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對於“文化”,著名文學家梁曉聲給出了非常可信的解釋:

以善為本,以修身為本,以修身為本,以自律為本,以自由為本。

然而文化的另一面,卻是「教養」的體現。

人生在世最大的成就,就是有本事做到以上這一點!

1

體貼別人的仁慈

下面這條回答令人印象深刻:

上學那會,他說,家裡四口人擠在14.5平方米的狹小空間裡,生活極為不便。數個冬天最難熬的,既沒有錢去澡堂,也沒有條件在家裡洗澡。

所以冬天經常是忍受不了的,脖子和耳根就長時間包裹著泥土。

幾年後的一次校友會上,這位頗有成就的網友笑著把小時候每次去老師家幫忙,都能痛痛快快洗澡的事情和大家分享。

那時候,老師的女兒也在,散會後給他發了一條簡訊:“你以為真的要幫我嗎?實際上,是我爸爸要你去洗個澡…

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是老師一直小心翼翼地保護著他的尊嚴,而自己卻對此一無所知。

學者朱柏廬曾說:「惡,恐人知,即大惡;善,欲人知,非真善。」

那位教師並沒有公開地去施恩,而是出於善意,保留了他在學生時代脆弱的自尊心。

智慧是一種天賦,而善良則是一種選擇。

天分是與生俱來的,不需要太多的關心,但是善良不一樣,它是人性中最柔軟,也是最強大的情感。

假如世界上真有天使,那一定是每個人一點點善良的積累,每伸出一隻手,天使的數字就會增加一分。

大雨過後,轎車開到有積水的地方就會緩慢駛過,或讓路人先行;

雖然地鐵裡有很多空位,但民工師傅怕弄髒座位,索性自己戴上安全帽;

天冷了,甜品店老闆給所有來取單的店員們送去了一杯熱奶茶;

善不分富貴貧賤,它是生活的本能,也許是溫和的態度,關心的目光,也許是委婉的言語,也許是微笑的眼神。

不管它以什麼樣的形式出現,都會讓你的心變得溫暖。

生活中不管什麼時候,都要記得給自己留有最基本的善意。

不要擔心你的好心腸會撲空,一個對世界溫柔的人,也最終會被世界溫柔以待。

2、

紮根於內心的修養

人類的外表,一是身體,二是精神。

容貌是可以在後天變得美麗的,但是心靈的容貌需要道德來滋養。

作者梁曉聲講了一個發生在他身上的故事:

去羅馬旅行時,我發現了兩條街,那裡專賣古董,一家進去看。

其中一個人進了屋,我就埋頭去看小雕塑,小文物,然後問一個老紳士的價錢。

詢問幾個老先生,他說不賣。

他說:“為什麼不賣呢?”

於是他說出實情:“這是我的店,你進來時沒和我打招呼。只是看著,然後問我有沒有賣,我沒有。

老頭子一句話,立刻使我醒過來。

事實上,點醒我們的不只是講故事的人,還有觀看的人。

修養的高低,不在於他衣著的華貴與否,身份的尊卑與否,關鍵在於他是否懂得尊重他人。

人生當中不乏一些地位顯赫卻不討人喜歡的人,而有些人,雖然單純樸素,卻相處得很舒服。

她們常常和藹可親、處事得體、處事有禮,能夠給予他人最低限度的尊重。

乘飛機時,飛機降落後,乘務員把劉詩詩座位上的棉被整理好,發現棉被居然疊得整齊。

於是,她馬上接到了電話:“頭等艙以前的客人,都是把被子疊成一團,扔在腳下,沒想到她(劉詩詩)居然能整整齊齊地疊起來,我好感動。”

有時,即使是再小的細節都可以使一個人變得迷人。

人活著,不怕物質貧窮,最怕精神貧瘠。

真有修養的人,從不自以為高人一等,把優越感寫在臉上,掛在嘴邊。

窮養富養,都不如養育好。

3、

無警覺的意識

有一次在書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這位侄兒週末隨澳大利亞本地華人到雪梨海域捕魚蝦。

每次撒網總有收穫,但每次網拉上來之後,那華裔總要挑一挑,把其中大部分的蝦蟹扔回大海。

外甥疑惑地問:“為什麼要扔回來呢?”

華裔平靜地回答說:“每一個到海外捕魚的市民都知道,只有符合國家規定大小的魚蝦才可以捕魚。”

外甥說:“這麼遠的地方,沒人能管你嗎?”

華裔淡淡一笑:“什麼事都要別人提醒,催促!”

誠然,有意識是不需要提醒的,是一種行為準則,任何時候都會遵守。

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等車時知道排隊,吃飯知道不浪費,別人輸了密碼就會主動迴避,自己闖禍可以盡力承擔。

只有把心放在第一位,設身處地考慮問題,才能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古代的人說:“君子畏天,畏人,畏聖人。小的不知天命,大的不怕!

人們生來就不可能不遵守各種規則,它們有的是明文規定,有的是規規矩矩。

一個人在心裡沒有敬畏,做事沒有底線,言行無節,表面上無拘無束,實際上卻會給人以飛揚跋扈的不良印象。

與敬畏之人同行,必有所止。懂得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這樣才能走得遠,走得穩。

4、

有一定限制的自由

匈牙利詩人裴多菲說過:

「生命可貴,愛情可貴,若為自由,兩者皆可拋」。

從古至今,每個人都在為追求自由而鬥爭,但是,自由是否就是內心的無拘無束,沒有原則的服從呢?

事實並非如此。

愛放風箏的人,都知道這樣的道理:

由於有風和線的牽引,風箏才能起飛,在空中搖曳多姿。一旦失去了繩索的束縛,它不僅不能飄在空中,還會栽到地上。

同理,人活在世上,不能沒有自由,但也不能沒有約束。

有限制的自由就是自我自由,沒有限制的自由就是放縱。

遠古著名的思想家許衡,在一次與眾人出逃時,發現旁邊有一棵大梨樹,樹上結滿了香甜的果實。

因為路途遙遠,加之天氣炎熱,大家都爭我搶地爬上樹去摘梨吃,唯獨許衡一人,坐在樹下不動。

他被問及:“你為什麼不摘一個梨來解渴呢?”

許衡答道:“不是自己摘的梨,豈能亂摘!

問者不禁笑了,“時局動盪,大家各逃各的,這棵梨樹的主人早就不在這裡了,你又何必介意呢?”

許衡說:“梨樹失去了它的主人,難道我的心也沒有主人嗎?”所以一直沒有摘梨。

的確,人只有先對自己的心靈,自己的頭腦作了主,才能談到尊敬。

大聲疾呼,大聲疾呼,隨便吃,這些都是每個人的自由,而你的自由一旦干擾了別人的生活,那就是越界。

想象一下,如果自由是指看到喜歡的東西就直接拿走,自己看不見的人劈頭就罵,想幹嘛就幹嘛,世界豈不亂了套?

因此,不存在絕對自由,只存在以限制為前提的自由。

作者笛安說過:

"養育,這東西就像血管。可盤根錯節地長在一個人血肉之軀最深處,不能分開.”

一個真正有修養的人,內心平靜,情意真切,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也知道別人的。

17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羋月傳:羋月不喜歡秦王,為啥還主動讓他臨幸自己?女人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