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要懂得如何讓自己的聲音從平常的嗓音變成好聽又動人的歌聲,其中最基本的發聲很重要,因為根據不同地域的口音不同,發出來的聲音表達也是不同的,同樣如果發聲沒有練會那麼你唱歌時所要表達歌曲裡的語言意思恐怕會變得混亂不堪,更別說會跑調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在家鄉待了幾十年的老大媽老大爺在唱歌時只會唱當地的歌,但是讓他們唱一下流行歌曲或者現代一些有名的歌曲反而會變得又怪又不好聽的原因。
那麼本篇文章將教會你如何在唱歌中運用正確的發聲方式,讓你的歌聲變得更加好聽,成為KTV的麥霸!
人們透過鼻腔、口腔將氣息吸入到肺部,當呼氣的時候,肺部收縮擠壓廢氣透過呼吸道將氣體排出體外,氣息在喉頭部位衝擊兩片真聲帶,聲帶被衝擊後開始振動發聲,聲音向身體的四面八方傳播,當傳到胸腔時出現胸腔共鳴,傳到口腔時出現口腔共鳴,透過共鳴腔體的共振,聲音的音量開始變大,音色也得到了美化。
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了聲音音量的高低,物體振動的幅度決定了聲音強弱,這是小學物理我們就明白的道理,所以在唱歌的時候,高音、低音、強音、弱音的出現就需要我們動態的調整發聲器官。唱低音的時候我們聲帶要鬆弛、變厚邊長,振動頻率要減小,以胸腔共鳴為主,頭腔共鳴為輔;唱高音時聲帶要緊縮、變薄變短,振動頻率要高,以頭腔共鳴為主,胸腔共鳴為輔;唱弱音,聲帶幅度要小,呼氣氣勢要弱一些;唱強音時幅度要大,呼氣氣勢也要強一些。
許多初學者並不懂得唱歌的原理,總認為聲音高低全靠嗓子肌肉,所以總是撐大喉嚨或捏著喉嚨唱歌,時間久了會讓嗓子造成不可逆的損傷。
在唱歌時,共鳴腔體也扮演的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了可以增大音量,還有調節音色的作用,身體下部位的共鳴聲音更加厚實,上部位的共鳴聲音更加明亮,咽腔共鳴則音色更柔和。所以我們唱歌時要根據歌曲表達的含義動態的調整使用的共鳴腔體,來產生更加豐富的音樂色彩。
我們唱歌時要把人體當做一個樂器來使用,唱歌不能僅靠嗓子,還有呼叫我們人體樂器的核心部位,大腦。讓大腦協調控制我們的身體,讓各器官互相配合。也正因為人體作為一個樂器,卻擁有著普通樂器無法擁有的大腦,所以人體的潛能無限,是任何樂器無法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