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民間,有這樣一種習俗,子孫滿堂的老人年滿八九十歲後自然死亡,可以稱之為喜喪,子孫後代們請團隊搭臺子,跳舞唱歌,喪事喜辦。
今天推薦的這部影片,就講了這麼一個故事——《喜喪》
影片由新銳導演張濤拍攝,全部由非職業演員演出,全程講的都是山東話,演員的臺詞和行為如日常生活般自然,讓電影真實得像是一部紀錄片。
然而,就是這樣一部小成本片,在當年的FIRST青年電影展上一舉拿下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兩個大獎,連王家衛都對它讚不絕口,稱它為中國版《東京物語》。
山東棗莊的一個村莊裡,住著86歲的老人林郭氏,林郭氏早年喪偶,一個人辛辛苦苦將六個孩子拉扯長大,如今孩子們都已經成家立業,有的還有了孫子。
老人一個人孤零零住在老房子裡,陪伴她的只有一尊陶製的觀音菩薩,老人的每日生活就是拜拜菩薩,求菩薩保佑自己的孩子平平安安。
老人有六個孩子,但整部電影只出現了三個,分別是二兒子、三兒子、小女兒,三人聚在一起開會,張羅著把老母親送到敬老院。
不過,敬老院那邊床鋪緊張,得等到一位佔著屋子的大娘去世,才能搬進去,幾個兒子三番五次過去探看,一直沒有騰出床位 。
這一天,一個人住在老房子的老人不慎摔倒,三個兒女都趕了回來,說什麼也要把老人送走,可養老院還是沒有空床,老人想著,要不先去幾個兒女家住兩天。
多孩家庭,贍養老人都是輪著來的,按照順序,老人先去的是二兒子家,剛住進去沒幾天,二兒子的女兒上門,把孩子們都寄在這裡,二兒媳婦一天到晚當著老人的面抱怨:
“老的還沒伺候完,小的又在外面作惡。老嫲嫲上哪裡住去,我都愁死了,我都沒地方住。還想給你蓋房子,我們都不知道上哪住去。”
二兒子惦記著老人的老房子,本來想著等老人住進養老院,自己就搬到母親的老宅,把這套房子留給女兒蓋新房。
話都說到這地步了,老人自然也就明白,在這裡住了兩天,老人就“懂事地”收拾行李去三兒子家,臨走前還把老家的鑰匙交給了二兒子。
三兒子的家庭條件還不錯,住在城中,但城裡的媳婦嫌棄鄉下來的老人髒,明著不說什麼,但態度全在動作細節裡。
老人剛進門,就讓她換了拖鞋,然後把老人帶來的鋪蓋全放到了地下室,還在皮沙發上鋪上白毛巾,只允許老人坐在這片白布的區域。
平常生活時,老人用的是“專用碗筷”,跟家裡三口人的碗不放在一起,老人洗完的手帕,三兒媳用木夾子拎著,扔到她臥室的窗臺上。
這一些都被三兒子看在眼裡,他卻沒有替母親說過一句話,離開三兒子家之前,三兒媳還把她用過的碗筷被褥全都打包扔了,包括那條鋪在沙發上的白毛巾。
第三站,老人來到了小女兒家,小女兒一家四口擠在一個小屋子裡,孫子在外當兵,條件相當艱苦,但還是女兒細心些,幫她換衣洗澡,還招呼丈夫買肉招待她。
在小女兒這裡,日子過得還不錯,但好日子不長久,林郭氏不幸中風得了笑病,小女兒的兒子也出了意外,於是三個孩子再次聚在一起,商量著老人接下來的去處。
生了病的老人,誰都不願接盤,誰都不願意為老人看病多花一分錢,二兒媳婦表示:在誰家有病,誰給看,這一句話將責任推得乾乾淨淨。
輪了一輪,老人又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可二兒子一家早就已經搬了進來,現在她在是寄人籬下,免不了受二媳婦的氣。
而老人又因為笑病總是無緣無故地大笑,這更加深了兒媳婦對她的厭惡,終日冷言冷語,讓她住進了牛圈,摔碎了她的菩薩。
老人再也無法忍受這樣的生活,主動要求住進敬老院,正好敬老院裡有了空位,老太太終於可以搬進去了。
然而,就在去敬老院的前一天,老人拿出藏在衣服口袋中的老鼠藥,吞下自殺了,等敬老院來人,才發現老人已經沒氣了。
諷刺的是,老人死後,他們為老人辦了一場喜喪,辦喪事的人在村裡搭起了臺子,臺上穿著暴露的女子在跳豔舞,臺下老人的遺像笑著注視著這一出荒誕大戲。
影拍得極為冷靜剋制,沒有過多的渲染,它更像一個紀錄片,把林郭氏經歷的一切赤裸裸地擺在觀眾面前。
後半段中的“笑病”,堪稱神來之筆,老太太生前最後的笑,是對兒女最大的諷刺,是病笑,是瘋笑,也是苦笑,笑聲有多少,心中的淚水就流了多久。
然而,全片最讓人心酸,還是老人的態度,在臨死前一晚,她還把自己納的鞋墊全都給了二兒子,把自己的貼身首飾給了二媳婦。
即使在自殺前,她也不忘對著已經成為碎片的菩薩為自己的子女祈福,讓菩薩保佑孩子們平平安安。
電影結尾,二兒媳婦像林郭氏一樣摔倒在了門前,迎接她的會是什麼?她是否也會走向和林郭氏一樣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