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被拐一直是最刺痛人心的話題。近年來,我國拍攝了多部打拐題材電影,如《親愛的》《失孤》等,影片講述了尋子與打拐的堅持與艱辛。那種突然失去自己孩子後撕心裂肺的痛苦和苦苦的尋覓,讓我們每個人都觸目驚心、感同身受。
在幫29個家庭找回孩子後,今年60歲的她,找回的第30個孩子,終於是自己的兒子。
尋子32年,李靜芝走遍大半個中國,印了幾十萬份尋人啟事。在《朗讀者》節目中,李靜芝吐露自己的尋子心聲,朗讀著《母愛》。正如《母愛》中所說:“不管山有多高,海有多深,她總是勇敢無畏,天下無敵。”
2歲半的孩子丟了 她找了32年
1988年10月17日,在西安西大街的金陵酒店(現陝西省地方誌館附近),李靜芝的丈夫老毛帶著兒子在附近玩耍。時年兩歲半的兒子嘉嘉口渴想要喝水,老毛便帶著孩子走進酒店,向服務員要了一杯水。前後只有一分多鐘的時間,嘉嘉便不見了。
此後,李靜芝的生活主題就只有“尋找”。在報案之後的等待中,李靜芝尋找孩子的方式就是不斷散發和張貼尋人啟事,夫妻倆發出去幾十萬張尋人啟事。從最開始沒有一點線索,到找到類似嘉嘉卻不是自己的孩子,28歲的她因心力憔悴而迅速衰老。
在尋子路上,李靜芝結識了很多尋找孩子的父母,他們結成了一個小隊伍。“一家有了線索,大家一起幫著找孩子。一張一張記錄尋人啟事,一家一家地聯絡,期盼大家能聯合起來,凝聚出更大的尋人力量。”
半生尋子路,李靜芝最初只為找到嘉嘉,卻越來越能體會失去孩子的父母們的痛苦,她開始用盡全身心的力量,幫助更多的父母尋找孩子。
今年4月底,警方獲取一名四川人多年前曾花6000元收養一個西安兒童的線索後,發現四川一男子與李靜芝的兒子高度相似。隨即,專案組民警前往四川進行核查,在當地公安機關配合下,經DNA對比確認該男子就是李靜芝被拐的兒子。
一場重聚,感動了無數人。見面那一天,嘉嘉衝到她面前,緊緊地抱住她,大喊了一聲“媽”。這一聲,李靜芝等了32年。
這一晃,32年已經過去,曾經步履蹣跚的孩童,已經步入中年。而她,青絲已然變白髮。
為了別人的團圓 他們從未停止努力
為適應“網際網路+打拐”的時代要求,公安部兒童失蹤資訊緊急釋出平臺於2016年5月正式上線執行。目前,已有25家新媒體和移動應用接入該平臺。這個系統還有個名字,叫“團圓”。
“團圓”系統它是由阿里巴巴集團和公安部刑事偵查局打拐辦共同發起創立,阿里巴巴無償提供技術支援的一個尋找被拐兒童的平臺。它的背後不僅僅有公安部,還有科技的力量,人民群眾的力量。
“團圓”系統利用最尖端的地圖定位功能,以案件發生地點為中心,向周圍釋出孩子遺失訊息,釋出的範圍主要是根據失蹤時間來定的:失蹤1小時內報案,推送給100公里範圍內的群眾和警察;失蹤2小時內報案,推送給200公里範圍內的群眾和警察;失蹤3小時內報案,推送給300公里範圍內的群眾和警察;失蹤超過3小時,推送給500公里以外的群眾和警察。
資料統計,“團圓”系統上孩子的找回率高達98%。並且在這套系統投入使用後,失蹤兒童找回的平均時間從此前的132小時,縮短到78小時,壓縮了接近一半的時間。
除團圓系統外,DNA資料庫在打拐中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目前,公安部已建立全國打拐DNA資料庫,用資訊成果和高科技手段查詢被拐賣走失兒童,如果孩子丟失或者懷疑自己被拐都可到公安部門尋求幫助,進行免費採血和比對,實現千里尋親。
全網支援寶貝回家 去年1600個家庭得以團圓
一個孩子被拐,全家的命運都將被改變。而這,卻牽動著無數網友的心。在騰訊公益平臺上,寶貝回家志願者協會發起的“寶貝回家之萬家團圓”專案已有超11萬網友捐款,籌款1296840.66元。
這些錢用於困難認親家庭尋親路費、志願者培訓、尋親大會、志願者排查走訪、認親活動支出、困難尋親人的困難家庭救助和生活費補貼、遭受意外的救助、和志願者救助等。
據悉,寶貝回家志願者協會是在通化市民政局正式註冊的非盈利性社會團體。目前,寶貝回家工作經費主要來自於社會愛心企業捐贈,主要支出為尋人專案執行費用,2019年寶貝回家志願者協會公益籌資100餘萬元,全部用於尋人專案支出,共有1600多個家庭透過寶貝回家的努力得以團聚。
除了公安部門和公益組織,不少有擔當的企業也開始解決社會痛點,增進社會福祉。
運用科技手段解決社會問題,近年已成為全球網際網路行業的共同選擇,如微軟公司透過蓋茨基金會,推動全球醫療和公共衛生水平提升;谷歌向社會開放一批技術研發成果,還開始探索登月工程等。
在中國,騰訊就在做這樣的事情。將“科技向善”寫入公司使命願景一年後,騰訊於近日宣佈啟動“科技公益計劃”。
這曾經是一項由公司內部眾多科技志願者們自下而上發起的行動。這批志願者們曾經利用自己的志願精神和專業能力,研發出了諸如QQ全城尋人、無障礙閱讀等面向弱勢群體、解決他們迫切需求的“科技工具”;當下,他們又希望將這一“不成文的傳統”擴大開來,在向社會尋找更多合作伙伴的同時,也幫助公益組織、公共服務機構們更好地解決社會問題。
改善聽障人群的人工耳蝸體驗、打造養老院老人防跌系統……首批納入計劃的專案裡,除了養老、助殘等社會議題被關注外,還有許多專案在傳統的社會公益需求之上,提供了更多創新的解決方案,如人工智慧輔助診療、數字技術推廣傳統文化等等。
科技改變生活,科技也讓公益插上翅膀。
2020將盡,我們將繼續守望相助,讓溫暖的團圓在2021年更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