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地區幾乎各家各戶都會常備針線包,一旦被褥、衣服、鞋襪壞了之後,就可以使用針線縫補一下繼續用。正所謂“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這不僅體現出了農村人的節儉作風,而且也表現出了未雨綢繆的實用精神。俗語“出門千里不拿針”, 簡單說是不是出遠門的時候,千萬不要在自己的行囊中裝一根針。拿了會怎樣呢?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講究。
首先,因為在過去,針線活屬於婦女的專利。農村地區只有中老年婦女可以使用繡花針。他們使用繡花針縫製被子,修補衣服等。年輕人通常不需要它,而且孩子的衣服被撕裂了。告訴你媽媽,媽媽自然會幫補。這樣,即使外出時帶了繡花針,您的孩子也將無法使用它。
針雖然是生活中的必需品,但因為價格不貴,隨處都能買到,所以沒必要特意帶著。而且,旅途漫漫,在趕路中丟了也是得不償失的一件事。由此來看,這句俗語中的“針”所指的也並不是真的“針”,而是其他一些瑣碎的東西。畢竟,出遠門,路途漫漫,行囊越輕便,趕路的時候也越輕鬆。
雖說出門在外不能帶針線,其實也是從大方面去講究的,針線指的不只是針和線,而是從這一類的細小物件上,去反映這種物品的實用性,對於出門千里的人來說用處不大。對於條件有限的老百姓來說,即便家裡條件差一些,但也不缺針線,最需要的是讓自己有能面對一切的本錢,否則在外只會很難,到時候就麻煩了。
“出門千里不拿針”到現在還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出門在外的人,或是人在旅途的人,忌吝嗇,該花的錢要捨得花,不能為了省幾個錢,該吃的不吃,該住的店不住,該用的錢不用,以損傷自已的身體為代價,是不划算的。一個人,只要有一個好身體在,不愁找不到更多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