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太史公司馬遷就揭示了人類活動最常見的形式,那就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誠然,人本質上就是趨利避害的,但這種利在現代社會發展下卻往往變成了物質利益,也就是金錢。從個人來說,在合法範圍內追逐財富對社會其實是有利的。但這種追逐如果擴大到整個國家,還會是有利的嗎?
遠的不說,就近來的這些社群團購和網際網路反壟斷的事情鬧得沸沸揚揚,作為吃瓜群眾的我們可不能再吃瓜了,也該想想“天下興亡”的問題了。
至少日本學者森本哲郎就以自己親身重回古戰場遺蹟後,感慨地認為:當全社會只追逐財富,那麼就算再強大,離滅亡也就不遠了。
經濟發達,技術先進,迦太基是如何雄踞地中海?2000年前我們處在漢朝與匈奴的交鋒中,那時候漢朝在早期被欺負的情況下逐漸轉守為攻,最終打出了“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民族氣質;而在2000多年前的地中海,同樣一場文明間的廝殺正在上演。那時候,後世廣為人知的羅馬帝國其實還遠遠稱不上霸主,那時候真正的地中海霸主是個叫做迦太基的文明。
迦太基這個國家曾經是地中海地區最繁華、最有經濟活力的國家,他隔著地中海與羅馬遙遙相望。與羅馬的尚武不同,迦太基這個主要由腓尼基人建立的國家對財富有一種天然的渴望。這大概源於他們的母邦一開始是在如今的黎巴嫩建立的,腹地小而山脈多,為了生存就只能求助於唯一的出路——地中海了。
據《迦太基啟示錄》的表述,當時,一切銀、鐵礦物,一切寶石製品,一切可以牟利的東西都經過他們的手,他們貪婪地奪取每一分流過他們手中的金錢。當時,迦太基能依靠著他們的航海技術從東海岸航行到遙遠的地中海西海岸販賣商品,這樣的航線往來每天都在迦太基控制的地中海區域上演。
儘管希臘人不斷在輿論上批評迦太基,但迦太基卓越的航海技術和商貿技巧卻讓這種輿論批評簡直如過眼雲煙一般。迦太基依舊成為了地中海區域首屈一指的強大國家。
至於那時候的羅馬,在地中海北岸耀武揚威尚可,但在商貿上與迦太基相比,簡直就是小兒科,可謂還沒找到致富的門道。而迦太基則依託於他們的航線,海洋商貿發達,是當時地中海綜合實力最強的國家。
最該警惕的是地理決定論,思想才決定文明的方向在歷史分析中,往往無法迴避地理環境對歷史、文明的影響,這很正常。但這種影響能達到決定性嗎?我對此是很懷疑的。
作家森本哲郎在《迦太基啟示錄》中就寫道: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一個國家是四面環海的島國或者擁有漫長海岸線的國家,他們的人民就會成為海民。希伯來人和腓尼基人同樣發源於迦南地區,可是前者畏懼海洋,以至於發展戰略一直努力遠離海洋,而後者卻熱愛海洋,甚至以海洋為生。
在公元前264年到公元前146年這漫長的100多年時間裡,羅馬帝國與迦太基進行了三次正面碰撞,本來將羅馬帝國打的岌岌可危的迦太基卻在這三次布匿戰爭中灰飛煙滅。
三次布匿戰爭固然是英雄史詩,比如被稱為傳奇統帥的哈尼巴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率領六萬大軍越過阿爾卑斯山,堪稱軍事奇蹟,但真正該讓我們思考的是迦太基為何在“屢敗屢起”下卻未來黯淡呢?
其實,這三次戰爭中,雙方可謂打的有來有回,迦太基雖然尚武之氣不如羅馬,但有錢能使鬼推磨,終究還是有兩把刷子,先後在海洋上、本土擊敗過羅馬。就算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戰敗,喪失了全部海外領地,並且向羅馬賠付了鉅額賠款,迦太基依然能重新站起來。
羅馬人每到一個地方,竭盡全力透過軍事誇張獲得經濟利益,但迦太基卻依靠著他們的商貿優勢縮小這種軍事上的劣勢,吞併羅馬人的經濟利益。最終由於羅馬人不諳商業之道和落後的貨幣政策,迦太基依靠有限資源撬動利潤,再次獲得了經濟勝利,最終重新富裕起來。
但迦太基卻沒有從兩次戰爭失利中轉變思路,他們依然只看到那金錢在指尖流動的快樂,沒有想明白軍事力量和基礎制度這些明顯會“損害”經濟的東西,反而保證了迦太基文明的存在。
到滅亡前夕,迦太基依然只在追逐財富都說,讀史使人明智,其實這正是對歷史的一種態度。如果我們僅僅只是知道歷史上某件事情發生,那麼這個讀史的過程其實意義並不大。我們該做的是從歷史中明悟一些啟示。
在第三次布匿戰爭前夕,羅馬帝國的元老院又一次感受到迦太基的經濟侵略,但他們並不想再發動一次戰爭,他們對迦太基的要求不過是放棄經濟侵略,並且把迦太基城往內陸最少遷移十里,遷到阿非利加內陸。
但迦太基的商人們卻還沒有認清局勢,他們沒有看到自己的海外領土流失、軍隊實力較弱的情況,在羅馬人表示只要迦太基內遷十里就允許他們建造新的城邦時,依然盯著那能從海洋貿易中奪取的鉅額利潤。
無所謂正義與否,在迦太基決定與財富共存亡,而非內遷以圖臥薪嚐膽後,第三次布匿戰爭爆發。這一次,迦太基城在堅守三年後被羅馬人從地球上拔除,迦太基文明就此畫上休止符。迦太基人終於抱著他的財富死去了,這有意義嗎?
其實,如今的社會又如何不在面臨著這樣的風險?
我們開始感受到社會上的娛樂節目、影視劇、自媒體等在鼓吹著金錢至上,各種拜金的惡趣味層出不窮,甚至出現了要經濟、要利潤,不顧未來的一些雜音。這一切像不像那無盡索取財富的迦太基?
森本哲郎這本《迦太基啟示錄》固然只是一家之言,但所謂“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迦太基的滅亡對我們當前的社會風氣可謂是一種警醒。這位日本作家自然是從其母國日本出發,來思考迦太基滅亡的啟示,得出了片面追求經濟,忽視軍事實力,只會導致滅亡的教訓,其中或許還夾雜著沒有航母的遺憾。
但對我們而言,我們決不能因為已經享受了幾十年的和平,就覺得和平是一種常態,將經濟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更不能讓這種拜金的風氣、資本的遊戲成為社會多數人的第一想法。
要知道一旦拜金成為多數人的第一想法,那麼由多數人思想匯聚起來的公共行為必然會是短視的。而短視的後果只有一個,那就是滅亡。
還記得幾年前,當時網上的一些人就以看似為了社會好的觀點,提出要優先發展經濟,放棄航母等軍事力量的建設,一直說什麼“科學無國界”的理論,可是如今呢?這類人漸漸閉嘴了,但困難的局面卻出現了,我們在晶片、光刻機、工業設計軟體等領域被美國所壓制。
所幸,終究是有清醒的人,他們知道那些看上去“不經濟”的決定有時候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關鍵,也因此我們兩艘航空母艦相繼研發並問世。
畢竟,天下雖平,忘戰必危。真正該讓我們思考的或許是羅馬帝國在這百年戰爭中的勝利,他們作為經濟相對落後的國家是如何取勝的,這很符合我們現在的世界形勢,這才是我們看歷史該有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