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單是這首詩我們都能感受到,當年是何等的波瀾壯闊和激動人心,相互攻伐了五百多年的華夏大地終於得到了統一。

這樣的功業,這樣的豪情萬丈,怎能不讓人激動,可以說《大秦賦》是自帶光環,萬眾矚目的一場歷史大戲,不過現在看來可能會讓大家失望了。

但是這個不要緊,歷史的精彩和波瀾壯闊,並不會因為電視劇的遜色而減損分毫,就像之前有個梗說道,大秦最終統一了六國,這個算不算劇透一樣。

劇情不精彩,但歷史很精彩,而秦滅六國,波瀾壯闊之上,還有一個更加耀眼的事件,這就是荊軻刺秦王,這件事無疑在統一之前,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

荊軻刺秦王這件事大家實在是太熟悉了,作為樸實無華的昭烈君,怎麼能炒這個超級冷飯呢?

今天要說的一件超級有趣的事,你有沒有想過,東方六國為什麼只有燕國想到了行刺秦王這一招,其他五國同樣是痛恨和忌憚秦王,為什麼偏偏是最偏遠的燕國做出了這個最激進的策略呢,這一切都要從燕國這個國家的特性說起。

(01)道德高最強的國家

既然都劇透說大秦最終統一了六國,那既然都知道結果了,那我們不妨來排排座次,看看整個周代,這麼多諸侯國中誰生存的時間最久。

活的久或許也是某種炫耀的資本,所有的諸侯國都算上的話,那肯定是衛國活的時間最長,秦二世才滅了,但衛國實在是太沒有存在感,尤其是後期是名存實亡,但不管怎麼說,名存實亡那也是名存,衛國當之無愧第一長壽。

但若是論有實力的大國,在當時國際上有影響力的國家裡,存活時間最久的無疑是燕國,燕國不但是存活時間最長,而且是在最後的戰國時代,是道德感最為優越的國家。

燕國的第一代國君非常厲害,是召公,如果說召公你不熟悉的話,周公你總熟悉吧,召公是周公的哥哥,可以說是絕對的姬姓諸侯,而且是當年分封的姬姓諸侯中地位最高的諸侯之一,能與他地位相比的也就只有周公的封地魯國。

這樣一個從周朝開始就一直存在的國家,到了戰國時代,實力已然是躍居戰國七雄之一,實力雖然不是最強,但是燕國放眼望去,自己的優越感卻是最強的。

戰國七雄,燕國的道德優越感主要是來自與自己最根正苗紅,放眼望去,齊國早已經不是當年姜子牙的那個姜姓齊國,而是被田氏所取代,所以齊國根子上說,只是名字叫齊國而已,屬於亂臣賊子篡位的典型代表。

韓趙魏三家就不說了,典型的得位不正,三家把老牌大國晉國給瓜分了,這樣的國家最讓燕國瞧不上,覺的他們是破壞姬姓王朝最大的罪人。

楚國曆來都是蠻夷之地,而且早早的就自己稱王,表示不跟中原這些這些諸侯們一起玩,燕國對楚國是一向的鄙視。

秦國嘛,那不過就是個暴發戶,仗著自己馬養得好,得了自己祖先的封地,後來周平王遷都,護送了一次,才算是位列諸侯之一,年輕的諸侯一旦得失,嚷嚷著要吞併天下,這種暴發戶,燕國一向看不起。

所以放眼天下,只有燕國得國最正,資歷最深,道德感最強,這樣的國家,往往會做出許多不理智的行為,燕國在整個歷史舞臺的大事件上,很多都不是從利益出發,而是從自己的道德出發來行事。

(02)迂闊不當的燕國

道德感強大的燕國,經常會做出一些迂闊的舉動,跟自己的實際利益並不相符,最著名的就是合縱的發起者這個身份,燕國並不是最合適的,但是最後卻是燕國挑了大梁。

從地理位置看,秦國東出,首當其衝的就是三晉之地,六國聯合起來對抗秦國的合縱之術,韓趙魏三家應該是最積極的。

事實上蘇秦最先選的遊說的國家就是趙國,可惜趙國沒同意,之後蘇秦便去了燕國,因為憑藉最各個國家精準的把握,蘇秦知道,憑燕國的個性,這種挑大樑的工作,他是最合適的。

只用把先王之道,天子道義,姬姓貴胄,這些大詞一說,一定能夠打動燕王,果然蘇秦在燕國站穩了腳跟,推行他的合縱抗秦策略。

在爾虞我詐盛行的戰國時代,也就只有燕國這種行事迂闊的國家,才敢於挑頭和秦國對抗,三晉之地的韓趙魏倒是樂享其成。

燕國這種道德感優越的國家,辦起事來也是毫不含糊,比如說燕昭王時期的攻打齊國,燕昭王時期,高築黃金臺,任用樂毅為將,打的老牌強國齊國只剩下了兩座城池。

而這一次的攻打,燕國劫掠了齊國幾百年積累起來的財富,弄得齊國元氣大傷,從此一蹶不振,那燕國從此是不是就走上了富強的道路了呢?

然而並沒有,燕國把劫掠齊國的財富,都用來打趙國了,尤其是在秦國都已經很強大了的基礎上,燕國一直不斷的找趙國麻煩。

除了燕昭王對齊國復仇時期,燕國的邦交軸心,始終是對趙之戰。燕國糾纏挑釁趙國之危害,幾乎當時所有在燕國的有識之士,都剖析過反對過。

但是,燕國的對趙挑釁糾纏,卻始終沒有改變,這實在也是燕國曆史的,非常讓人迷惑的行為之一,邦交大師蘇秦,最先提出了燕國對趙之錯誤;其後,蘇代也以“鷸蚌相爭,漁人得利”的寓言故事,再度強調燕國對趙作戰的錯誤,但是燕國在這條錯誤的道路上卻越走越遠。

究其本質,還是在於燕國內心深處的那種高傲與自負,那種老牌國家的優越感,帶來的結果就是,趙國後期趙國是在有點受不了,同樣是在秦國虎視眈眈的情況下,依然攻打燕國,可見燕趙兩國積怨之深。

而且燕國這種迂闊作風,最終還釀成了一件更為著名的事情,那就是荊軻刺秦王。

(03)刺秦只是一場秀

在秦始皇為數不多的少年記載中,他和燕國太子丹自小在趙國相識,便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史料,也為日後許多的事情埋下了伏筆,同樣的也給人們留下了許多想象空間。

當年地位差不多,如今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一個是高高在上的秦王,一個是岌岌可危的國家太子,這樣的朋友總會讓人生出許多感慨。

然而最終太子丹決定派荊軻去行刺秦王,其行為所傳達的決定,要遠遠大於他的實際意義,因為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刺秦是必然失敗的。

所以在司馬遷的陛下,荊軻才顯得那麼悲壯,荊軻的助手秦舞陽,完全就是個街頭混混,十三歲殺人也只是匹夫之勇,難堪大任,見了秦始皇直接嚇尿了。

荊軻也是大張旗鼓的出發,在易水河邊還請了當時的樂師高漸離來送行,高唱風蕭蕭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不復還,你是生怕秦國不知道嗎?

這明擺著就是一場政治秀,讓全天下人都看一看,他們燕國對秦國的決心和恨意,哪怕是再弱小,也要表現出姿態,倒驢不倒架,這就是燕國的作風,也是燕國的悲劇。

相比於燕國的迂闊,齊國就務實許多,這次曾今的春秋第一霸主,曾經和秦國並稱東西二帝,最後的結局是,看著其他國家都不行了,最後開門投降了,齊國和燕國,就是這樣兩個風格完全不一樣的國家。

2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猶太人的生意經:越是沒錢,便越是要懂得這3個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