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祖國並不是人間樂園,但是每一箇中國人都有責任把她建設成人間樂園。”愛國是每一箇中國人肩負的責任,國家的繁榮昌盛離不開民眾建設,同樣,國家的榮辱也需要人民共同維護。愛國不是口號,愛國應當貫徹在一言一行中。
在商場上拼搏,講究誠信和口碑。領導者的一言一行對企業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曾經一個成為民族驕傲的企業,現如今卻成為“過街老鼠”,只因其領導的措辭不當導致滿盤皆輸,完美的向大眾詮釋了什麼叫禍從口出,這其中發生了什麼?
聯想集團在1984年成立,此是由中科院投資二十萬,與11名科技人員一同創辦的資訊多元化發展的大型企業集團。聯想集團有著很強的創新性和科技性,是全球電腦產業的龍頭。在開發、製造、銷售上聯想都有著不俗的成就,在全球範圍都擁有廣泛的客戶資源。集團主要以生產電腦、伺服器、手機、印表機等電子產品為主,涉獵生產的範圍很廣闊。
聯想集團在2016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排名第四,然而三年後,聯想集團的排名卻跌落到212。一度頂尖的電腦公司,在06年之後的十年時間裡,一直處於電腦行業的壟斷地位。IBM公司出現經濟問題時,聯想公司直接收購了它,這件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由此可見聯想集團的財大氣粗。而聯想產品也是許多人的熱愛,可它後來卻讓這些熱愛它的人們失望,因為它做出了不當行為。
聯想集團的開創者柳傳志,1944年出生在江蘇鎮江。在柳傳志很小時候,他就對科學研究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柳傳志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來到國防科委十所,擔任實習研究員。年輕氣盛的柳傳志,有著一腔抱負想要施展,於是他將目光投向了飛行技術領域。上世紀八十年代,柳傳志研究出了雙密度磁帶記錄器,隨後他將這項科研成果投入到山西省飛機試飛專案組。
可結果卻讓柳傳志大失所望,雖然自己研究的不夠成功,但柳傳志有了參觀外國飛行技術的機遇。當他看見外國先進的飛行技術時,他頓時感到驚奇,外國的飛行技術與自己的研究成果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經過這次打擊,柳傳志轉化思維,他明白自己可能不適合在這個領域發展。
柳傳志決定退出這個領域重新來過,他脫離了中科院,開闢了一樁新事業,這樁事業就是叱吒風雲的聯想集團。柳傳志在中科院呆的那段時間,他認識了中科院的院長,在他創業的時候,中科院的院長也對他進行了幫助,讓聯想逐漸步入正軌。
一個企業的崛起,離不開強大的資金支援。為能讓公司有更多的資金入駐,柳傳志幾乎跑遍中國,為聯想拉投資。94年,楊元慶加入聯想公司危機事業部,他的加入讓聯想集團擺脫了經濟危機,實現盈利收入。楊元慶也是做生意的一把好手,為了能讓聯想在電腦行業獲得壟斷地位,他開始推行“價格戰”。
楊元慶的這個政策一推行,讓很多小型電腦企業紛紛倒閉。而楊元慶經商的確有過人的本領,是他帶領著聯想集團平步青雲,也是他的所作所為讓聯想逐漸無人問津。他究竟做了何事,讓國人如此厭惡?原來楊元慶在一次的採訪中表示,聯想是一家國際化的企業。此話一出,讓不少的民眾都感到心寒不已。
除此之外,聯想集團還將總部搬遷到美國,甚至對外宣稱,北京只是聯想的研發中心,親美的嘴臉一覽無餘。最讓人生氣的是,在外國購買聯想產品,比在國內購買便宜很多。聯想的這個行為,無異於胳膊肘往外拐,賺取同胞的暴利,卻讓利給外國人。如此處心積慮,無非是想在國外獲得認可和市場,從而走上國際化的道路,只不過這一步的如意算盤終究是打錯了。
聯想集團作為土生土長的本土企業,其發展離不開國家和民眾的支援。可它不僅沒有對國家和人民表示感謝,反而對別國親熱有加。俗話說,吃水不忘挖井人,人終究不能忘本。聯想集團的大多數收益全部來自中國,在外國經營時虧損還比較嚴重。由此可見,聯想只有在中國才有出路,中國市場才是適應它發展的市場。
聯想在剛剛成立之初,柳傳志和倪光南有過爭執,爭執內容是聯想究竟是技工貿還是貿工技。最終敲定,聯想的發展策略是將貿易放在第一位,科技置之其後。這與聯想的口號“技術全球化”背道而馳,而楊元慶的一句話也讓網友們開始聲討聯想。
技術自強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可楊元慶卻表示,一家公司沒有必要做出電腦的所有部件。楊元慶這句話一出,立馬掀起軒然大波,人們開始抵制聯想產品,認為這是一個沒有良心,沒有企業精神的公司,聯想聲譽從此一蹶不振。只有技術上下足功夫,才能與時俱進有發展前途。目光短淺者,最後只會自食惡果。
參考資料:
《巴金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