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有許多關於原始人群到氏族公社初期人類生活進化的傳說。這種傳說大多是古人根據遠古時代的原始人生活情景進行的一種想象。
原始人的工具很粗糙,所以就難以抵禦周圍猛獸隨時可能對他們造成的傷害。正當人們為沒有理想的住處而發愁的時候,部落中的一個人看到了樹上的鳥巢。他們發現鳥兒白天出外尋找食物,晚上回到巢中棲息,地上的野獸無法傷害它們。由於樹葉的遮擋,下雨天也不會被淋。由此看來居住在巢裡既安全又舒適。於是,那人便以鳥巢的樣式構築了一個可以住人的巢。後來,原始人就學著鳥的樣子,在樹上造起了小屋,這樣就安全多了。後人,把這稱為“構木為巢”。傳授給他們這種做法的人被稱為“有巢氏”。
最早的原始人不知道怎樣利用火,不僅生吃植物果實,就是捕到野獸,也連毛帶血的吃了。後來人們在不斷實踐中發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在周口店的北京人遺址中,已發現用火的痕跡,說明那時候已經知道利用火)。
其實自然界中火的現象早就有了。火山爆發,會噴出火;打雷閃電的時候,樹林裡也會起火。起初,原始人看到火時,不會利用反而非常害怕。後來,偶爾拾到被火燒死的野獸,拿來一嘗,味道香美。漸漸地人們學會用火燒東西吃 並且想法子儲存火種,使它常年不滅。
傳說一天夜裡,一個年輕人做了一個夢。在夢裡,有人告訴他:“一直往北走,有一個叫燧明國的地方,那裡有火種。”年輕人起來後,就往北走去。他歷盡千難萬險,終於來到了燧明國。這裡遍地長的都是一種高大的參天大樹,大樹遮天蔽日,四處一片黑暗,不分白天和黑夜。這時候,年輕人的眼前突然閃出一絲亮光,一種長著短而硬嘴巴的鳥正在啄它前方的一棵燧木,鳥一啄,燧木就蹦出火星。年輕人看到這種情景,腦子裡靈光一現,立即折下幾個燧枝,相互敲擊,樹枝上果然閃出了火花!年輕人用小樹枝去鑽大樹枝,終於,樹枝上冒煙了,接著,燃起了火花。
有了火之後,人們開始吃熟食,用火驅趕野獸、取暖。人們被年輕人的勇氣智慧和無私所折服人,推舉他做首領並稱他為“燧人氏”。《太平御覽》記載:“遂明國,不識四時晝夜,其人不死,厭世則昇天。國有火樹,名燧木,屈盤萬頃,雲霧出於其間。折枝相鉆,則火出矣。後世聖人變腥臊之味,遊日月之外,以食救萬物,乃至南垂。目此樹表,有烏若鵠,以口啄木,粲然火出。聖人感焉,因取小枝以鉆火,號燧人氏。”
又過了很長時間,人們用繩子接成網,用網去捕獵。還發明瞭弓箭,這比用木棒、石器打獵又有了很大的進步。使用弓箭,不僅可以射殺平地上的走獸,就連天空中的飛鳥,水裡的游魚,也可以捕捉到。捕捉到的動物,如果吃不完,人們並不急於將它們殺死,而將其養起來。這種結網、打獵、養牲口的技能,都是人們在勞動中日積月累起來的。傳說中,這些事的發明人是“伏羲氏”,或者叫“庖犧氏”(庖是廚房,犧是做祭品用的毛色純一的牲畜)。
伏羲氏
經過漫長的漁獵時期 人類的文明又有了新的進步。人們發現撒在地上的野穀子,到了第二年會生出苗來,一到秋天又結出了更多的穀子。於是,人們就自覺的栽種起來,後來人們用木頭造了一種耕地的農具叫做耒耜(一把帶著把的木鍬)。他們用它耕地,種植五穀,獲得了可以吃的糧食。傳說中把這些發明種莊稼的人叫“神農氏”。
從構木為巢,鑽木取火,一直到漁獵、畜牧、發展農業,充分反映了原始人生產力發展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