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華民族的第一個皇朝“夏”成立之初算起,直至清朝封建社會的結束,在漫漫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過太多的驚才絕豔之輩,在歷史的舞臺上展露拳腳,也有過諸多碌碌無為之人,被歷史的車輪碾碎,而那些能讓後人所銘記的,我想不僅僅是因為他有多大的才能,而是因為他的人生智慧,值得後人們學習,我想劉伯溫他就是其中一個!
我們印象中的劉伯溫,大多是從電視劇裡面得來的,他能掐會算擁有幾乎被神話了的預測之術,或者是被人們廣為流傳的預言《推背圖》。
今天在這裡我講的劉伯溫,絕不是神話故事,而是講一個命運多舛的人,他透過自己一生的修行,讓後人們還他了一個公道!
劉伯溫他絕對不是神,他是一個真真切切的人,他也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能掐會算,他只不過是書讀得比平常人多了一些,知道的事情比別人多了一些而已,而且他也絕對不是英雄,因為中國人從來就不崇尚英雄,他要是英雄的話,可能就不會有人記得他了。
金庸先生說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我想他應該就是屬於大俠這個型別的。
1317年,在元朝滅宋建立皇朝後的第40年個年頭,在處州青田縣南田鄉的一座破落的民宅裡,一名父親正在自己家破舊的門外焦急的等待著,因為他的妻子正在屋內分娩,這一天他的兒子要出生了,要知道這是他的第三個孩子了,前面兩個孩子都夭折了,等了好幾年了,好不容易等來了第三個孩子,所以心情難以抑制的激動,這名父親叫劉爚,他是一名長工,本來沒有人會記得他的,但是,他即將出生的這個孩子叫劉伯溫,這個即將在中國的歷史上畫上濃墨重彩一筆的人,是他的兒子,父隨子貴,在中國人的眼裡視為大孝。
孩子出生了,劉爚不想這個孩子還跟他前面兩個哥哥一樣,夭折在襁褓裡,所以給他取名叫做劉基,希望他根基穩固,紮實成長。後來他因得到洗衣女的啟示,改名叫劉百溫,意思就是把每件事情都做一百遍。再後來他輔助朱元璋建立明朝,賜他“誠意伯”,所以後來大家都叫他劉伯溫。
按理來說聰明的人應該是沒有煩惱的才是,但是世界上的事情往往是恰好相反的。
凡人有庸俗的智慧,智者有高貴的痛苦,年少時的劉基就有一項特別的本領,就是他可以一目十行,而且還過目不忘,只要他看過的書他都能很快就記住,按理來說他應該感到很幸運啊,可為什麼會感到煩惱呢?
其實他煩惱也是因為他的記憶力太好了,他記下的雜七雜八的東西太多了,導致他差點就精神錯亂了。你看這世上所有的天才大多不長命,也有人說天才和瘋子只在一念之間,就是這個道理了。所以說,有時候記憶力太好也不見得是一件好事情,但是記憶力不好那就肯定會很慘,說來說去還是平常人最好。
由於記憶力太好,劉基就不得不看更多的書來使自己不要胡思亂想別的事情。他在學校讀書,老師要求背課文,別人大聲朗讀好多遍還是記不住,而他隨意的翻一翻,就能倒背如流,其實剛開始的的時候老師是不相信的,認為他自己在家裡早就背過了。
於是老師就去他家裡進行了家訪,老師到了他家一看,他的父親是長工,母親是孤女,兩個人都是大字不認識幾個的人,這時候,其實他的老師是最開心的了,因為他非常肯定自己遇到了神童了,為師者最大的快樂就是集天下英才而教之,不過他老師還是很有度量,他知道自己本事教不了這樣的學生,為了不耽誤他,於是把他推薦給了當時處州的名仕鄭復初。
於是17歲的劉基,就到了處州,跟隨鄭復初進行學習。他在這裡得以博覽群書,因為他的記憶力超群,而且還過目不忘,很快他就將鄭復初家裡所有的藏書全部都讀了一遍,這其中包括天文地理、諸子百家、詩詞歌賦、奇門遁甲、兵法數學等等等等,無書不看,而且他還能倒背如流,無一不通。
劉基尤其喜歡奇門遁甲,兵法數學之類的書,所以後來就有了人們說他能掐會算的神技了,其實並沒有那麼邪乎,孔明能借到東風,只因他通讀天文地理,知道這個時候會颳大風,他只是比別人多瞭解了一些自然規律而已,劉基也是一樣,對於奇門遁甲,兵法數學的書,他讀了很多,再加上他過目不忘的本事,自然比一般人知道的東西要多的多。
1333年,23歲的劉基,也跟天下間所有的學子一樣,大學畢業了想找個工作,得以養家餬口,學則優則仕,這是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劉基也沒有例外,志向是考公務員。
奈何當時元朝的種族歧視嚴重,作為南人的劉基必須要25歲以後才能參加科舉考試,無奈,當時的劉基迫於形勢也不得不修改年齡,也為我們後世修改戶口本的年齡開了先河。毫無意外,他一舉就考中了進士,可也就是因為他考得成績太好了,導致當時的朝廷只能讓他在家裡等待安置,一等就等了三年。
當時的元朝種族歧視很嚴重,最高貴的是蒙古人,其次是色目人,漢人,最後南人,劉基就屬於南人中的一員,所以說朝廷也很為難,你一個南人,成績這麼好,我怎麼好安排,把你安排在要職怕你成了氣候,把安排的太低,又怕冷落了學子的心,所以就只能讓你在家等待安置。
在家裡等候安置三年的劉基,在26歲這一年終於等到了朝廷安排給他官職,就是到江西的高安縣做縣長,因為機會很難得,而且年輕的劉基一心想在這裡建立一番事業。
所以年青的劉基,在任職期間,廉潔為官,不避豪強,嫉惡如仇,然而他並不懂得圓通之道,所以得罪了很多人,道理很簡單,你一個派出所所長,你要是一切都很公正的話,他肯定當不長久,但相反,要是他一切都不公正的話,他當得更不久,這就是官場上的圓通之道,年青的劉基沒能悟到其中的道理。
以至於他在當了7年的縣令後,儘管乾得很好,但還是被調入閒職,因為他的剛正不阿,因為他的不畏豪強,導致有很多人抹黑陷害他,所以在他調入閒職的幾年時間裡,心灰意冷,他就開始去了全國各地遊歷,來充實自己,調整自己的心態,按照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拿著公款出去旅遊了。
在劉基38歲的時候,朝廷可能發現了他在吃空餉問題了,於是又任命他為江浙儒學副提督,這一年正好趕上海盜方國珍在沿海的海域起事,越是到了天下大亂的時候,官場就越腐敗,所以當時的官場異常的腐敗,大家都想乘亂撈一筆大的,劉基看不慣官場的腐敗,但又無力改變,只得遞交辭職信,“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辭掉了官職。
辭掉官職後,劉基在杭州閒居了四年,整日與書為伴,研究人生大道。
可四年後,因為海盜方國珍成了氣候,朝廷欲想派兵鎮壓,於是又想到了劉基,又是一紙公文將42歲的他派任浙東元帥府都事,也就是現在的軍事參謀,參與攻打海盜方國珍。
43歲的時候,劉基建議要捕殺方國珍,遭到了很多的記恨,因為大家都喜歡亂,有個海盜在這裡鬧,朝廷年年有經費,大家都賺的盆滿缽滿,你建議把他給殺了,殺了後哪裡有油水,所以大家都不同意,大家就想辦法又把他抹黑,讓調離了原來的工作崗位。
48歲任行省郎中,其實也是個閒職,空有滿腹的才華,卻無處施展,還到處遭人算計,他受不了了,毅然辭去官職,去了南田老家隱居。
大家都知道,中國人到了50歲了,叫做天命之年,叫做知天命,意思就是到了這個年紀,你就應該知道你到底是幹什麼的,該幹什麼,劉基在南田老家隱居了2年後,終於悟道了,叫元朝氣數已盡,於是就有了後人傳說的“王出三羊,君當輔之”的傳說了。
對於劉伯溫是怎麼輔佐朱元璋得到天下,開創大明皇朝的,在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50歲出山輔佐朱元璋,這時候的劉基已經知天命了,他本可以就在南山隱居不問世事,但奈何心裡記掛著天下蒼生,就跟當年劉備請諸葛亮出山時一樣,劉備三過茅廬,在茅廬裡,諸葛亮將天下三分的形勢分析得有理有據,劉備一聽大喜,想請諸葛先生出山輔助他,可孔明其實早就算到了,他現在下山去也改變不了什麼了,一切早有定數,可劉備的一句話就把諸葛亮給說動了,他說“希望先生以天下的蒼生為重”。
在朱元璋登基以前,對劉伯溫是異常敬重的,因為他深深的被劉基的才識所折服,就年大明的這個國號也都是劉伯溫的取的。
建國以後,劉伯溫諫言獻策,制定律法,謀劃了許多為天下蒼生謀求福祉的政策。
但奈何登基以後的朱元璋,完全就變了,他殺光了所有幫助他的人,自然也聽不進劉伯溫的意見。還三番五次試探他,想找機會除掉他,但奈何一直沒有找到機會,這段時間他是受盡屈辱的。
他深知其中緣由,自己稍有不慎,也免不了一死。其實就算到了這時候的劉伯溫,他還是想了很多辦法想把好的政策推行下去,明朝初年,久旱,老天一直不下雨,這時候朱元璋就急了,因為下面有很多的聲音,說別人當皇帝的時候都是風調雨順,你當皇帝怎麼就不下雨呢?
這時候他就請教劉伯溫,劉伯溫就藉機說是因為皇帝你還有很多很多事情沒有做好,得罪了老天爺,只要皇帝把這個、那個政策落實下去,就肯定下雨了。結果一落實,果真下雨了。
後來,劉伯溫被迫告老還鄉,隱居於故里,整日與人下棋飲酒,但從來不與人說起他的功績。
其實劉伯溫的一生是很坎坷的,但難能可貴的是他並沒有怨天尤人,因為這所有的一切都是他自己安排的,人的一生一定要受那麼多的磨難,你才能求得真經,雖然他在生前沒有多少人認同他,但在他往生後的這麼多年裡,老百姓還他了一個公道,大家記住了那個剛正不阿,嫉惡如仇,為了天下蒼生而奮鬥的劉伯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