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扼住了許多人的咽喉。而在全民脫貧的戰役中,教育是根基所在。
有一所全免費的慈善高中,早在18年前就開始發力,為處於輟學邊緣的優秀學生提供受教育機會,一共幫扶了3260名學生,其中141人讀了博士。如今,一些逆轉命運的“窮孩子”,像他們當年被幫助一樣,開始向社會回饋資源和力量。
“要不要在深圳買個大房子?”
簽完公司創立以來最大的一筆訂單後,同事向CEO王永琨提議,六七十平的小房子,不能匹配他的身份。
2015年拿到碩士學位後,90后王永琨便創業成立了這家機器人公司。用兩年時間,他帶著數十位同事完成了數千萬融資。
作為2019福布斯“30位30歲以下精英”榜單入選者,王永琨有實力在深圳購置更好的房產,他卻放棄了這個安排。
圖 | 工作中的王永琨
這一幕被記錄在微電影《國華的孩子們》中。作為影片主人公之一,王永琨曾經也是貧困山區窮孩子的一員,在初三時瀕臨輟學。
最終,王永琨決定暫緩買房,將錢捐贈給楊少敏支教的小學購買物資。
出身貧寒,取得成就後卻不急於享受來之不易的優渥生活,23歲的楊少敏也是如此。
少年時期,楊少敏姐弟靠父親打零工維持生計。2018年大學畢業後,楊少敏卻放棄了大城市的高薪工作,來到廣西一處落後的鄉村小學支教。
這裡的教育工作艱難。楊少敏發現,學校平均每個班都有一個問題兒童。她碰到過一個不會寫自己名字的三年級學生,而且沒錢看病。她接觸的家長中,大多小學都未能畢業,由於窮困,孩子們極可能重複家長的生活。
和王永琨一樣,楊少敏也是《國華的孩子們》的主人公。這部微電影講述了這些窮孩子成長的艱辛,導演徐凱倫形容自己拍攝的初衷,“有些孩子真的生來就沒有運氣去遇到一些可以走出去的機遇,橫亙的那道坎不可逾越,所以大山的那邊還是山,他們可能一輩子都聞不到海的鹹味。”
探尋楊少敏與王永琨特殊選擇背後的因由,曾就讀國華紀念中學的經歷,是他們命運中繞不開的轉折點。
貧窮刻在王永琨的成長基因裡。
1993年,父親拋棄了他們在黑龍江鶴崗的家。下崗的母親只能靠賣一次血、換150元的收入,撫養王永琨長大。
到王永琨上初一時,“賣血”交易遭到嚴厲打擊。母親失去了謀生的手段,被迫帶著王永琨去尋求他父親的幫助。父親僅用300元便打發了母子倆。
王永琨和母親只得繼續住在自己搭建的土屋裡。屋中沒有水和電,一個冬天,土屋的一堵牆垮了,母子倆沒地方去,在灌風的土屋裡熬了一晚,“等睡醒了再想辦法”。
支付了學費,讓王永琨拮据的家庭雪上加霜,他更沒餘錢買學習用具。學校體諒王永琨這類貧困生的處境,會贊助一些學習用品。那次,王永琨從老師辦公室領到新書包、筆記本後,將它們藏進衣服,偷偷拿回了教室,“感覺自己太窮了”。
殘酷的現實,限制了王永琨的人生選擇。雖然初三時,王永琨的成績在學校名列前茅,但每晚看到母親臉上的疲憊,他決心輟學。土屋倒塌後,王永琨母親便帶著他寄住在親戚家。沒法賣血,母親開始做燒烤穿串的工作,常要熬夜,王永琨希望減輕母親的壓力。
窮孩子王永琨懂得面臨輟學的絕望與無奈,楊少敏也懂。
圖 | 微電影中,重現了楊少敏入讀國華的場景
2011年中考時,原本成績優異穩上當地最好高中的楊少敏,發揮失常了。上那所心儀的高中,需要交五六千元。這遠遠超過楊少敏家庭的承受能力。當時,楊少敏的外婆還生了重病,需要大筆醫療費,楊少敏清楚,家裡拿不出錢支撐自己讀書。
因為窮,過一個得到祝福、禮物的生日,對楊少敏來說是奢侈的事。開闊眼界的旅行更無從談起。除了生活的縣城,15歲以前的楊少敏沒去過其他地方。
不讓自己成為家庭的負擔,是少女楊少敏心中唯一的願望。
改變王永琨輟學命運的,是來自當地扶貧辦的一通電話。
對方告訴王永琨,有一所學校,願意免費招像王永琨這樣品學兼優的貧困生。王永琨第一回得知了國華紀念中學的存在,它是碧桂園集團創始人楊國強和女兒楊惠妍,在2002年依法捐資興辦的全國第一所純慈善、全免費、全寄宿民辦高階中學。
圖 | 國華紀念中學的校門
通過了筆試和麵試,王永琨得到無償資助,2006年起入讀位於佛山市的國華紀念中學。
擺脫金錢的桎梏,16歲的王永琨首次體會到青春的美好。他注意到,新學校的植物園中有株芒果樹。不用幫母親操勞家務的王永琨,夏天和同學們打完籃球后,常會一同到芒果樹下撿熟透的果實吃。
在學校開設的第一節思齊課上,王永琨認識了拿破崙,又瞭解了美國總統林肯的生平。“其實出身糟糕的人,也可以擁有夢想。”王永琨當時想。這正是課程設定的目的,激發窮孩子們被壓抑與忽視的自信。
由於學校會資助學生完成學業直到博士,沒有後顧之憂,王永琨開始規劃未來。有次,老師發下了一張問卷,上面列的問題有“你之後30年的目標是什麼?”王永琨寫下答案:“我希望成為世界上最好的CEO。”
圖 | 國華的學生們在教室上課
填報志願時,王永琨看到一則新聞:哈爾濱工業大學在2009年獲得全亞太地區機器人競賽冠軍。這個訊息點燃了王永琨, “我覺得我要幹這個,以後也代表中國隊參賽拿冠軍。”他因此報了哈工大,並順利被錄取。
楊少敏也在國華紀念中學開始了自己奇蹟般的生活。入學後,楊少敏每兩週會跟著學校外出參觀博物館和名勝古蹟,“世界煥然一新”。
但楊少敏內心的自卑沒那麼容易被驅散。一次辦活動的疏漏,擊垮了楊少敏,她一邊哭,一邊圍著操場跑了一圈又一圈。直到寢室統一熄燈,她才往宿舍走,卻在樓下意外碰到值班老師。楊少敏正為哭紅的雙眼感到丟臉時,老師拍了拍她的肩,輕柔地說:“趕快回去睡覺吧,睡一覺,一切就好了。”
楊少敏也記得,在她生日那天,等晚自習結束後,文娛委員組織全班為她唱生日歌,讓她意外又感動。
師生的支援、安撫,給了楊少敏家的感覺,也在她心中種下了同樣關懷、幫助他人的信念。大學選專業時,楊少敏的首選是心理學。
國華紀念中學2008屆畢業生蔡瑩的經歷與楊少敏相似。
蔡瑩的高考成績當時預估可上北京大學。權衡後,她選擇了收入並非極高、但能助人的醫學專業。
圖 | 蔡瑩馳援武漢
這個決定和國華紀念中學緊密相關。蔡瑩高中前的每一次考試,都纏繞著愧疚感。由於成績好,父母堅持要供蔡瑩讀高中,但她擔心高中的學費和生活費,會擊碎自己貧困的家。免費入學國華,解決了蔡瑩的家庭困境,讓她對學校心懷感激,也希望自己能同樣支援他人。
蔡瑩順利進入了北大八年制的醫學部。2016年畢業後,她到北京中日友好醫院的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任醫師,不分晝夜在鬼門關與死神奪命。
今年正月,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蔡瑩告別了1歲的女兒,自願報名加入馳援武漢的隊伍。
防護服將醫護人員包裹嚴實,蔡瑩常覺得呼吸困難,她強迫自己忽略窒息感,全神貫注地搶救患者。
蔡瑩從死神手裡搶回了一位老奶奶的性命。那位奶奶是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因為痰堵進行過兩次氣管插管。再次拔管後,老奶奶告訴蔡瑩:“我今晚可能會死。”蔡瑩極力安撫老奶奶,和家屬溝通後,迅速完成氣管切開手術,救下了老人。
在武漢工作的兩個月,蔡瑩常忙得和女兒影片的時間都沒有。深夜結束工作後,她都會開啟工作群,在睡覺前再檢視患者的監護情況。
圖 | 微電影中,拍攝了蔡瑩救治新冠患者的場景
等疫情漸緩,蔡瑩才隨隊伍撤離武漢。回到北京後,她沒有休長假,隨即又投入醫院的工作。
當蔡瑩在醫生崗位上治病救人時,楊少敏正努力開啟貧困山區學生們的世界。
她會給學生放優質紀錄片,並和他們探討觀後感。雖然孩子們的身體暫時走不出大山,但楊少敏希望他們在精神上,可以看到更遠的地方,像她讀高中時被國華的老師啟發一樣。
在閉塞的山區,針對兒童的性犯罪隱秘而危害巨大。楊少敏大膽地開設了性教育課程,告訴孩子們如何保護自己。
圖 | 楊少敏在支教中
微電影《國華的孩子們》中,呈現了楊少敏的支教日常:有位學生家庭貧困,為貼補家用,他準備輟學打工。被楊少敏勸住時,學生反問她:“讀書能比吃飯重要嗎?你們城裡人不懂!”
楊少敏以 “非城裡人”的親身經歷,迴應了這一質疑:只有繼續讀書,才能變得更強大,保護甚至幫助他人。
從2002年至今,學校總投入超過6億元,共幫扶了3260名學生,培養出803個碩士、141位博士。18年來,這所學校不僅提供物質資助,更以領先的教育理念,帶給楊少敏、蔡瑩、王永琨這些窮孩子們關於健康體魄、積極心態以至感恩社會的全新認知。
“國華學子當以奉獻社會為終生追求”,樸實的校訓在這些新社會人才間傳遞,改變命運的3000多名寒門學子們,開始向外界輸送自己的資源與力量。“希望社會因我們的存在而變得更加美好”是碧桂園的品牌願景,而教育扶貧的善舉,早已開花結果。
圖 | 在國華紀念中學上學時候的王永琨
王永琨記得他讀大二時,母親申請到了政府補貼性質的廉租房。母親告訴王永琨:“我特別高興,我終於住到了自己的房子,屋裡還有廁所。”那時,王永琨發誓,以後事業成功了,要給母親買屋裡帶獨立衛生間的房子。
在微電影中,作為創業公司CEO的王永琨,不僅改善了窮困家庭的處境,還有能力幫助他人達成所願。王永琨決定,給楊少敏所在的貧困山區的小學,捐贈一間學生活動中心。
- END -
撰文 | 張小冉
編輯 | 張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