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這是日本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裡的松子給自己下的“定義”,因為她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也不配活著。
從小被父母忽視的松子,一直渴望得到愛,但是,無論在工作中,還是在感情中,她都沒有得到她想要的愛,哪怕她為此付出很多。
那麼,為什麼越渴望愛,越很難被滿足呢?
臺灣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內相故事對話”療法心理專家趙梅如在其著作《開啟愛的生命盒子:從討愛到情感治癒》(簡稱《開啟愛的生命盒子》)中,從人本主義心理學角度出發給了我們答案。
趙老師認為,對愛的渴求是生命的本能。愛在家庭中是一個流動的過程,有需求就應有迴應。當需求得到迴應,討愛的一方就能被滿足;否則,就會產生情感凝滯的心結,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而這一心結還會被帶入新的人際關係,甚至代代延續。
就像影片中的松子,小時候在討愛的過程中,沒有得到父母的積極迴應,尤其是父親,所以才有了情感凝滯的心結,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長大後在與同事的關係中,以及和戀人的關係中,依然無法自信地生活。
《開啟生命的盒子》這本書,透過生動詳實的案例,給我們剖析了在家庭和人際中無意識的討愛行為和原因,並給出了療愈的絕佳方案。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具體說說。
在趙梅如老師看來,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探討”人與人交流產生的最美好的愛。
說到底,討愛,就是渴望有人愛,而討愛的本質,就是溫暖迴應。
趙老師透過小恆河猴的實驗告訴我們,迴應交流才是生命對於愛最關鍵的需求。
這裡,就會出現兩種情況,就像我們的生命盒子裡有著不同的人生經歷一樣:
當我們討愛時,得到了溫暖迴應,我們的生命盒子就裝著“我值得被愛”的歡喜安心的心情;當我們討愛時,沒有得到積極迴應,我們的生命盒子就裝著“我不值得被愛”的落寞難過的心情,而這也是我們心中“內在小孩”的兩種隱喻。
就像影片中的松子,她的“內在小孩”就是“自己不值得被愛”,因為她在討愛過程中,沒有得到溫暖迴應。
松子有個體弱多病的妹妹,一家人把更多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妹妹身上,對松子缺少關心,所以她從小都在討愛,尤其是渴望得到父親的愛,她學著做鬼臉來討父親喜愛、為了獲得父親的認可去做教師,但這些都沒有得到她想要的愛,直到因包庇學生偷錢被學校辭退,她認定了家人都不愛自己,於是選擇離家出走。
當她帶著“我不值得被愛”的生命盒子,與歷任男友構建親密關係時,依然是得不到溫暖迴應,所以她一直孤獨地生活著,而這就是討愛的結果之一,討愛凝滯,即給自己貼上了“我不值得被愛”的標籤。雖然時間在繼續,但那份難堪的情緒好像凝結在某個沉重的時空中,停滯不前了,
可見,從小被忽視的孩子,很容易形成討愛凝滯點,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
2.討愛凝滯點,會成為我們的生命指令碼如果討愛凝滯點不被察覺,我們就只會不停翻開“我不值得被愛”的生命盒子,讓內在小孩的故事作為一種生命指令碼,在日常生活裡不斷被複制,衍生出各種生活劇本。
正如趙老師說的:“就好像我們是自己生命故事的編劇,依據自己的人生指令碼導演一場戲,還親自上陣,出演主角。”
就像影片中的松子,在和他人相處的過程中,總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然後卑微地去討好對方,但終究還是沒人愛。她和作家男友相處時,對方不僅打罵她,還讓她去浴室當女郎賺錢,雖然她選擇不離開,但等到的結果卻是對方用臥軌的方式結束了生命;後來她和那個偷錢的學生重逢,其實那個學生一直喜歡松子,對方的一句“我愛你”又讓松子再次相信愛情,成為戀人後,極度渴望擁有愛的確定感的松子,一遍遍地要對方保證愛自己,這樣的愛讓對方窒息,對方開始有些不耐煩,最後又演變為暴力,直到對方入獄。松子期待著對方出獄能和自己共度餘生,但結果卻是,對方承受不起松子的摯愛,選擇逃避,這樣,可憐的松子又成為孤孤單單一個人。
我們看到,松子因為小時候的討愛沒有被溫暖迴應,有了討愛凝滯點,給自己貼上了“我不值得被愛”的標籤,於是此後的生活都在不斷複製這樣的傷感情緒,她親手編輯著自己的生命故事,證明著自己沒有人愛這場戲,而這就是她的生命劇本。
那麼,為什麼我們會無情迴圈這個討愛凝滯點呢?
因為討愛凝滯點深藏在人的內心深處,不易察覺。
正如趙老師說的:“因為我們為自己貼上了不值得被愛的標籤,產生了生命裡沉重的討愛凝滯點,把負面情緒藏在心靈深處,才會使它一直重複迴圈,直到某一天,相似的場景、話語出現時被引爆,就像地雷一樣傷人傷己。”
之所以叫“情緒地雷”,就是因為當地雷被埋在地下時,形狀完好,不會傷人,時間久了,我們甚至會忘記曾經埋下過一顆地雷,不易察覺,但某天被誰無心踩到,就會瞬間引爆。
我們的討愛凝滯點,也會如此,不易察覺,但一直都在,且會成為我們的生命指令碼。
3.愛一直都在,學會把愛找出來前面說了,當我們的生命盒子裡裝著“我不值得被愛”時,就會形成討愛凝滯點,進而影響自己以後的生活,但或許“我不值得被愛”是一個誤解,因為這個標籤是我們自己貼上去的,極有可能的情況是,我們一直有人愛著。
這也是作者趙梅如要告訴我們的,愛,尤其家庭裡的愛,一直都在,從來沒有失去過,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愛找出來。
那麼,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的人,該怎樣找出愛呢?
《開啟愛的生命盒子》這本書給了我們具體的方法,主要包括:
其一,轉量貼三步法。
這是趙老師自制的方法,就是從討愛凝滯到討愛滿足三步驟,第一步是把愛找出來;第二步是先看看自己貼了怎樣的標籤;第三步是再換個有愛的標籤演練,並把愛表達出來。
就像松子,她可以從家人對自己的做法中找到愛,比如在爸爸的日記中,每天都記錄著祝福松子的話;在經濟拮据時,弟弟也出錢幫助過;妹妹也一直在關心自己,等等,然後把“自己不值得被愛”、“自己是個孤獨、可憐的人”等標籤,換成“自己是值得被愛的”標籤,慢慢地就會找到自己的討愛滿足點。
只是,這樣的“尋找”過程需要勇氣,也需要他人的引導。
其二,在公平原則裡找出愛。
討愛凝滯點帶來的不公平感,其實是我們的主觀感受,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能夠在自己認為的“失去”中,找到“得到”,就會緩解心中的不滿情緒,也會看見不一樣的自己。
就像松子,如果她能從父母偏愛妹妹的“失去”中,找到父母給了自己健康身體這個“得到”,就會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進而覺得自己是有人愛的。
當然,她也可以透過自己愛自己來找出愛。在影片最後,我們也看到了她的轉變,只是很不幸她被幾個夜不歸宿的小混混亂棍毆打,還沒來得及開始,結束了這無聊的一生。
其三,修煉討愛功夫,提升表達愛的能力。
有些人得不到愛,和他們討愛的方式有關,也就是說,他們不懂得如何去愛。
趙老師在書中給我們介紹了討愛基本功,即要注重量的積累。也就是說,我們不要急於看到對方的改變,學會欣賞“二度”的改變,同時,對於自己,要警惕“一次聯結完成”,因為沒有速成的解決方案,唯有多多傾聽,與自己內在對話,只是去覺察,然後引動內在那個“值得被愛”的生命盒子。
另外,我們在語言表達上也要有所轉變,比如,多使用“我可以問你一個問題嗎?”,多角度考慮問題達到共情,以及心懷感恩之心等等。
總之,我們要學會轉換思維方式,並在實踐中去練習上述方法,進而在一次一次的轉彎、一點一點的進步中遇見最美的時光,收穫滿滿的愛的力量。
另外,《開啟愛的生命盒子》這本書也給父母提供了一些具體的教育建議,以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更多的愛,以避免討愛凝滯,比如,父母要意識到溫暖比溫飽更重要;與孩子建立情感聯結,讓孩子獲得安全感;父母要多勉勵,少指責孩子,讓孩子的“討愛”的心得到滿足,等等。
其實,這本書介紹的“找愛”方法,就是透過回顧往事,開啟自己的生命盒子,把家人之間的愛找出來,進而讓家庭裡凝滯的愛再次流動起來。
如果你一直渴望著愛,卻總是得不到,不妨試試這本書中介紹方法。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