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做過一些"蠢事",而正是這些蠢事讓我們清楚了明白了成長帶給我們的變化。
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一直是大眾所熱議的一個話題,處於幼童時期的孩子,因為社會閱歷、認知能力等種種因素並沒有一個很明確的善惡觀念,而在缺乏約束的情況下,他們的"惡",也會因此得到放大。
一本6年紀同學錄記載了童年的"惡"前段時間,豆瓣上一篇帖子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而透過這篇帖子內,我們足以看到小孩子內心所潛藏的"惡意"。
發帖的人有一個在小學六年級當老師的姐姐,而他所要講述的,就是姐姐班上一個小男孩的故事,這個男孩矮矮胖胖,雖然不帥但渾身給人種陽光的感覺。
然而,令人為之心疼的是,這個小朋友身為當事人,對這些惡意並沒有予以太大的表現,好似認為這是同學們予以的別樣的"關懷",不韻世事的孩子不懂這些,可閱盡浮華的老師卻一清二楚,成長過程中的酸楚,有時候不懂也是件好事。
小孩子的壞,讓人難以想象接下來就帶大家看看這本同學錄裡,所記載著惡意,究竟有多大。
翻開同學錄的第一張,所有的一切問題都給人帶來熟悉感,但入眼的回答卻讓人感到冰涼,只見問到"我們認識多久"回答的卻是"我不認識你",問到"第一感覺如何時"回答的卻是"想打你"。
看到這可能有讀者會覺得筆者上綱上線、小題大做,但接著往下看或許你會對此有著更深刻的見解,當翻到下一頁後,被問及第一印象時,同學的回答是"好醜",問到此時的夢想時,同學寫道:"想打死你"。而在對小男孩的評價上,各類評分無一例外皆是"-100"。
如果說,上面那頁書寫詛咒的還算委婉,那麼這一頁可以說得上很是"直白",整頁幾乎遍佈"去死"二字。
孩童時期的我們,在書寫同學錄時,所能想到的都是那天真浪漫的語言,幻想成為大人物,幻想考上名校,筆下都祝福與對未來的期盼,哪怕我們有所討厭的人,在同學錄上也只會"悄悄嘀咕",不像這本同學錄般"露骨",滿是對男孩的鄙夷、咒罵。
人之初性本惡?在我們成年人固有的印象當中,我們把孩童描述的很是美好,他們好似陽光的小天使,內心不存絲毫陰暗,但現實中一件件真實發生的事例卻一次次的打破了我們對孩子的認知。
前段時間,5歲男孩在園區多次踩踏小鳥、4歲女孩公車上玩死倉鼠等事情曝光之後在網上引起了不小的爭議,而這也使得我們對孩子的惡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可能有人會說,這是認知程度、家長教育不當所以孩子才會這麼做,那麼當孩子步入學習階段呢?小學、初中的孩子是否也存在認知程度不高的問題?
回想之下,我們不難發現回憶中,班級裡總有著那麼一兩個因為外貌、或是智商等問題而受到其他同學排斥、欺負、霸凌的人。
他們做錯了什麼嗎?其實並沒有,只是那會兒沒有受到社會教化,不懂何為尊重的孩子,在缺乏管束的情況下,可以肆無忌憚的釋放出自身的惡意而去傷害他人,興許在這些加害他人的孩子長大之後懂得了何為尊重時,對於過往的一切會予以歉意,但對於當事人來說,這將是一生難以抹去的陰影。
年少不辨是非的孩子其實最是可怕,他們受到法律的保護、父母的庇護,在這雙重加持之下,他們可以充分的發揮他們的行動力、破壞力,而不用考慮後果。
一個正直、善良、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才能夠在之後的人生道路中獲得更多人的認同,在遇到困難時也更能得到他人的幫助,而一個不懂何為尊重,自私且卑劣的人,往往只會得到他人的厭惡和排斥。
身為家長的我們必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這類為"惡"之人,那麼我們該如何正確的教導孩子?1、 懷揣敬畏之心
而在這份敬畏之下,孩子們也能由此懂得尊重,尊重他人的同時也是對自身的一種尊重。
2、 愛的教育
"愛"是一個用意很廣泛的詞,它是包容永珍的基礎,家長可以用關懷、陪伴等方式來逐步培養孩子對他人、對萬物的愛心,一個有愛心的人往往勇敢且善良,他們懂得尊重、保護他人的同時,也會因此得到他人良好的反饋。
3、 以身作則
都說孩子同鏡子,他們身上能映射出父母的影子,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是孩子們首要的模仿目標,那麼若想讓孩子變得更加的優秀且正面,那麼父母首先要做到的便是"育人先育己",規範自身的言行,如果父母也是一個不懂尊重他人的人,那麼潛移默化中孩子也會因此受到影響。
4、 換位思考
當孩子能夠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時,毫無疑問他已經走上了一條通往成功的捷徑,一個懂得站在他人角度思考,明白他人感受的人,必然有著較高的情商,能夠妥善的處理種種社交問題,那麼這種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最不缺的就是樂意幫助他的人。
教導孩子懂得換位思考,不僅是能讓孩子懂得體會他人的感受,更是能讓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有著更多的優勢。
善良永遠是一個人身上最大的閃光點,而培養出一個正直、善良、懂得尊重他人的孩子,無論對於家庭而言亦或是對社會而言都很是重要,所以家長們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一定要多加註意孩子性情的變化,別讓孩子在無形中,成為那個受眾人所"厭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