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澳大利亞好像被“有色眼鏡”迷惑了雙眼,對美國的忠誠度越來越高,反華甚至比美國還要積極。而中澳之間的關係也成為了“幾十年來的最低點”。中澳關係也在短短四年裡發生重大的變化,澳大利亞暴露印太野心,卻被打入了冷宮。
今年在新冠疫情蔓延在全球的背景下,美國特朗普任職以來,以遏制中國為目的,大力推進“印太戰略”。澳大利亞卻在這一戰略下抱緊美國大腿,成為反華美國小跟班,幾乎在美國所有針對中國的議題都表示附和。但是這種在安全上依靠美國,經濟貿易上依靠中國兩邊都下注的做法是不能持續的。如何在國際關係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時還要靈活處理分歧這一點上,澳大利亞採取了冒進式的方式,實際上是對自己國家相當不利的。目前,拜登政府對於中國的政策還有太多不確定性,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不會像特朗普那樣冒進的方式。從這一點上看,澳大利亞這麼早就把自己綁在反華的戰車上,最後很有可能讓自己陷入兩難境地。
印太戰略的軸心是美日印澳四邊對話,其中美國肯定是最中心的位置,所以澳大利亞政府還是希望在這四邊關係中建立起自己國家能夠發揮最大作用的關係。實際上在19年的12月月底,澳大利亞總理就很想訪問印度,只是當時澳大利亞發生巨大規模的叢林山火,最終放棄了這一想法。但是他還是在線上和印度舉行了會談。與日本關係方面,莫里森於近期不顧日本當地的新冠疫情嚴重的風險,去日本參加一個對話。行程雖然只有一天,但是回來要隔離14天,他之所以這樣做,目的就是想在美日印澳的四邊關係中增加澳大利亞的主動性,不想完全聽令於美國,不想完全成為他們的附庸。想要擺脫美國小跟班這一稱號。
但是在拜登上臺後,對中國的政策相比於特朗普政府會採取比較“委婉”的戰略。在對中國的打壓上面不會改變基調,在具體做法上,卻不會和特朗普那樣冒進。而對澳大利亞來說,這麼早就把自己放到中國的對立面,有時候甚至比美國還要積極,並不是一個合適的做法。
在拜登上任美國總統之後,可能將中國作為主要的戰略目標這一點不會發生改變,同時會恢復美國和其盟友之間的關係,甚至可能會建立“反華聯盟”。這對於澳大利亞來說,是一個證明自己戰略價值的機會,是一個很大的誘惑。但同時有人認為,面對中國的迅速崛起和美國實力的下降,澳大利亞可能需要想一想,尋找到一個在國際舞臺上適合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