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棕皮頭
秋季採收,採用或切片曬乾。
生於海拔1650-3500m的高山草地及向陽坡地草叢中。
分佈於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別名小棕包
【原形態】小棕皮頭,多年生草本,高10-15cm。基部有老葉鞘殘留纖維。根莖短,節不明顯;根簇生,膨大略成紡錘形,肉質。葉基生,多數;
葉片條形或劍形,灰綠色,花期葉長10-20cm,寬2-5mm,果期葉長20-35cm,寬1.2-1.4cm,先端漸尖,基部鞘狀,互相套疊,有2-5條縱脈。花葶很短,不伸出地面,基部有鞘狀葉;苞片2-4,膜質,寬披針形,內含1-2朵花;
花深藍色或藍紫色,狹漏斗狀,長6-13cm,直徑1.5-2.5cm,花被裂片倒披針形,花被管長4-6cm;雄蕊3,長1.5-2cm,花葯淡黃色,花絲白色;子房下位,3稜形,花柱分枝3,拱曲,花瓣狀。
蒴果三稜狀卵形,長1.5-2cm,直徑1.3-1.5cm,果頂具短喙;種子長圓形,黑褐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
性味功效《全國中草藥彙編》
辛,溫。有大毒。
催吐,活血祛瘀,止血,止痛,通竅,殺蛆。
跌打內傷:用其根鬚,量本人手指節長一段,研末酒送服(服藥後不能再飲酒)。
鼻塞不通,神經性牙痛:用其棕披毛以上部分研末,吹鼻引嚏。
瘡毒生蛆:用粗根、葉研末,外敷患處。
外傷出血:用披毛、葉研末配其它藥撒敷傷處。
【注意】本品大毒,必須慎用。
《中藥大辭典》
辛,溫,有大毒。
內服撐骨,祛瘀。外用止血,止痛,通竅。
內服:鬚根不能長過其本人的一節手指骨節,研末,用酒送服,每日一次。外用適量,吹鼻、敷區域性。
【注意】本品有大毒,應慎用;服藥後不能再飲酒。
《中華本草》
辛;溫;有大毒
祛瘀;止痛;通竅。主跌打腫痛;鼻塞不通;牙痛;外傷出血;瘡毒生蛆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研末敷;或吹鼻引嚏。內服:每次0.1-0.3g,研末衝。
【注意】內服宜慎,孕婦及體弱者禁服,服後不能再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