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12月21日冬至日那天會發生天狗吞日,這一天不宜出門,就連戶外運動也要減少……”隨著昨天冬至日的平安度過,這個謠言也不攻自破。但是原本一個很普通的日子,卻被一些人貼上“庚子年災難日”的標籤,並在網際網路上散播開來,還真是弄得好多人心裡犯嘀咕。

圖蟲創意

其實這種類似的說法也不是第一次了,還記得2012年12月21日也曾被說成是“世界末日”,為此還誕生了一部好萊塢災難大片,就叫《2012》。彼時“末日說”甚囂塵上,成為熱門話題,還真的有一些人為此擔驚受怕了好一陣子……結果呢,當然是我們大多數人都安穩地度過了那一天,電影裡描繪的可怕場景都沒有發生,終究只成為“娛樂至死”時代的一個小小插曲而已。然而,僅僅時隔八年,災難之說又再次冒了出來。冬至為何總是背上“災難日”的鍋?讓我們細細說來。

01

“冬至收人”?不吉之說從根上就不對

先說說冬至。冬至無疑是個非常重要的節氣,這一天太陽直射南迴歸線,對於北半球的我們來說,這一天的日照時間最短、角度最低。民間說法裡有“冬至收人”的說法,意思是說冬至日氣溫最低、冬天達到極點,身體不好的人就會熬不過去。其實這種說法本身的依據就很不科學。

雖然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來源是太陽,冬至這天我們北半球得到的太陽光照最少,但由於天氣具有滯後的效應(大氣是個非常複雜的系統),一年中最寒冷的溫度常常不是在冬至,甚至不是在十二月下旬,而是很可能出現於來年的一二月份。與此類似的現象還有,每天的正午十二點是陽光照射最強烈的時間,但一天裡最高溫度出現的時間通常是下午兩點左右,這背後的原理是一樣的。

圖蟲創意

另外,一年有三百多天,哪一天都有人去世,只不過冬至日因為節氣上的特徵會引起人們的特別聯想,如果確實有人在這一天離世就會引起特別的關注。而且,人的死因是多樣的,非要說冬至會把人凍死,那夏天能把人熱死又該怎麼算呢?

我們常說不要迷信,那什麼是迷信呢?迷信迷信,迷迷糊糊你就信了。迷信的說法看上去煞有介事,但其實提供的理由常常似是而非甚至毫無根據。

02

天狗吃日月不可怕 簡單自然現象而已

再來說另一個問題——日食。公元1687年,牛頓最重要的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出版,自此被稱為經典力學的物理學理論體系被建立起來。原先令人感到迷惑、神秘的行星系統執行規律被揭開。所謂的日食(當然也包括月食)現象產生的原因,是與太陽、地球和月球的位置關係有關,在月球環繞地球、地球環繞太陽運轉過程中,在某些時刻月球處在太陽與地球之間,遮擋住了照射到地球上的太陽光,我們觀察到的現象就是日食(相應的,地球處於太陽與月球之間、遮住原本會照射到月亮上的陽光就是月食)。

這一在古代被看做神秘、無常甚至可怕的現象,在現代科學裡得到了簡單明瞭的解釋,並且隨著經驗的積累,科學上對日食的測算早已能夠精確到年月日、時分秒;而且,不但能預報今後幾千年將發生的日食現象,而且可以反推之前幾千年已發生的日食。我國曾經的一個研究專案叫做“夏商周斷代工程”,其中就涉及天文學方面的工作,具體講就是將天文上推算出來的、歷史上發生的日食出現時間,與史書上記載的日食年代相對照,以確定中國史書紀年的公曆時間。

這樣說來,古人害怕的“天狗吃太陽”不過是普普通通的自然現象,根本不可能給大地以及我們眾人帶來什麼災禍。一次日食,哪怕是日全食,陽光被完全遮擋的時間也只有幾分鐘,還沒有一塊烏雲擋住太陽的時間長,有什麼可怕的呢?

圖蟲創意

03

“老黃曆”要翻篇兒

科學教育任重道遠

所以大家看,藉由科學的解釋,那些從古代流傳下來的傳說、謠言就被輕輕鬆鬆地粉碎了。冬至不可怕,日食也不可怕,如果出現日食大家好好欣賞就是了。可大家也看到了,這個冬至日根本就沒有日食現象,更不要說是傳聞裡的日環食,因為日食早已不是對古人來說會不期而遇的“災害”了。

那麼,類似這樣的不靠譜流言,為什麼會產生和傳播?反思一下,還是因為我們的基礎教育、科學教育還遠遠不夠。自古以來,人類對自然有著天然的好奇、對災害有著天然的恐懼,也希望對自然的規律有所把握,以便趨利避害。客觀地說,人們一直在為之努力:古代的占卜、星象等等都是這種努力的一部分,科學也正是從非科學的環境中產生的。我們也應當認識到,直到現代科學產生,人類才獲得了相對可靠、可信的認知自然的方法。

圖蟲創意

愛因斯坦曾簡單地總結道:科學由精細的理性思考和系統的實驗驗證兩部分共同組成,缺一不可。反觀傳統的迷信,只是藉助於粗略的經驗以及武斷的推測,結論很難令人信服。面對現實中時常流傳的迷信,科學教育、科學傳播依然任重道遠,絕非一日之功。

破除迷信是相當艱難的工作,因為人們一旦認定了“黃道吉日”之類的“老黃曆”,想糾正是不容易的,就像侯寶林先生曾經在相聲中表演的那樣,醉漢要求別人順著手電筒投射出的光柱爬上去,想糾正那糊塗的想法也是不容易的。所以,無論是科學工作者還是科學知識傳播者,包括整個國家社會的每一個個體,都應該在這條路上繼續努力才行。

作者 | 葉洪濤 紫金山天文臺

稽核 | 左 維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

13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助力灣區健康與科學發展!澳大與金域醫學共建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