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最近,我在《金融時報》上看到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的作者是著名的專欄作家西蒙·庫伯,庫伯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他認為荷蘭,最有可能成為下一個歐洲門戶 。

現在的歐洲門戶是誰?英國。

所謂門戶,就是那個進入和聯通整個歐洲市場的中心。有很多大型公司,歐洲總部或者生產中心都設在英國。全球各地的原材料、零部件彙總到英國去,在英國完成組裝生產,再運到其他國家賣出去。這就是門戶地位的體現。

不過,英國一脫歐,這些公司就麻煩了——比如進出口可能會有關稅,跨國賣貨要有牌照啦,邊境運貨時間會延長,等等。總之是一系列麻煩。所以,很多公司已經進入了“戰備狀態”,要把英國的業務轉移出去。這種現象,媒體稱之為“公司難民”。

不過,可別被“難民”這個詞迷惑了。這些公司,都是索尼、松下、空客、匯豐銀行等等這樣的跨國大公司。這麼高階的難民,誰不想接收啊?所以現在有好幾個歐洲國家,法國、德國、愛爾蘭等等,都在爭搶這些公司難民。簡直是一場爭奪戰。

在這場爭奪戰裡,荷蘭可以說是一匹黑馬。跟你說幾個資料,你聽聽:

自從英國宣佈脫歐以來,有60家公司把他們在英國的辦公室搬到了荷蘭的阿姆斯特丹。索尼和松下,乾脆把歐洲總部直接搬了過去。

不只是企業,歐洲的政府機構也看好荷蘭。歐洲藥監局,就已經把辦公室從倫敦遷到了阿姆斯特丹。

所以荷蘭到底是有什麼吸引力,能讓它成為“英國難民”的接收大戶呢?我們可能首先會想到,是不是政府給了優惠政策啊,或者荷蘭稅收低啊,等等。

這些都沒錯。不過,《金融時報》的庫伯看這個問題,有一個更底層的視角,是文化的視角。在這跟你簡單介紹一下庫伯這個人。庫伯在荷蘭長大,在英國牛津接受教育,現在住在法國巴黎。可能因為有這樣的生活經歷吧,所以他對歐洲的觀察,細膩深入,角度獨特。去年《金融時報》評選出10大最受歡迎專欄文章,排名第一的就是庫伯的歐洲評論。

庫伯認為,荷蘭之所以能成為未來的歐洲門戶,有兩大競爭力。

第一個競爭力,是英語文化的優勢。

在荷蘭,雖說母語是荷蘭語,但是英語的普及率也非常高,它就相當於荷蘭人的第二語言。在荷蘭的大學裡,70%的碩士課程都完全用英語授課,而且越來越多的本科課程都用英語來教了。在荷蘭大街上,就連理髮師、公車司機說英語都很流利。

庫伯甚至認為,英語在未來很可能會代替荷蘭語,成為荷蘭的第一語言。

說一件事,你就知道荷蘭語有多式微了。在阿姆斯特丹有兩所公立大學,其中一所叫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這所大學竟然在今年取消了荷蘭語和荷蘭文學的本科學位,原因是根本就沒有學生感興趣。現在整個大學裡5個荷蘭語專業的教師,帶5個學生。前兩年我們國內有個新聞,說北大古生物系,有一年只有一個畢業生。所以你看,荷蘭語專業,地位都快跟古生物系差不多了。

可別小看了語言這件事。任何一個歐洲國家要是想吸引那些跨國公司,語言便利都是最最基本的條件。你想想,如果你的公司過去一直都用英語跟員工溝通,用英文準備各類檔案,用英文跟政府機構打交道、在法庭裡解決糾紛,如果突然要換一個語言,那成本得多高?

而且,語言這件事,還不止是方不方便的問題。語言也是一種軟實力。

庫伯在他的文章裡,提醒我們注意今年在達沃斯論壇上的一個小細節。

在今年的達沃斯論壇上,有個荷蘭的記者,火了。這個記者叫Rutger Bregman,他之所以火起來,是他對達沃斯的那些富豪們,提了一個非常犀利的問題。他說:你們都在聊不平等的問題,但是為什麼不說說,有錢人應該多交稅這件事呢?這就好比說,我們在開一個消防員大會上,但是沒有人能提水這個話題。他的這句吐槽太犀利了,一上推特馬上就火了。

這個小細節,一般人可能看個熱鬧就過去了。但是庫伯擅長的就是從細微之處見真知,他認為這件事是一個訊號。他說你看,這個記者表達自己觀點的時候,用的可不是荷蘭語,而是流利的英語。而且,記者所在的荷蘭報社還宣佈,下一步要推出英文報紙。

這說明什麼呢?說明在英語主導的資訊圈子裡,荷蘭的年輕一代已經開始跟英國人和美國人競爭了。語言,就是影響力,語言,就是話語權。

好,這就是荷蘭的第一個競爭力,語言。不過庫伯認為,比起語言,荷蘭還有個更大的優勢,就是它的國際化。

如果我問你,你覺得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國家是哪個,你會說哪裡?美國?新加坡?但事實上,是荷蘭。

德國郵政集團DHL每年都會推出一個報告,叫做《全球聯結指數》,在這個報告裡,他們會評估100多個國家全球化的程度,他們考量的因素有好幾層,比如說這個國家跨境投資的總量啊,移民和遊客的人數啊,甚至是打國際電話的時長,根據這些因素計算出一個指數。指數越高,全球化程度越高,荷蘭就是排名第一的國家。

從物流,你就能看出荷蘭跟其他國家的聯絡有多緊密。荷蘭的物流,非常發達,如果一個公司從阿姆斯特丹或者鹿特丹發貨,42個小時之內,能觸達的人群多達1.6億人。當然,這可能沒法跟中國比,但是在歐洲已經非常了不得了。

你可能覺得,我們現在是在說荷蘭的基礎設施。但是你要知道,荷蘭能走到今天,離不開一種開放的文化,而這種文化,早在幾百年前就開始紮根了。歷史上第一個跨國公司,就誕生在荷蘭。名字我們都知道,就是17世紀成立的東印度公司。從那個時候開始,就有大量的外國人到荷蘭做生意。在巔峰時期,整個荷蘭幾乎壟斷了全球一半的貿易。這些雖然都是歷史了,但是一個國家文化的基因,不就寫在歷史裡面嗎。

以上就是西蒙-庫伯在他的專欄裡帶給我們的分析。他提醒我們關注荷蘭,從文化的視角來看這個國家的潛力。他認為,語言和國際化優勢給了這個國家一個紮實的基礎,讓它有實力成為下一個歐洲門戶。

當然,如果你要深入了解荷蘭這個國家,你會發現它值得我們關注和學習的地方,除此之外還有太多太多。我就再說一個細節:全球農產品的出口大國,排名第一的是美國,排名第二的就是荷蘭。

這件事,乍一聽很奇怪,因為荷蘭地方又小,勞動力又貴,按理說不適合農業。但是荷蘭人創新啊,靠高科技硬是搞成了一個農業大國。

在其他地方,一公頃地平均產9噸土豆,在荷蘭的高科技農場,一公頃產20噸。你要是去荷蘭的農田裡,會發現荷蘭農民用無人機採集資料,用無人駕駛的拖拉機耕種,用LED光養番茄。

要說全球農業的矽谷,荷蘭當仁不讓。

好,說完了荷蘭,我還有一點自己的感受,想跟你分享。

我很喜歡《權力的遊戲》這個電視劇,這裡面有一個人物,叫“小指頭” 。他的一句臺詞,我印象非常深刻。這句臺詞是這麼說的,混亂不是一個深坑,混亂是一架梯子。

用這句話去看歐洲,你會發現非常適用。英國脫歐這件事,對英國來說可能是個坑。可是對於其他國家,比如荷蘭,它可能就是一架梯子,一個機會。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澳洲華人超市最熱賣產品被點名批評!全球每年1790萬人因此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