也只需要在手機上調出這張NFC虛擬卡片,與讀卡機輕輕一碰即可,省去了使用者攜帶多張卡片的麻煩。

門檻和失敗原因:

但手機替代公交卡使用過程中,由於運營商的總體戰略,要求不僅手機需要支援NFC功能,還需手機Sim卡支援一卡通,造成了該技術一直只能在部分城市使用。而隨著二維碼識別技術的不斷完善,現在很多城市也開始支援直接使用二維碼掃碼乘坐公共交通,大家對NFC公交卡的需求也漸漸變弱了。

應用場景三——智慧標籤

目前市面上大多數的智慧標籤都是基於NFC技術製作的。它有成本低、可以反覆讀寫和修改標籤內容等優點。我們可以給智慧標籤預設一些功能,然後透過手機識別不同的NFC標籤,來完成事先設定的功能。比如華為就在自家的筆記本上預先貼了一張NFC標籤,只要用華為手機碰一下這個標籤就可以讓手機與筆記本之間實現畫面投屏和資料傳輸等功能。

門檻和失敗原因:

智慧標籤雖然使用起來可以給我們帶來非常方便的體驗,但智慧標籤的預先設定卻是個技術活。首先我們要挑選合適標準的NFC標籤,並提前考慮好對這些標籤分別設定哪些功能,需要我們對手機和各種軟硬體功能有深入的瞭解。這麼一來,對於小白使用者的門檻就太高了。

谷歌眼鏡

谷歌眼鏡是由谷歌在2012年首次推出的穿戴式增強現實(AR)智慧眼鏡,採用單眼HUD顯示技術。谷歌眼鏡就像是可佩戴式的智慧手機,讓使用者可以透過語音指令,拍攝照片,傳送資訊,以及使用其他功能。Google Project Glass的重量只有幾十克,使用的作業系統是 Android 4.0.4版。

2012年穀歌眼鏡在釋出之初透過公佈的產品概念影片,征服了無數的數碼愛好者。在這段影片中,一位男性在紐約市的街道上散步,透過佩戴的谷歌眼鏡與朋友聊天,看地圖查資訊,還可以拍照。在影片的結尾處,該名男子還在日落時與一位女性朋友進行了影片聊天。所有的這一切都是透過谷歌眼鏡進行的。當大家都在好奇,在智慧手機時代之後什麼樣的智慧裝備會成為新的主流之時,谷歌眼鏡的推出,無疑給我們提供了無限的想象空間。

這款眼將集智慧手機、GPS、相機於一身,在使用者眼前展現實時資訊,只要眨眨眼就能拍照上傳、收發簡訊、查詢天氣路況等操作。使用者無需動手便可上網衝浪或者處理文字資訊和電子郵件。但在上市之後,它的市場反饋一直不理想,2015年,在谷歌的第四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谷歌首席財務官帕特里克·皮謝特對谷歌眼鏡的未來表示並不樂觀,隨後谷歌公司於2015年1月19日停止了谷歌眼鏡的“探索者”專案。

門檻和失敗原因:

谷歌眼鏡當時的預售價格為1500美元,高昂的價格一下子把大多數本來滿心期待的數碼愛者拒之門外。因為它搭載了安卓系統,當時的安卓系統功耗高效能差,第一批購買了谷歌眼鏡的使用者發現,它的系統反應卡頓,而且電池續航時間也非常短。此外谷歌眼鏡缺少可以施展這項技術潛力的殺手級應用。雖然產品廣告影片讓人看到了夢幻般的未來,但夢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在當時,谷歌眼鏡還沒有建立豐富的軟體生態,那些影片裡描繪的應用場景並沒有真正的在軟體層面得到實現,讓使用者大失所望。此外,谷歌眼鏡的外形極為顯眼,很多人表示並不喜歡有人一直用一個攝像頭對著自己,它涉嫌侵犯周圍人的隱私。因此,當時很多公共場合公開禁止了谷歌眼鏡的使用。

3D印表機

3D列印技術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是利用光固化和紙層疊等技術的快速成型裝置。它與普通印表機工作原理基本相同,印表機內裝有固體、液體或粉末等“列印材料”,與電腦連線後,透過電腦控制把“列印材料”一層層疊加起來,最終把電腦上的3D模型藍圖變成實物。

雖然早在1986年開始就有公司推出了商用3D印表機,但它真正被廣大一般消費者所認知要數2014年在眾籌網站Kickstarter上出現的一個叫做Flux的眾籌專案,它是一個模組化的簡易3D印表機,使用者可以用非常低廉的價格(599美元)購買,透過簡單的組裝之後,就可以擁有一臺全能的3D印表機。Flux 自帶模組單元,可以將其變成印表機、鐳射雕刻機、陶瓷製造機等,此外開發者還提供了開源模組SDK,第三方開發者可以透過 SDK 開發硬體外掛。

這個產品的眾籌成功帶動了市場轉向廉價民用3D印表機領域。它給我們描繪的美好未來是,只要擁有一臺3D印表機,我們不僅可以用它來列印3D模型,還可以用它列印任何我們需要的東西,甚至可以用它列印一臺新的3D印表機。這樣我們就不再需要購買商品,因為我們可以自己製造一切。伴隨著這些市場變化,我們還看到了市場上出現了例如:咖啡拉花印表機,3D煎餅印表機,3D建築印表機,甚至器官印表機等腦洞大開的有趣應用場景。但,直到現在,我們不得不承認,3D印表機依舊只是一種小眾產品,並沒有在大眾中得到普及。

門檻和失敗原因:

首先,雖然現在3D印表機的價格已經非常的親民,但廉價產品的列印精度不高,用它打印出來的東西不夠精細,並不能滿足大家對於列印物件的最終效果的期待。高精度的3D印表機和耗材的價格依舊昂貴。另外,3D印表機的操作方法需要一定時間的學習和熟悉,有一定的使用門檻。而且並不是所有人有3D建模的能力。它還不能讓每個人都可以實現想要什麼就能打印出什麼來的夢想。此外,它也有一定的安全風險,曾經就有一些人利用3D印表機打印出了槍支等危險品,引起了不小的社會風波。3D列印技術雖然是一種新型的物品生產製作方式,但以上門檻的存在註定了它不能成為每個家庭的必備之物。

寫在最後:

今天我們盤點了一些“涼了”的黑科技,總結一下可以發現,很多的技術,在推出市場之初,往往會被誤判為消費電子市場的風口技術,所有人都期待這些技術轉化為的消費電子產品能夠成為每個消費者人手一個的必備品,但現實卻並非如此。在轉戰企業級市場後,它們多少都找到了一些生存空間。由此可見,也許註定有些技術只能成為我們生活的一小部分,也許有些技術註定只能服務一小部分人,也許有些技術更適合企業而不適合個人。

9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這也是一種思維之,由一些低等動物的痛覺神經所聯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