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生活的禪法是實踐的方法。那也就是“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念為宗”,是從我們能認識的主觀的念頭這個角度來修的;“無相為體”,是從被認識的客觀的萬事萬物來修的,“無相為體”,透過無量的虛妄的相見真如自性,透過這個生滅的身體來現量證得不生不滅的真性;“無住為本”,是從主客觀的融合來修的。那麼禪意的生活就是我們在生活之中開悟的證量。

  我們怎樣能夠生活得快樂無憂、歡喜自在?能夠有智慧、有慈悲?宗門下有所謂的參禪的四個階段,也就是得個入處,有個出處,知個用處,明個了處。本來禪是無可說,是勉強來說,勉強來表述。

  一、得個入處

  我們參禪首先要能夠起疑情,比方說,我們現在禪堂裡面,或者無論你去任何一個禪堂,南華寺也好,雲門寺也好,都會寫的“唸佛是誰?”但是很多人不會參,心裡面一直念:唸佛是誰?這不是參話頭,而是話尾了。“唸佛是誰?”簡單地說就是,我們能唸佛的是誰?是我的心嗎?我睡著了我的心也在,為什麼不是在唸佛?那是我的身嗎?我剛剛死掉的時候,我的身也沒有馬上腐爛,為什麼不知道唸佛?那你一直一直這麼追溯下去,要能夠起疑情。當然,也可以把禪宗歷代祖師開悟的一千七百則公案一直去參,起疑情。

  但是這是不可以徹底說破,徹底說破了,這個公案就廢掉了。好像我們說,如何是祖師西來意?這個公案就廢掉了,你用思惟去理解了,並不能夠斷你的妄心。那麼要一直起疑情,好像母雞孵蛋一樣,須臾不離,一日不悟一日不休。宗門下功夫用得深以後怎麼樣?終日吃飯未曾吃著一粒米,終日穿衣未曾穿著一縷紗。因為一直念茲在茲,在疑情上面,一日不悟一日不休,所以這個疑情,最後的功夫用得深了,疑情跟身體打成一片了,疑情跟時間打成一片了,時空都消融了。然後會有一個入處,豁然大悟。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

  真正起疑情得個入處以後,有四種標準,這是講我們生活中開悟的證量:

  第一種標準是明相,在智慧光明之中。宗門下說什麼?溈山露地白牛。露地白牛其實就是形容明相的。

  第二種標準就是無念,沒有妄念生起來。

  第三種標準就是無能所。以前一開始的時候,我心是能入,明相是所入,進一步能所的二元對立消亡了。

  第四種標準就是氣離出入,而且這四種標準是同時出現,不是先後出現,這樣是得個入處。

 二、有個出處

  有一些人會很淺地解釋宗門的公案。比方說,有一位青原惟信禪師,是宋朝時候的禪師。他上堂的時候說:“老僧三十年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後來得個入處,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現在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很多的人把這個就講得很淺。其實不是,你得個入處,其實是指我們起疑情以後,要能夠契入,你要有這四種標準。

  但是怎麼樣?還有一種法執在,所以,要進一步用功,那麼也就是有個出處。我們得個入處以後,這個時候最好是要能夠閉關,綿綿密密去用功。“不破初參不閉關,不破重關不下山。” 你不破初參閉關沒有用,不是在昏沉裡面,就是在掉舉裡面,浪費時間。真正破初參,閉關修行用功精進,才能開悟。不破重關不下山,不破重關你沒有度眾的方便,所以,這個重關就是有個出處,這個出處其實就是怎麼樣?就是大死大活了。

  我們已經有了前面的四種標準同時出現,能夠得個入處了。但是還有一個問題在,什麼問題?你還隱隱約約有一種求開悟的心。要把這個也要掃除掉,把法執也要掃除掉,這時候你要知道,這個明相不是自己的心顯出來的明相,我們這個心可以顯很多相。

  我們辦內觀禪的時候,很多人看到光,看到佛菩薩,看到什麼……其實全部是自己的妄念一動,它顯出來的。有些人看到很多蓮花,都不是啦,門都沒有進,不是那些。而真正的明相是怎麼樣?自顯自明,這樣是真正的明相,然後你能夠綿密用功以後,這個更加光明,更加廣大,這是有個出處,自空自明自顯。

  三、知個用處

  接下來是知個用處,還要能夠歷事煉心。看我們三祖傳法以後,他自己反而去出入那些酒肆歌樓,為什麼?歷境煉心,終日度眾生,而實無一眾生得度者,不著度眾生之相,這樣有無量的妙用。

  四、明個了處

  然後明個了處,這個法身向上一著,無可言說了,無法言說了,再用語言有限的東西表述出來都是已經走樣的。

  我們看釋迦牟尼佛的佛法偈,剛好與宗門參禪的四個階段相對應。

“法本法無法”,是得個入處;

“無法法亦法”,是有個出處;

“今付無法時”,是知個用處;

“法法何曾法”,是明個了處。

----節選自大願法師《禪與現代生活》

7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2020年末,回顧3位翻車帶貨主播:造假、罵人、崩潰、沒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