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題記:9月29日,國家在北京隆重舉行共和國勳章、友誼勳章、共和國榮譽稱號頒發儀式,42位功勳卓著人士獲上述殊榮。中國終於又回到並重模範和英雄的時代。

任何一個民族都不能沒有自己的英雄,看看英國人是怎麼樣對待自己的民族英雄的吧。

漫步英國城市街頭,你可隨處看到一座座雕像和紀念碑,這是英國各城市的一道城市風景線。無論平時,還是紀念日,如果稍加留意,你定會發現部分雕像或紀念碑前擺放著花環或花束,殷紅的絹花或鮮花配以蔥綠的枝葉在Sunny下隨風搖曳,訴說著後人對死者的懷念,無形中又為城市增加了一份肅穆和莊嚴。

形形色色的人物雕像

雕像主人公可追朔到幾個世紀前,主要分為三類:一是英國的王公貴族;一類則是英國曆史上的“英雄”,所佔比例超過了一半;第三類則是一些宗教人物。而紀念碑則多以兩次世界大戰為主題,紀念的是在戰爭中死去的英國兒女。

在英國學習一年,每每走過那些披堅執銳的軍人雕像和無名“英雄”紀念碑前,我總要放慢腳步,研讀雕像下鐫刻的銘文,經數十年甚至數百年的風雨洗禮,雕像和紀念碑上的銅體已發紫,但字跡仍清晰可見。每見到這些城市風景線,我都會想:今天的英國不僅沒有忘戰,而且還崇尚自己的民族“英雄”。

倫敦皇家廣場四周立有一座紀念碑和多座軍人雕像。塑像之一是維康特?沃爾斯利、英國陸軍元帥,1895年?1900年英陸軍總司令。塑像基座上刻下沃氏80年的一生:元帥生於1833年,死於1913年,從軍後,沃爾利斯1852年?1853年駐守亞洲緬甸;1854年?1855年駐守克里米亞;1857年印度爆發反抗英國殖民主義者的武裝起義時,沃氏率部參加了鎮壓當地起義部隊的作戰行動;1860年-1861年,英、法兩國發動進攻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沃爾斯利也隨英軍一起來到了中國戰場;1870年開始,沃氏被派往南非;1883年-1885年,元帥又到了澳洲駐防,等等。這是一位為英國國王征戰了幾大洲的英國軍人。

威廉·斯利姆的雕像位於政府機關集中的白廳街上、英國國防部前。望著英國首相府和英國財政部,這位被英國人視為“英雄”的軍人不知是否想說:“感謝倫敦政治家和金融家還記得自己,為自己立下如此雕像,就是死後,奴也要守望著首相府和財政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斯利姆任英國和英聯邦駐緬甸戰區軍隊司令,揮兵力30萬,指揮重大戰役5次,獲勝4次,最高軍銜是皇家陸軍元帥和大英帝國總參謀長。後人這樣描述這位戰將:“新加坡陷落後,斯利姆接管了一支可能是歷史上士氣最低落、裝備最差和分裂最嚴重的軍隊,但他運用高超的領導藝術,很快把這支軍隊的士氣調動起來,並憑藉少得可憐的兵力在噩夢般的惡劣條件下取得決定性勝利。”“斯利姆不僅是位傑出的戰略家,而且還是位有人情味和受人愛戴的領導人,他手下的人都叫他‘比爾大叔’。”

與“比爾大叔”並排站著的是另一位英國陸軍元帥伯納德·蒙哥馬利。蒙帥1908年畢業於英國著名的桑德赫斯特皇家軍官學院,畢業後不久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中兩次受傷。從1937年開始,蒙帥平步青雲,先後任旅長和師長。二戰爆發後,蒙帥又率部參加在歐洲大陸的對德作戰。1940年底,英軍兵敗歐洲大陸,當時任師長的蒙帥率部成功地從法國敦刻爾克地區撤回英倫三島,後來,這些隨他回國的部隊成了諾曼底登陸戰的主力。

回國後,蒙帥升任軍長,後又擔任軍區司令。1942年8月,英軍在北非地區連吃敗仗,很快有被逐出北非的可能,局勢十分危急。蒙帥走馬上任英軍駐北非第8集團軍司令,與德國將軍隆美爾巧施周旋。阿拉曼戰役中,蒙帥身先士卒,一舉打敗有“沙漠之狐”美稱的德將隆美爾,英軍開始在北非立住腳跟。英國人開始關注這顆將星。

隨後,蒙帥又率英軍與美軍一起參加西西里登陸戰和諾曼底登陸戰。西西里登陸戰,蒙帥打得不如美國將軍巴頓漂亮,讓美國軍人羞辱了一把,但到了諾曼底登陸戰,蒙帥則成了登陸地面部隊第21集團軍群的總指揮,而此時的巴頓則在英國本土扮演著假進攻者。戰後,蒙格馬利官至大英帝國參謀總長、西歐聯盟常設防禦組織主席和北約盟軍副司令等職務。

這只是幾座雕像的故事,同樣英國人立下的紀念碑也值得一談。

朴茨茅斯的紀念碑

南部港城朴茨茅斯、英國最大的海軍基地,在當地一座高大的建築物——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紀念碑上,我發現了中國“青島”(TSINGDAO)字樣,同時刻在紀念碑上的還埃及的蘇伊士和比利時的奧斯坦德等地名。不用問,這些都是英軍當年出征過的地方,英國人以此來紀念當年前輩的征戰。再往下,紀念碑四周還雕刻著在一戰陣亡的軍人名字,從軍人的生日到陣亡的時間,從服役的部隊到來自哪個村莊,後人都做了一一的記錄。

我參觀的當天正值炎熱的7月,紀念碑的基座上放著幾束沒有乾枯的花束或一個小花圈。這裡是英國人常來的地方,從擺放在這裡的鮮花或絹花看,紀念碑並不寂寞,一年四季,都有英國人來此憑弔。

當老者帶著後代來到這裡時,不知他們在想些什麼,是懷念死去的先人,還是悼念為大英帝國獻身的“英雄”?我無從猜想,但當看到“青島”(編者注:作者曾在青島服役多年)兩字印在英國人的紀念碑上時,心中卻升起一團難忍的羞怒。想當年英軍、美國兵和其他國家的大兵耀武揚威青島街頭,想起百年前災難深重的中華大地,數萬萬中華兒女、數千年的中華文明擋不住船堅炮利的殖民主義者的入侵,作為世紀之交的軍人,我們絕對沒理由再讓別國把中華地名雕刻在他們的紀念碑上:青島不行,香港不行,澳門不行,臺灣更不行。

站在英國人的紀念碑前,我眼前又浮現另外一幕:某月某日某國軍艦訪問青島,不知無意,還是有意,艦艇編隊竟在進港時不按國際慣例掛旗。當現場的中國指揮下令撤離歡迎隊伍時,該艦又乖乖把旗掛了起來。一場無言的交鋒就在降旗和掛旗之間悄然發生。我不想說該國的編隊指揮員想重演數十年前其祖父在青島港演過的不按國際慣例行事的鬧劇,但一個曾周遊列國的大國海軍犯如此低階錯誤是不是太不應該?時過境遷,今天的中華民族已不再是鐵蹄下的國度,因為她有強大的人民軍隊。還是那句歌詞寫得好:朋友來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來了,迎接它的有那獵槍……

英國“英雄”的反思

不知英國人怎樣看這些“英雄”。住足雕像和紀念碑前,心情總有些無法形容。不可否認,這是個沒有忘戰的國家,是個崇尚“英雄”的民族。但這些“英雄”只是為英國打天下的“英雄”,而不是其他國家的“英雄”,“英雄”有其民族性和階級性。以前面提及的維康特·沃爾斯利將軍為例,他算是英軍歷史上少有的戰將,一生有大半時間在戰馬背上度過。但對其他國家來說,這位將軍能否算作英雄?回答是否定的,至少當年被英軍征戰過的印度、中國、澳洲和非洲等國家都不會把他比作“英雄”,而是其他。

二戰“英雄”陸軍元帥蒙格馬利同樣是位倍受英國人尊重的將軍,然而解祕的檔案表明,蒙帥有著極強烈的種族主義傾向。二戰結束後,蒙格馬利一口氣出訪非洲11國。故地重遊,面對天翻地覆的非洲原野,蒙帥心情複雜,回國後便向政府提出“必須給每個(非洲)殖民地注入新鮮血液,同時還要向非洲送去許多有頭腦的勇敢者”的報告,主張在非洲建立以白人占主導地位的社會結構。這就是蒙帥提出的“巨集偉計劃”。

當1999年初報紙公佈這一解密檔案後,英國各界一片譁然。約翰·蒙格馬利,一位退役上校、元帥的遠房親戚、英國反奴隸制組織祕書長稱,檔案的公佈將影響50年來的英國形象,“會對種族關係帶來不利的影響。”蒙帥的傳記作家漢密爾頓也認為,蒙帥的戰略睿智為整個民族所牢記,但問題是,“蒙帥在政治上是徹頭徹尾的無知,毫無疑問,他是一個種族主義者,確信雅利安人的觀點(即人類有優劣之分)。”

我不完全贊同這位傳記作家的結論。但應當承認,蒙帥不僅有絕對高明的軍事天才,而且還有政治頭腦。作為軍人,蒙帥在二戰中攻城掠地,盟國軍人中很少有人能與他相比;作為政治家,二戰結束後,蒙帥數訪中國,與當時的中國領導人結下友誼,為推動中、英關係正常化做出了貢獻。但為什麼這樣一位軍人能在戰後不久提出帶有種族歧視的“巨集偉計劃”?答案並不複雜:是蒙帥內心深處效忠大英帝國的軍人傳統和白人優等的種族意識驅使他提出這一計劃。這也正是蒙帥的悲哀。

對“英雄”,英國人有自己的視角和取向。1998年2月出版的英國《焦點》雜誌推出自己評選的十大軍事統帥。他們是:二戰期間英國的斯利姆、德國的隆美爾、蘇聯的朱可夫、一戰期間德國的福貝克、美國內戰期間的格蘭特、拿破崙戰爭期間英國的威靈頓、法國的拿破崙,還有兩位是西班牙的莫爾伯勒公爵和古代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這是英國人的“英雄譜”。不能說《焦點》評出的10位軍人在世界戰爭史上沒有名氣,如拿破崙、朱可夫等。但仔細想一下,“英雄”的味道有變。這不是對“英雄”不敬,而是對“選舉人”的偏見有看法。10位軍事統帥中除歐美白人外,似乎其他地方再沒有人懂得戰爭了,而排在第一位的斯利姆將軍二戰中只在緬甸戰場指揮英軍作戰,排名第二的威靈頓將軍只因打敗了拿破崙才一舉成名,他們對戰爭直至人類社會的程序沒有產生決定性影響。而並列第二的德國隆美爾則是蒙格馬利將軍的敗將,不知何故卻坐上了第二的位置。

直到準備離開英國前不久,在倫敦的英國海洋博物館貿易廳中,我才完全解開了英國崇尚“英雄”之迷:直到本世紀初,一個島國佔了比其國土大150倍的海外殖民地,統治了佔地球五分之一的人口,靠的是那場工業革命所奠定的物質基礎。而把這種雄厚的物質基礎變成稱雄世界現實的則是英國商人和英國軍人!

鴉片戰爭是最好的例子。當英國商人向中國輸入鴉片被中國政府拒絕後,英國政府(實際上在商人的鼓動下)立即派出了艦隊,遠涉重洋,用堅船利炮打開了清政府封閉的國門。而後在軍人槍炮的支援下,英國商人又繼續他們在華的鴉片貿易,軍人與商人的對話構成了大英帝國崛起的一切。正因如此,英國政要和商人才出資和圈地為他們立下了如此雕像和紀念碑。假如沒有軍人,18、19世紀的英國就是有了工業革命奠定的物質基礎,也不能稱雄世界各個角落。英國人崇尚“英雄”是因為這些“英雄”為大英帝國爭得如此“利益”,為國王立下汗馬功勞。

回國後,我久久思考著在英國雕像和紀念碑前的經歷,在如此商業化的英國社會,英國人對“英雄”的崇尚出乎出國前的想象。而報紙刊登的一則訊息又引起我的不安。

一位西方來華留學生問中國同學,如何看雷鋒等民族英雄?大學生道:“雷鋒已過時。”留學生說,不尊重自己民族英雄的人讓人看不起,說罷扭頭而去。

我不認為這是當代主流,但如果一個民族連自己的英雄都不敬仰,那還有什麼希望?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伊朗盟友重創沙特,打殘三個美械旅,一戰俘虜數千名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