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therine Lam
昨天看到一條新聞:因為在孩子跟誰姓的問題上達不成共識,浙江三門縣一對結婚三個月、孩子尚未滿月的年輕夫婦訴至法院後協議離婚。
兩個年輕人戀愛三年,今年6月領證結婚,此時,女方已有身孕。之前女方和男方約定,自己父母有意讓第一個孩子跟女方姓,男方覺得沒啥問題,反正生兩個,一個跟爸姓,一個跟媽姓。
9月份孩子生下來以後,男方父母看著孩子跟女方姓不高興了,不斷給兒子施壓,說“你又不是上門女婿,第一胎跟女方姓要被別人笑話,可以第二胎再跟女方姓。”女的說:父母不會同意,其他事好說,這事兒你們堅持,父母會讓我離婚。
兩邊都不肯讓步,後來女方給孩子上戶口取了自家的姓,雙方矛盾由此加劇,11月離婚,孩子歸男方撫養,男方想把孩子的姓氏改過來,但更名手續須父母雙方同意,而女的不願意配合,目前還在僵持中。
可能很多人會說:兩人離婚最後是爭口氣了,不是為了姓氏了,忠不忠看行動,這件事看出對方有沒有包容力,有沒有話語權,是否珍惜伴侶等等等等。
都對,但這件事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父母管得太寬了,管得太多了,太強勢了,太想為子女作主了。很多事情,父母不介入,小兩口委屈也好,求全也好,通常自己有個平衡,這裡委屈了,那裡補回來。比如如果按之前說好的,男的說服自己父母第一個孩子隨了母家姓,女的可能在其他事情上更多照顧男方,比如過年壓歲錢多給男方父母一點啦,婆家大事小事都照顧一點啦,人際關係上更寬容啦等等。
女方父母也一樣,為了個姓要逼著小兩口離婚,這個就和孩子不考第一就要跳樓的焦慮家長有得一拼了。
我覺得吧,主要是這些家長還不夠老,有空有力氣去管這些空撈撈的事,還來得個以小見大:孩子跟誰姓是誰家佔上風的問題。都是中小學寫作文被老師教壞了,啥小事破事都要拔高歸納昇華出個什麼道理來。
很多年前,我在浙江的一個地級市遇到一個孔子第七十多代孫,我當時的感覺就是:哎喲喂,好執著,這70多代族譜也不知道怎麼記得下來的,開枝散葉不知道已經幾千公里了。三代以上,血緣就已經很稀釋了吧,所以近親不能結婚也就是三代。
我就不覺得這個姓有多大意義,即使要說有意義,老兩口的立場應該也不一樣,因為姓也不一樣啊,如果老父親一定要延續自己的姓,那老母親幹嘛呢!又不是你家族的姓,費這麼大力氣幹嘛?
經常在影視劇裡看到一些媳婦自己姓張,卻跟兒女說:不能丟了咱老王家的面兒!——我就想,真是嫁雞隨了雞,符號都變了。
行行行,你們自己能接受也行,那就到你為止,你是老王家的人,如果你兒子女兒孫子孫女想成為老李家老孫家的,你也別管。你的手伸得太長,就是要子女來承擔你的價值觀,為你的認知買單。
台州這小兩口,本來說好了,父母一介入,得,過不下去了,父母鬥氣,自己當了犧牲品。
兒女為什麼不忤逆父母呢?用中國文化來說是兒女的孝,不想自己的人生給父母添堵。但年輕人要事事這麼慣著父母吧,父母就不會長進了。小兩口自己還有很多東西需要磨合呢,父母再東插一槓西插一槓,不會累死啊!都說父母是為了兒女好,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得了吧,看看新聞吧,父母不分青紅皂白當眾一巴掌打下去,青春期孩子跳了樓。大部分父母也是愛孩子的,但笨啊,完全沒有智慧,也沒有情懷,根本不知道怎麼愛。
所以,面對強勢執著的父母,小兩口都要學會打打太極,自己的事自己做主,別為了父母的意氣和伴侶強勢對擂,你把自己的小家庭搞砸了,父母會送一個生了孩子跟你家姓的高富帥白富美給你?他們沒這本事,沒這本事為啥砸兒女的場子?
幾十年灰飛煙滅的人生,很多東西都不用太執著。太想樹傳刻碑,太想強化符號,為了身後的事,葬送了現世人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