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稀鬆平常的接起一個電話,瞬間讓人窒息,只聽到嚎啕大哭的聲音和語無倫次的說著航航沒了,航航沒了,再也回不來了,我該怎麼活下去呀......張口結舌眼淚止不住順著臉頰往下流,孩子的音容笑貌就在眼前,艾瑪呀!太虐人了......

剛過沒到一個星期的生日影片還留在手機裡,怎麼說沒就沒了呢?怎麼避開所有人的視線到18層樓頂上的呢?哪來的勇氣從那麼高的上面跳下去呢?這一段路上他都想了些什麼呢?有沒有把每一個關心過他的人都想了一遍呢?內心掙扎過嗎?害怕過嗎?放棄過嗎?想過回到那個家,那個還在做飯的媽媽等著他回去的家嗎?——此刻以淚洗面了。

多年的交往,深深為這個孩子而惋惜,在教育培養孩子方面媽媽是用蠻力爸爸是不出力的狀態,媽媽的強勢和控制慾一度讓孩子逆反和崩潰。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曾經的傷害被深深打上烙印。

一個孩子如果被冷言冷語傷透了心,像是被釘子扎爛的籬笆牆 ,拔下釘子也撫不平傷痕。被扎的傷口漸漸看不見摸不著了,卻藏在身體裡悄悄腐爛。

很聰明的孩子,可以說是周圍鄰居眼裡別人家的孩子,雖然成績不是特別理想,當然,媽媽是不滿意孩子的成績,總認為自己付出了那麼多,不應該是這樣的成績,就覺得是孩子沒有努力,時常發脾氣,經常宣洩情緒歇斯底里地吼孩子“你有能耐就去死吧!我看你以後也沒什麼出息!”“就養你到18歲就不管你了......!”一次次的言語刺激,孩子一次次的妥協道歉才得以短暫的安寧,對生活的期望逐漸降低,慢慢地把真實的自己統統隱藏起來。

太多的父母都覺得,這種行為就是在激勵孩子。殊不知,父母隨口說的每一個字都像一個巨大的黑洞,吞噬著孩子對未來的期望。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說:“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對於一個自我認知尚未成熟的孩子,他們會把大人的一切評價當成是真實的,並且會一直以此暗示自己,很容易自我否定,失去自信。

如果父母雙方均採用極端方式與孩子溝通,自卑、冷酷、暴躁這三種特質便會在孩子身上集中體現。除非有極強的外力干擾,否則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這種情況只會越來越嚴重。看似無形的傷害累積久了,可能會釀成無法挽回的大錯。

孩子在媽媽以為的“愛”的方式和及不穩定的情緒中度過了小學,初中......三年的初中學習和生活,上演過一場場沒有硝煙戰爭,大都是以孩子妥協道歉而結束,每當戰爭暴發不可收拾之時,孩子也會求助,但是,孩子經常說媽媽的表現是說一套做又是一套,這令他很是無奈。

中考的失利,家裡人用盡關係花高價進入了期望的高中,壓力真的來了.....高中三年恍若三日,很快進入考前備戰的關鍵時期,父母規劃著他高考後的生活,做著各種出遊的攻略,但現實卻令人扼腕,孩子的生命定格在18歲生日後的二天,沒有留下隻言片語,選擇了一條對父母那麼殘忍的方式離開了這個世界。

《兒童發育雜誌》發表過一項研究結果,父母衝著孩子大吼大叫,會產生類似於體罰的後果:孩子焦慮、壓力和抑鬱的程度增加,行為問題也隨之增加。那些經常被父母打擊的孩子,往往很容易陷入自卑,並且會進行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現在很多孩子患有心理疾病,都是因為在生活中得不到父母的肯定。他們的內心產生大量的負面情緒,無處發洩,導致產生許多極端行為,傷人傷己。經常被父母打擊的孩子,常常會出現很多心理以及行為問題。所以,來自最親的人的傷害,才是最致命的。

那麼我們家長如何做呢?

1、學會信任孩子

“信任”可以在一個人的心中產生很強的精神動力,即便對方是個十惡不赦的歹徒。

父母首先要意識到,孩子作為一個人,在人格上與自己是平等的,他像成年人一樣有自己的隱私權。因此,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不是一種歸屬關係,也不是一種上下級關係,而是一種平等的關係。正是父母不信任、不尊重孩子才造成孩子對父母的不信任,向父母關起心扉,不願透露自己的秘密。當父母以一種平等的心態對待孩子、尊重孩子時,就不怕贏不來孩子的尊重和信任,這時孩子會樂意把秘密拿出來與父母分享,請父母幫自己出主意,處理問題。

2、學會尊重孩子

家長不是做不到尊重,對待朋友、親戚、領導的時候,都能做到尊重對方的意見,給對方空間,但是卻往往做不到尊重自己的孩子。想要做到尊重,其實並不難。最基本的一個原則就是,不希望聽到的話,不對孩子說,不希望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不對孩子做。如:在公共場合,儘量不要批評孩子,很多父母,在商場或是飯店,會對孩子大聲訓斥,父母覺得這沒什麼,但是對於孩子來說,這卻是一件大事兒。他會因為父母的訓斥,而感到沒面子。一定要學會尊重孩子,像對待成年人一樣,給予孩子應有的尊嚴和保護。

龍應臺曾經說過:"從父母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難;難的是父母會蹲下來,保持和孩子一樣的高度看世界"。要學會發自內心地去尊重孩子,不要對孩子大吼大叫,不要一味地去指責、去命令、更不能用惡毒的言語刺激孩子,而是要學會去與孩子溝通,學會理解孩子,否則,孩子只會離家長越來越遠,關閉心門。

3、要明白就算是孩子犯錯了,也要點到為止

有父母可能會說,"就算我平時可以好好說話,但是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我總不能再好好說話了吧"。其實不是,越是針對錯誤批評孩子,我們就越是要注意自己說話的方式和內容。為什麼呢?因為批評本身就有可能傷害到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感。就算是批評孩子,我們也要做到點到為止。所以,我們在批評孩子的時候,要針對孩子身上的問題,簡單明確地與孩子一起進行分析,告訴孩子問題出在了哪裡,一定要做到"點到為止"哦。事情過去就過去了,而不是要一直用這件事情來批評孩子。

4、不要單純地發洩自己的情緒

很多父母都覺得是我生你養你,怎麼我連說個話都要思前想後呢?父母的權利不就是想怎麼教育孩子就怎麼教育孩子嗎?我們要明白,孩子當然可以教育,也需要教育,但是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什麼呢?是為了讓孩子成為一個更好的人,而不是為了把孩子教成一個廢人。很多父母在發表觀點的時候,都覺得自己是為了激勵孩子讓孩子更好起來。其實不然,父母只不過是在發洩自己的情緒又或者是為了彰顯自己的身份和權威。父母覺得說這樣的話,是因為孩子犯了錯,可是,說這樣的話除了讓父母發洩了自己的情緒以外,什麼好處都沒有。從這樣的對話中,孩子絲毫找不到一點指引,他們還是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出在哪裡?要怎麼學習下次才會考出好成績。所以,在遇到類似的問題,可以告訴孩子,為什麼成績會不好,要怎麼做才有可能提高成績,幫助孩子分析,這樣孩子才真的有可能進步。

5、學會去鼓勵孩子。

心理學有一個術語,叫做翁格瑪麗效應。講的就是,有一個名叫翁格瑪麗的女孩,本來長得並不是很美麗。但是,她的家人和朋友,一直鼓勵她,給予她信心,大家都告訴她,你真美。慢慢地,她也覺得自己很漂亮,從而對自己也越來越有信心。所以,在生活中,要試著多鼓勵孩子,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優勢,這樣孩子也會因此進行自我肯定,從而帶著這份肯定面對人生中的各種困境。

但凡選擇自殺的人,雖然個性、動機和方式各不相同,都是生前遭遇了無法排解的壓力,遭遇了那最後一根稻草而選擇了一條不歸路,希望父母學習成長自己,多多在自己的身上找問題,幫助孩子排解壓力。

最後祝願孩子一路走好,祝福這位媽媽儘快地走出陰霾,面對接下來的生活,過好每一天!

更以專業、耐心、真誠面對所有諮詢和來訪者,願在心理學 的路上不斷成長,相信專業的力量。用專業的角度去理解世界、 理解人。

9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靠著施捨過日子,約旦為何淪落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