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漣源藍田鎮,還有藍溪橋,是在文學大師鍾錢書的小說《圍城》裡面。先生在抗日戰爭中期,與一幫不願做亡國奴的仁人志士來到了後方興教辦學,得閒的時候寫就了這篇不朽的作品。書中的一中,蜿蜒的河水,寂寥的小巷,還有小李院子......所有的東西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認識藍溪橋面館,是一個叫"遠方幽靈"的部落格文字裡面,他詳細地介紹了藍田鎮的歷史,藍溪橋深厚的文化底蘊,還有就在橋頭這邊的麵館。他說麵館的生意很好,老闆娘也很牛氣,缺乏商人的那份熱情,面熟了還要你自己到灶臺上去端。而且味道超級的好,熱氣騰騰中帶著濃濃的面香。
我之前去了藍溪橋兩次。第一次是春雨綿綿的時候,讓我領閱了古樸的石板橋在煙波細雨中的朦朧,厚重的石板經歷雨水沖刷過後閃爍的光澤,還有一絲孤寂的愁緒。那天,麵館沒有開門,我失望地在街梯上徘徊了幾回,最後一步三回頭離開了那裡。第二次我選擇了一個陽光照耀的早上,麵館倒是開門了,當我驚喜地步入麵館,裡面卻是冷靜,只有一位中年婦女在那裡閉目養神,當我問她有面條吃嗎?她只是淡淡的回答沒有。我估摸她就是"遠方幽靈"博文裡面提到的老闆娘了。她給我的印象並不好,我仰慕而來只為品嚐一下別人文字裡寫到的那種味道。作為生意人,她應該向我表示歉意的。然而她沒有,甚至不再跟我搭話,讓我有些掃興而歸。
這次我是早上七時多一點點到達漣源火車站的,我還沒有來得及吃早餐。我穿過了車站廣場,不知不覺往左邊走,橫越一條馬路,就到了那條至今還保留著一些青磚灰牆,飛簷翹壁的清代古建築小巷裡。我這才意識到心裡一直有個不曾放下的願望,就是去吃一碗藍溪橋面館的面。
步行十來分鐘,就到了藍溪橋。謝天謝地,麵館的大門是開著的,裡面有好幾個人埋頭吃麵條,三國時期劉備請諸葛亮出山而三顧茅屋。而我為了吃這一碗麵,也是第三次光顧了,心裡面還是有些小小激動的。
我們吃早餐習慣了店主將所點的東西送上桌面,我站在廚房裡還在痴痴地等待著。其餘幾個顧客挨個從灶臺上端起麵條就吃了起來。灶臺上還剩下一碗麵條,我這才反應過來,這應該屬於我的那碗,必須得自己去端。
夾了幾根麵條入口,我細嚼慢嚥,味道還不錯,麵條細軟,湯汁清爽,香氣撲鼻,雖然沒有"遠方幽靈"博文裡寫的那般美味,但能在這條顯得有些蕭條的小橋邊,成為別人筆下唸叨的一碗麵條,多少有它的獨到之處。
吃完麵條,我想給老闆娘照個相。她不是很配合,依舊低頭玩著她的手機,這就是她的風格與個性,受寵不驚,淡定而隨意地經營著這家麵館。
濃郁文化底蘊是靠時間來積累,而飲食品牌有時候靠獨特的經營方式來沉澱。
依我的閱歷,老闆娘應該是個隨緣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