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讓孩子多學習一些東西,不是為了讓孩子變得優秀,而是為了發展孩子的愛好。

現在的孩子要揹負的東西太多了,不僅要承擔學校裡的學業壓力,而且一些孩子還要揹負父母施加的壓力。

所以一些父母開始學習西方的快樂教育,盡力給孩子最快樂的童年。但是快樂教育真的適合中國孩子嗎?

演員鄭希怡做客某檔節目時,和男嘉賓田亮發生了育兒觀念的碰撞。

鄭希怡從小被父母逼迫著上各種特長班,成家立業後的鄭希怡覺得自己小時候過得太辛苦了,所以不希望給自己的孩子太大的壓力。

所以鄭希怡給孩子報了一所特殊的學校,這所學校只會教一些種田,種菜的方法。

甚至7歲前都不會教孩子拿筆,更不要提去傳授孩子一些文化知識。

鄭希怡自信地以為只要自己頂住壓力就可以了,但是田亮卻十分難理解鄭希怡的做法。

從鄭希怡提出觀點之後,田亮就連連搖頭,等到鄭希怡停下來之後田亮扎心質問:你能頂住壓力,你的孩子能頂得住這種壓力嗎?

其實我個人比較支援田亮的育兒觀,畢竟鄭希怡主張的這種快樂教育,其實在國內根本無法推崇起來。

除非鄭希怡的女兒一直在學校種田種菜,不然孩子走出校門接觸到同齡人之後,就會發現兩人的差距。

孩子可能會像田亮所說一樣質問父母:為什麼別人能做到的東西,我不行。

而且富人育兒和普通人育兒還是差別的,鄭希怡讓女兒學種田種菜是為了讓孩子體驗生活,但是家境普通的孩子種田種菜卻是為了生存。

而且鄭希怡彷彿也忘了,正是因為其父母對她要求嚴格,才讓她有了今天的成就,有了今天的可以讓孩子選擇的底氣,但是我們的孩子是沒得選。

畢竟起跑線就差了十萬八千里,明星的女兒,有個資產上億的父母,孩子一輩子不奮鬥都行。

所以有網友一針見血的指出:這是有錢人的陷阱,鄭希怡家庭條件好,自然可以讓孩子慢慢來,但是普通人不努力,可能日後生存下去都是難題。

“孩子快樂我快樂”,主張快樂教育的父母,不怕孩子質問“為什麼我什麼都不會?”這個問題嗎?

畢竟孩子都有好逸惡勞的天性,父母不約束孩子,總是讓孩子自己選擇,孩子必然會選擇最安逸的活法,畢竟誰都不喜歡給自己找不痛快。

所以如果父母總是對孩子聽之任之,大撒手的話。估計一些孩子連初,高中都考不上,即使成年後也無法獨立生存。

特長是讓孩子有一技之長

現在的父母已經扭曲了特長的定義,很多父母將特長變成了填鴨式教育,父母認為孩子學越多特長越好。

但是特長本身就是業餘的東西,孩子能掌握一兩個已經足夠。

父母讓孩子學特長的初衷,一是為了挖掘孩子的天賦,二是為了培養孩子的愛好,三是為了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四是為了增加孩子和同齡人的共同語言。

特長是輔助性的東西,不能說沒特長不行,但是可以說有一門特長更好。

孩子的特長不能夠被父母當作攀比的物件

在孩子學特長這件事上,父母沒有必要太極端。有很多父母把孩子上特長班這件事當作是一件可以攀比的事。

很多父母給孩子報特長班的時候也都會攀比,別的家長報5個特長班,自己就給孩子報10個。

父母完全不考慮孩子的承受能力,也不考慮孩子的興趣,這樣孩子自然會覺得累。

最讓人覺得無奈的是,很多父母自己不節制給孩子報特長班,一旦孩子出現厭學心理,父母還會甩鍋給特長班,會極端地認為孩子一個特長不學才正常。

這種極端的教育方式也會影響到孩子的學習興趣,凡事過猶不及,教育孩子也是這樣。

父母給孩子選擇特長的時候,不應該多而雜應該少而精

父母讓孩子學習特長的時候,應該好好幫孩子挑選,關於孩子特長的選擇,父母要多聽聽孩子的意見,多帶孩子去嘗試。

父母給孩子選擇特長班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特長班的質量,而不是光追求數量。

父母要理性看待孩子的特長

除此之外,父母也不能給孩子施加太大的壓力,孩子的特長沒有必要向文化課一樣,有嚴格的要求。

父母對孩子的特長也不能抱有太大的期待,畢竟每個孩子的天賦不同。

12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大秦賦》:影像敘事的歷史觀照——講述秦王政的奮鬥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