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過一生。
但是,對於我們普通人,很難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甚至總是勉強自己去做一些事情。可是說“成為真實的自己”也是需要勇氣的,“單單是成為自己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為什麼這麼說呢?
《成為自己的勇氣》封面
這本《成為自己的勇氣:認知自我的情緒心理學》裡就剖析了,人們因何無法自由地做自己,又是什麼原因導致我們的迷茫、焦慮、拖延症、缺乏安全感,討好型人格,無法自律、童年陰影、負面情緒等等。天呢,真的是360度地扎心。
全書兩百多頁,也才13萬字,但是都是滿滿的乾貨,加值得推敲和深思的金句。扎心的準頭太厲害了,隨便翻起一頁,就有戳到自己的痛點。不只是成為自己需要勇氣,能完整看完,再認真反思,真的行動,更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
書中給出的方法很多
書中涉及了很多心理學方面的概念以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因為這本書的作者是資深心理諮詢師、婚戀諮詢師、壹心理專欄作家風墟。作者運用自身的心理學知識,結合在諮詢過程中的真實案例,用樸實的文字,具有說服力的敘述,讓我們明白為什麼會存在,那些看起來微不足道卻讓人痛苦地難以解決的問題。
全書內容分兩個部分,一個是提出那些讓人痛苦的問題為什麼存在,一個是給出答案,告訴我們究竟如何才能更加自由更加真實地做自己。
我們無法真實做自己的很大的原因就是總是在意別人的看法。
總是太過在意別人的看法,尤其是當聽到有人說自己怎樣怎樣不好的時候,就覺得自己確實不夠好確實不應該。總是很敏感地探尋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也很苦惱於無法擺脫。
相信很多人都是這樣,不管別人對我們贊同還是否定都會極大地影響到我們的情緒。甚至,自己想法和別人的評判發生衝突,就會導致我們處於一種“自我分裂”的狀態中。
在書中,作者是這樣講這種狀態的:
“自我分裂的狀態會往往導致我們拋棄自我,依據別人的期望、觀點和評價來扮演自己,他們總會懷疑和否定自己的感受,以至於很多時候無法分辨清楚自己的真實感受是什麼。”
太過依賴外界的評價,也會導致很多悲劇。有的孩子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以為學習是為了父母,不服管教的同時還記恨父母。
有的人成了討好型人格,哪怕別人主觀的不實的評價也會變得敏感,一直過得糾結痛苦又缺乏安全感。
有人把種種都歸結於原生家庭導致的心理病症。父母的世界觀會影響到孩子,父母對於孩子嚴苛的標準會造就孩子的“基本習慣”,進而形成孩子的“核心信念”——在意別人的看法。
但是,作者明確否定了原生家庭是全部原因的講法,童年的經歷或者陰影,都只是心理問題的一個觸發因素,而我們是完全可以擺脫這種認知模式的。
封面裡那些只看到自己的某個部分的眼睛好似在說著什麼
那就是也要改變原有的自我認知,要改變首先得找到形成原因。在書中先分析了過度在意別人看法的直接原因,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情況呢。
1.害怕得罪別人
2.自卑
3.敏感
4.習慣於將自己與別人進行對比
5.試圖成為別人
6.不能接納自我
作者有理有據地分析了以上每一個原因出現的情況。自查後,筆者也認為自己有其中的好幾個原因。尤其說到“害怕得罪別人”這個的時候,才知道,原來這個害怕的本質是對“死亡危險”的恐懼。
父母的不認可會讓還是小孩子的我們害怕被拋棄,害怕活不下去。這種懼怕長大了後依然根植在身體裡。甚至會覺得自己還是那個懦弱無力的小孩子。無力改變眼前 ,也害怕得罪別人而發生自己無法承擔的後果。
還有個就是習慣跟別人做對比。對比之後,就會想讓自己變強變更好。但是不管自己怎麼努力都會有比自己更優秀的人,註定的失敗,也是讓很多人變得越努力越焦慮的原因。
認為自己不夠好,而去努力的動機是焦慮驅使的話,只會讓自己更焦慮。這也就是書中講到的“不能接納自我”。當一個人無法完全地接納自己,他內心是空洞的,沒有支援自己的“無條件自尊”就不得不從外界尋求認同和力量。這樣就依賴於外界的評價。
消除周圍的聲音和眼睛,讓自己的眼睛裡只有自己
在做過多個案例諮詢,綜合了積累的經驗後,作者也總結出了多個建議,目的是幫助人們建立一個自信、自尊、自愛的核心信念,改變原有的自我認知模式。
書中有很多方法和建議都值得我們去學習,讓人受益匪淺。舉例幾個,看看適不適合你。
一、清除束縛自己的負面觀念。
別人沒有那麼在乎你,也沒那麼關心你。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就是過度的自我關注。沒有人有資格定義你,別人的看法只是屬於一種“非實質性”的影響。
建立起開放式心態,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人活在世上,“首先為的是自己的生存”。想辦法做到“自私”,能夠勇敢地、坦然地滿足自己的慾望和需求,才會獲得快樂。
二、行動上做出改變
敢於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不委屈自己。“沒有任何外界的壓力和束縛要求你必須在意別人的想法和感受。”簡單點說就是:要有“自己的決定,管別人什麼事兒”的覺悟。
不害怕得罪別人,嘗試做不被看好的行為。放棄“成為更好的人”“努力變得更優秀”等讓自己焦慮的幻想,不否定自己,完全地接納自己。用行動去破除別人看法的影響。
傾聽內心的聲音,做一些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主動進行大量的學習和積累,擴寬自己的視野,加深自己對事物的洞察力。制定可執行的計劃。從最基本最微小的改變開始。比如,每天記下五件當天值得自己感恩的事情。明白道理,再到做到,很難,但也值得
書中還有大量的值得我們學習的內容。尤其是經常覺得焦慮、迷茫、不自信、無法調整負面情緒、缺乏安全感的朋友,這本書真的是一本重新認知自我,成為自己的行動指南。
其實,很多道理我們一看就懂,但是,懂得和做到之間還差一個太平洋。只有我們真的敢於走出舒適區,有敢於《成為自己的勇氣》,原來的自我認知模式才會發生轉變,一些困擾自己的無法為外人道的煩惱和痛苦,才有可能被消除。
還有,人的改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首先存有開放式心態,敢於讓自己去改變,去經歷。
“唯有生活本身,才是真正的生活。”書中這句話,讓人深思,只有自己親身經歷過,有切實的感受和體驗,才能真正的悟到其中的道理。
所以,給自己信心,給自己改變的力量和勇氣,是非常重要的。《成為自己的勇氣》這本書就是從理論和方法上,給你這樣的勇氣和力量,讓我們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想過的生活,獲得成長,也獲得自由和真實的幸福快樂。
#讀書##觀止讀書會#@歷史這樣說
希望你也自信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