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加料”絕對是今年茶飲的關鍵詞。

從1種到近10種,甚至半杯、大半杯,奶茶小料越加越多。

但當加料達到頂峰,家家都賣很多料,家家都賣得差不多時,接下來該怎麼變?

作者 | 政雨

上千種組合?茶飲小料越加越多

1月1號起,SEVENBUS門店將會推出一款新產品,據說能讓消費者有上千種小料的選擇。

如何做到“上千種”?

據瞭解,這款產品會提供固定的幾款茶底,消費者任選其一後,能自由搭配組合近10種珍珠、芋圓等小料,加哪幾種、加多少全部看需求,最後還有近10種奶蓋可選擇加在頂層。

對消費者來說,不管想加多少料,不再受限制、都能被滿足。

據SEVENBUS創始人甘天天介紹,想出這個主意,出發點是刺激奶茶點單——想多加料是顧客需求,但不同消費者愛好差異大、很多地方對奶茶的風味要求也不同,乾脆直接把選擇權給消費者,讓他們的選擇變多。

這個“全開放”想法,一下把奶茶加料的玩法推到了極致。

這一年,奶茶加料多的趨勢愈演愈烈,一杯奶茶半杯料、10種料都很常見

從珍珠芋圓等圓球狀,到燒仙草奶磚等塊狀,還有紫薯芋泥等泥狀,統統都能做。小料這個概念的範圍也在擴大化,奶油奶蓋、奧利奧碎、堅果、餅乾等等都是料。連乳製品都有輕乳、厚乳等等多種型別。

萬物皆可小料

玩法也屢屢升級:

這個品牌加6種料,那個品牌就加8種;你起得名字好,我就說自己是全手工現場製作;這家店料加在底部,那家就在上面放個丸子,還能“料裡有料”……

可以說,想法無限延伸,小料就能被不斷創造,競爭激烈已經白熱化。

奶茶加料的熱度,到頂峰了嗎?

奶茶里加小料,品牌的動機很直接——要想吸引更多顧客、讓消費願意購買、反覆來買,料多是體現產品優勢最簡單、且最直觀、最顯而易見的售賣方式。

料多也確實賣得好。幾位店老闆跟我展示門店銷量,奶茶排名TOP5的都是以料多的燒仙草類、珍珠芋圓等為主。

圖片來自小紅書

“比水果茶只貴1塊錢,消費者能看到裡面大半杯料,當然願意選擇。”優惠、划算、價效比高是消費者選擇料多產品的驅動力。

從行業發展的角度來說,小料發揮了可貴的價值。在倍格食品創始人王勇岐看來,小料的新增對奶茶行業的發展程序起到2個關鍵意義:

打開了奶茶的休閒消費場景

珍珠奶茶的前身是泡沫紅茶,更多是滿足消費者的解渴需求,加奶之後依舊不溫不火、突破並不算大。但珍珠進入後,有故事、有口感、可以飽腹,還沒有一款產品可以取代,才得以讓奶茶流行近40年。

泡沫紅茶

“珍珠值得被記住的原因在於,把奶茶從單純的口感好喝,帶到了休閒場景裡,消費市場一下就被打開了。”王勇岐說。

催化了市場的進化

隨著更多小料被使用,也讓奶茶的價格不斷提高。

一杯奶茶價格賣6~8元,維持了很長一段時間。現在普遍進入10~15元,小料作用功不可沒——讓消費者願意為多出來的幾塊錢付費。

而對市場來說,價格提升,才會有利潤空間讓品牌升級、門店換新,產品水準不斷提升。

“牛奶和小料,把奶茶‘應該是多少錢’的認知做了突破。”王勇岐說。

而如今的現狀在於,一味地加料,發揮的只是小料多、實惠的簡單邏輯。小料的顯性價值很容易被看到,也容易因為氾濫失掉價值。

如果消費者最開始“誰家料多我買誰的”,那麼當家家都有很多料,而且料都是相似的時候,消費者將再一次陷入選擇困境——品牌在小料上的差異化優勢也喪失了。

有行業人預估,在一二線城市,產品裡瘋狂加料的熱度已經趨近頂峰,甚至一些品牌出現減料、刻意少料的做法。

那在未來的幾年,當小料多到加滿杯、不能再加的時候,又該怎麼變化,是減料嗎?

從“爆炸”到“封殺”,小料已走過的興衰之路

實際上,茶飲業已經有一段可供參照的“加料史”——奶茶裡的珍珠經歷過從誕生到“爆炸”、再被“封殺”的階段。

1、小料的誕生,徹底打開了奶茶市場

珍珠奶茶的誕生常被認為源於1987 年。

臺灣奶茶品牌春水堂將粉圓混入冰奶茶中,口感出乎意料地好,顧客反響也不錯,創始人劉漢介就取“大珠小珠落玉盤”之義,將臺灣傳統甜品粉圓重新命名為“珍珠”。

1997年,珍珠奶茶湧入大陸市場,在藍山咖啡、上島咖啡門店,都開始有珍珠奶茶的售賣。

珠三角地區以及上海等沿海發達城市的各大西餐廳、咖啡廳,也開始把珍珠奶茶作為引流款產品。

香濃幼滑的奶茶裡增加珍珠這種Q彈的咀嚼感,迅速俘獲了當時的年輕人,變得流行開來。

2、小料“大爆炸”階段,無所不加

在後面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在加珍珠的啟發下,奶茶到了“無所不加”的時代。

曾經的臺灣有一種叫冰果室的門店,產品類似於雪花酪,冰沙打底,以芋圓、寒天、椰果、布丁、仙草、紅豆、紫米等小料覆頂,50多年前,在臺灣風靡一時。

據瞭解,冰果室的小料曾被大面積運用到奶茶裡。比如春水堂就經歷過這幾個階段:

中草藥的加入:菊花、決明子以及各種明目、祛火、養肝的中草藥被陸續引入奶茶。穀物豆類的加入:大米、紫米、紅豆、綠豆、花豆,甚至蛋黃被一一在奶茶中試驗。水果類的加入:香蕉、蘋果、蜜桃、檸檬等水果也在奶茶中得到新生。

從冰果室找靈感,像極了現在茶飲店從甜品店找新品的思路。春水堂加中草藥、穀物豆類、水果類產品,和目前市面上流行的養生茶、五穀奶茶、水果奶茶如出一轍。

如果說時尚是個輪迴,奶茶加料更是。可以說,現在茶飲店正在進行的路,過去都走過。

小料進入“大爆炸”階段

小料進入“大爆炸”階段,加上茶飲品牌的連鎖發展,小作坊生產的粉圓、布丁不管是食品安全衛生還是規模,不再能夠滿足市場需求,也倒逼小料進入工業化階段,變成了食品工業化產物,滿足門店對供貨量和穩定性的需求。

當下也是一樣,從品牌方到供應商都絞盡腦汁開發新的小料型別,能規模化生產、能個性化定製。整條產業鏈上,小料都在進行“大爆炸”。

3、遭遇“封殺”,一度談珍珠色變

而上一波奶茶加料的程序,在2011年前後因“塑化劑”事件不斷開始發生轉折。

“談珍珠色變”讓很多從事珍珠銷售的供應商對“塑化劑事件”印象深刻, 很多客戶不再訂貨,甚至要求退貨,“我沒有當時具體的銷售資料統計,但印象中,至少有一半的奶茶店下架了珍珠。” 有行業人說。

珍珠一度因此被“封殺”。

然而不久之後,新一輪的故事開始了。CoCo都可、快樂檸檬等品牌對珍珠進行品質的提升,加上連鎖化的發展,又逐漸帶來珍珠奶茶的流行。

再往後,奶蓋形式出現、水果茶誕生,到新式茶飲階段奶茶迎來新一輪爆發,演變到今天,又迴歸到珍珠奶茶加料越來越多的程序中。

這看起來是和當下市場很相似的輪迴。有沒有思路上的借鑑意義呢?

加還是減?需要對小料重新思考

在王勇岐的觀點裡,每一次的重複並不是簡單的迴圈,而是一種螺旋式的上升。

每往前發展一個階段,新消費趨勢下碰撞出更新鮮的玩法,用料也更講求真實、高品質,行業也在不斷進步。

可以預測,隨著這一波加料歷程的發展,不管之後加料多還是少,在對小料品質的關注、研發方法的提升等方面,一定會給到品牌啟發。

在王勇岐看來,小料加在奶茶裡,應該發揮1+1>2的效果,而不是簡單混合地1+1=2。

每一個食材都有能力邊界,每一個飲品都有最佳狀態,先要被消費者記住,就是找到最佳口感,簡單地透過料多體現顯性價值,是沒有記憶點的。

每一杯飲品,茶沖泡多少度、奶和茶比例多少、甜酸比如何確定,都有最佳的味道和比例。小料要也是一樣,在多少溫度、酸度、糖度裡,哪幾種搭配在一起是最佳狀態,研發人員要去找出來,而不是簡單搭配在一起。

倍格食品有萬畝種植基地,專注紅豆、燕麥等小料20年,王勇岐做過一杯一杯的測試。他將紅豆醬和牛奶混合在一起,試了幾十杯確定出一個引數:紅豆糖分在14~16度、熱飲55~60溫度,香氣才能充分體現。

這給到品牌的啟發是:當所有品牌都在加料的時候,迴歸對小料品質的關注、風味的表達,或許又成了一種新的差異化做法。

在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SEVENBUS的奶茶產品只讓消費者選擇3種料。

而最近的多料調整,在甘天天看來,起碼在現階段,多種搭配是個更順應消費者需求的選擇。

無論小料如何演變,都得匹配上市場和消費者的變化,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但不斷創新,總能提供嘗試和選擇是不會錯的。

24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大象為何體毛稀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