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兒時遊戲之三——跳房子

"小棒棒,細又長,黃土地上畫間房。小瓦片,四方方,我和夥伴來跳房。房子寬,房子長,房間大小不一樣。左一跳,右一跳,好像青蛙跳水塘。你也跳,我也跳,跳得西山落太陽。"

這是小時候玩"跳房"遊戲唱的首童謠。與踢毽子、打沙包一樣,男娃和女娃都能玩,而且可以一塊玩,十分有趣。跳房子有時也叫"跳飛機",叫"跳房子"好理解,因為玩到最後要看誰佔的房子多;為啥叫"跳飛機"呢?可能是畫在地上的格子,有兩隻像伸出的翅膀有點飛機的模樣吧。總之,在20世紀60至70年代十分流行。

"拾粒小石子,地上畫格子,大格子,小格子,畫好格子跳房子。"所謂要跳的"房子",就是先用粉筆或畫石,有時乾脆用樹枝或隨手拾塊瓦渣、石子在空地上畫出1到9個連在一起的格子,標上數字。其中,4、5和7、9為長方型並排,第9個為三角或半圓型的房頂(也叫天),其餘1、2、3、6為正方型。

雍村大院的跳法和規則依稀記得大體有兩種:一種是將"子"(沙包或瓦片、石子、鐵盒子)依次扔到不同的格子裡,然後單腳跳進除丟有"子"(越過)的格子,遇4、5和7、8、9則可雙腳落地,至有"子"的格子要金雞獨立揀起跳過,回到出發點再將子投到下一個格子直到房頂(天),到7、8後要背對著"天"將"子"揀起,然後跳回支或跳出"天"外,最後背對房子投出子,落在哪個格子哪個就是跳者的"房子",作上記號,下次跳時就可以在那裡雙腳落地或休息。在跳的過程中,"子"扔不進應扔進的格子裡,或扔過界、腳踩線,在並排格子、天空和自己的房子之外雙腳落地就算犯規,改由下一個人跳。以最後誰佔的房子多為勝利。

另一種是將"子"擲進格子後,逐次用單腳跳入並踢進下一個格子。踢到並排的格子時,須用雙腳夾住"子"跳起將其甩到下一個格子,到達"天"外後,再用雙腳夾住"子"扔回格子裡;或者原路返回到起始線,用雙腳夾"子"甩進哪個格子,這個格子就成了自己的房子。規則同第一種一樣,完成或犯規後,由下一個人來跳。

跳房子可以一個人玩,也可以兩個人或一群孩子分成兩隊玩。由於它的運動量適中,有利於提高孩子們的跳躍、平衡、投擲、目測和手腳的靈巧、身體的協調能力,同時還可以培育他們的團結協作、遵守規則、克服困難、爭勝向上的意識,能夠讓大家樂在其中、益在其中,不僅吸引了孩童,有時還能讓大人們駐足觀賞,甚至也下場一試高低。

玩這個遊戲的當然以女孩子為主,我的三個妹妹都跳得很好。院子裡還有云霞、魏萍、李紅年齡相仿的女孩兒,作完作業和家務就佔據有力地界一邊跳、還一邊唱:"三月裡來桃花紅,一跳跳進桃花房。四月裡來杏花香,一跳跳進杏花房。五月裡來薔薇笑,一跳跳進薔薇房。"男孩兒見著,也不甘落後,放下手中的鐵環、彈弓也加入進來,唱的卻是:"請,請,請,請進諸葛八卦陣。退,退,退,退到劉備的荊州城。"也不知從哪兒學來的詞,更不曉得哪兒來的這大的勁。

現在才知曉"跳房子"的遊戲起源於帝國時期,主要用於步兵的軍事訓練。房子的樣式為羅馬教堂的平面圖,有圓形穹頂和十字架。後來羅馬的孩子們開始模仿這種訓練,找自己的場地劃出房子的圖形,約定了投擲石子的評分規則。隨後這個遊戲蔓延至整個歐洲,成為一種世界性的兒童遊戲。據說傳到中國相對晚些,"跳房子"開始於19世紀的清代,由外國傳教士們開辦的教會學校帶入並逐漸本土化。

其實我感覺"跳房子",還有對安居的一種期許。那時候基本都住大雜院,包括省委家屬院還沒有一座樓房。我家七口起初就擠在"圓門"的兩間平房裡,也就二十多個平方。1968年搬至雍村,成為三間半帶一個廚房的小院,又潮又溼,直到1980年才搬到省外辦的家屬樓,不過面積仍然不大,做飯還要燒蜂窩煤。

如今城裡高樓林立,房子越住越好。我已安居樂業,但新小區則再看不到孩童們跳房子的身影,也許是自己老了,總是懷念過去那些好玩的東西。

郝小奇,筆名、 祁河 ,曾任市委副秘書長、西安日報社社長。高階編輯職稱,現任黃土畫派藝術報執行總編。

12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王林興衰史:江湖騙子還是“氣功大師”,為何那麼多人爭相追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