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開啟這篇文章的你,是不是抱著“希望我能給你列一些不踩坑的產品”而來。
照著清單買固然容易,但是轉過頭來一想想,相信所有清單都是自己用的好的產品,但這種標準是非常主觀的,如果不根據自己的需求就按照清單購買,不又陷入花冤枉錢的旋渦了麼?
所以我們需要先找尋一下,導致你總是花冤枉錢的那個旋渦是什麼?
來看看以下這些場景是不是你熟悉的:
想身材好,去買那些一貼就瘦、一吃就瘦;即使那些成功減肥的人告訴你要合理運動、規律飲食,也視而不見。
想變好看,花很多錢去塗抹、填充;但是卻暴飲暴食、熬夜黨;
想衣品好,覺得誰穿的好看就直接照扒衣服;卻不去花心思去了解自己的特質和審美偏好是不是導致壓箱底的原因?
我認為,這些根源的核心,就是有妄念。
比如有不切實際的想法,明明是肋骨直的矩形身材,去追求不可得的小蠻腰S型曲線;
比如目標設定的與行為矛盾,比如不想運動就想身材好,既想減肥又想吃,既想美美的出門又想睡懶覺什麼都不幹…
也不接納自己的特點,一定追求自己沒有的;不接納年齡增長,一定要減齡可愛,不接受簡單,就喜歡特別設計的衣服;執於瘦、執於白、執於錐子臉……
很多“智商稅”打的痛點就是快速、省力,為此也沒少花冤枉錢。
為什麼我們總想買點什麼、吃點什麼、用點什麼變美?因為它比讓你學習、平和心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更容易啊!
拿“學習”這件事舉個例子,可不是所有的學習都是積極行為,比如:
有人想學習親密關係課,解決夫妻矛盾,課程裡推薦了溝通力書籍,他又去學溝通,溝通書裡又推薦了一系列書單…
最後,他一年讀了100本書,買了50節課程,依然沒有改善親密關係,雖然他這一年“積極努力”的過完了,但卻像一直在轉卻原地未動的陀螺。
為什麼會這樣呢?
看書、聽課是比刷抖音難,但是比學完去實踐要容易啊!
所以,停下來,想一下,你正在哪一種“陀螺”裡旋轉呢?那些你想要的,你真的不知道方法嗎?
想要變得更美時:
你真的不知道身姿挺拔更美嗎、表情舒展更美嗎、自信更美嗎?
但哪有買件衣服、換個髮型、跟風博主那麼容易啊!
你想要面板變的更好時:
你不知道戒掉熬夜、好好吃飯、注意防曬面板會更好嗎?
但哪有塗塗抹抹點產品什麼的容易呢?
你想更好的教育孩子時:
你不知道身體力行、做孩子的榜樣會更好嗎?
但哪有把錢交給幼教機構,自己在家玩手機容易呢?
你想要伴侶間感情更好時:
你不知道兩個人好好溝通、彼此包容、求同存異感情會更好嗎?
但哪有抱怨、指責、期待對方剛好如你所願容易呢?
所以當你說:如何才能/有什麼方法時,你問問自己:你是真的不知道嗎?還是你期待一個“終極大招”?
這個大招能給你帶來輕鬆的、容易的、不需要你付出什麼自身的努力,就能獲得的結果?
我們生活裡有很多無關緊要的事,就選擇容易吧,省點力量;
但我們的生活裡也有一些至關重要的事,就別怕去面對吧!
勇氣不用在這裡,還有別處嗎?
在這裡,也給一直找靠譜方法的你一個建議,不追求快、不升起容易的妄念,就自然遮蔽了很多“不靠譜”。
最後,關於不花冤枉錢,做一個“專業”的消費者,也有一些建議給到大家。
具體執行:明確自己的需求,記好自己的購物筆記
購物其實是一個挺奇妙的自我探索過程,買過的東西可以讓你看到自己的執念、妄念,你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一、多維度的評估自己需求,論證後再立項
你有的時候有這個需求,但是這個需求不一定指向購物。
比如想變瘦,不是想去買點什麼,而是變瘦的相關關係有哪些,最後你發現你可能僅需要買一張瑜伽墊和跳繩回來。
二、突然冒到眼前的心動,評估一下再決定
看到一個產品好想買啊,比如熬夜神器,一塗祛黃,想一想這個產品是不是誇大了?你家裡有沒有類似的產品?這是不是你一直跳坑的執念?這個問題是不是你一直都沒有解決?這樣,你大機率就能理性購物了。
三、保持家裡一定空間的內的儲存平衡
給自己的梳妝檯、衣櫃,定一個“平衡空間”,這個空間內始終保持著這樣的數量,你沒有理由淘汰、你沒有使用完,就不要再增入新的產品,形成自己的內在契約。
四、記自己的購物筆記,不反覆犯相同錯誤
每次買了沒有用的產品、退貨的產品,都記錄下來為什麼,就能產生一個更深刻的記憶。
下次購買的時候就有個意識上的提醒。使用率高的產品也記錄下來,有什麼選擇的優勢,這樣就能讓自己的購物越來越精進。
願親愛的你,一瓶一罐、一衣一物,都是你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