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理想與現實之間,動機與行為之間,總有一道陰影。——喬治·艾略特

或許是源於理想的勇氣,絕大部分人年少之際都會對自己未來的建樹抱有極大的期待,桀驁不馴、敢作敢為,似乎有著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勇氣與意志,但事實上理想和現實之間總會存在巨大偏差,命運的走向在日漸上漲的年歲間微妙地變化。

究其原因,理想總是按照內心的期待而設立,但命運如何發展總會受到太多不可抗力的因素影響。

三國紛爭,一部千年前刀光劍影的故事,起於宦官橫行、外戚專權的東漢末年,是中國封建傳統社會中為數不多的割據時代,但也正是這個政龐土裂的歷史時刻孕育了無數意氣風發的風流名將和算無遺策的得力謀士。

他們各為其主,更有些人無法用後人的眼光去衡量他們的舉動對錯與否,但不可否認的是將他們中的大部分置於任何一個朝代都堪稱經天緯地之才,擁有冠絕天下之智。今人談到那個年代基本對於謀士的目光都集中在蜀國的諸葛亮、龐統,吳國的張昭、魯肅等人身上。

而曹魏世家的謀士卻鮮少有人關注,但實際上曹操的麾下有這樣一員謀士,東漢分崩離析之格局中大部分決定勝負的事件背後都有著他的推波助瀾,他就是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的荀彧。

那麼在三國之爭中留下濃墨巨彩的荀彧又有著怎樣的一生呢,他的人生經歷又有哪些值得後人無限回味的地方呢?少年不懂荀彧,待讀懂已經是中年人。

一. 眼光獨到,料事如神

荀彧,潁川郡潁陰縣人,即現如今的河南省許昌市。年輕時的荀彧因在眾人眼中具有非凡的能力被盛讚為“王佐之才”,出身官宦之家的荀彧早年間曾被舉薦為孝廉,又任掌管皇帝所用筆墨紙硯的守宮令。

然而東漢末年,大漢王朝瀕臨存亡之秋,宦官當道,廟堂之中也被董卓等奸臣攪和得烏煙瘴氣,此時的荀彧敏銳地感知到不僅朝中不可留,就連自己的家鄉潁川也因毗鄰國都而大有可能受到朝中局勢變動的影響。

心繫宗親的他勸鄉親們和自己一同去往外地免受波及,但鄉親們卻因難以割捨對故土的執念並未跟隨,無奈之下荀彧只好帶著一眾至親去往了河北冀州,自此成為了大將軍袁紹的座上賓。在荀彧離開家鄉不久後,董卓果然揮師關東,所到之處燒殺淫掠,慘狀令人扼腕。

袁紹

出身世家、統一河北、名滿天下的袁紹盤踞在彼時整個華夏大地最富碩的地域,他從未吝嗇過自己對荀彧的讚賞,本性中帶有著江湖志士的豪情使袁紹頗受天下豪傑的讚賞,但荀彧卻對此不以為然。

他深感袁紹此人足智多謀可恰恰缺少了善斷的能力,因而難當大任,認清這一點的荀彧果斷的開始尋覓下一任“合作者”,並很快將目光放在了霸業還在起步階段的曹操身上。

很顯然荀彧的志向並不在於能夠從兵荒馬亂中攫取些什麼,他所期待的是能夠找到一個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實現自己的雄圖大略。

荀彧對大漢王朝的頹勢有失望,亦有恐懼,明哲保身的同時能夠光復漢室是他從始至終堅守的信念,令人唏噓的是即便聰明如荀彧這兩者終究都未能實現。

二. 另擇他主,運籌帷幄

公元191年荀彧轉投曹營,此時的曹操麾下並沒有幾個值得一提的謀士,荀彧的到來之於曹操可謂如虎添翼,但實質上荀彧並不將自己視為曹操的手下,比起上下級的關係用“同行者”一詞稱呼他們更為恰當。

起初二人展露的目標都是興復漢朝,並沒有自立門戶的奢望,所以荀彧才安心擔當了曹操背後的角色,讓曹操能夠專注于軍事佈局。

荀彧在軍事謀略中拿捏最為妥帖的就是人心,興平元年曹操幾乎傾囊而出東征討伐殺父仇人徐州牧陶謙,試圖想要不受制於人,幹出一番大事業的張邈、陳宮等人在兗州反叛,直逼曹操大本營。

留守後方的荀彧洞悉二人意圖,授意夏侯惇將參與反叛的數十名官員斬殺,後又製造假象騙走了來犯的豫州刺史郭貢,並與程昱聯合謀劃保住了範、東阿、卒全三城,硬生生帶著以少對多的殘局等到了曹操大軍的回師。

曹操

可見荀彧的軍事素養並不遜色於曹操等大將,甚至可以說他比其餘人涉獵的範圍更廣,這一點從他將國家內部籌劃的井井有條之外,還可以同時兼顧軍事排程,給予在外征戰的曹操攻防建議足以見得。

但這並不是荀彧人生中絕對的“高光時刻”,他曾經做過的兩個決定使割據局面產生了很大的動搖。

其一,力排眾議,挾天子以令諸侯。後世之人談及曹操不可避開的話題就是進駐洛陽,恭迎漢獻帝,並恭迎其遷至許昌,為促成這個關鍵節點荀彧可謂是不遺餘力。

早先曹營中的絕大部分人出於對漢獻帝身份和實力的忌憚並不贊同這個預想,荀彧則認為眼下曹營並沒有獨立於漢室之外的打算和能力且漢獻帝本身的實力不足為據,所以天子並不是一張“廢棋”,反之在一定層面上游離於局面的統一。

荀彧的心思在這一刻同樣展現的淋漓盡致,他對漢室王朝的執著深入根基,他想做的僅僅是結束紛擾的局面,進而用自己的治國方略去修補殘缺的東漢;

一方是認為袁紹手下皆為精兵悍將己方無力一戰的主和派,另一方則是以荀彧為首的主戰派,荀彧將袁紹麾下大將顏良、文丑、許攸等人各個分析一番,挑出他們的弱點逐個擊破,給了曹操贏得此役的莫大信心。

最終公元201年4月,曹操率軍將袁紹主力盡數消滅,大勝而歸,再一次證實了荀彧的遠見和謀略。

史書中記載的荀彧是謀無遺諝的政治家和戰略家,可對於曹操來說,這個被他稱作“吾之子房”的謀士實則是他最合拍的搭檔,原本以為在實現霸業的道路上沒有人能與之共行,荀彧卻完美的做到了這一點。

這一段結伴前進的歷程中,荀彧為曹操解決了稅賦、民心、人才、統一藍圖等多方面的後顧之憂,但二人最大的分歧在於,中年過後的曹操期待的是黃袍加身、萬人敬仰,荀彧由始至終都以漢臣自居,他所追求的與曹操完全相悖,這也導致了最終的悲劇。

三. 事與願違,世事如棋局局迷

荀彧在曹營盡職盡忠十餘載,被敬稱為"荀令君",曹操賞其珍寶無數,將女兒安陽公主許配給荀彧的長子荀惲為妻,對這位成就霸業的中流砥柱來說,曹操不可謂不尊敬,畢竟荀彧的身上有曹操無論怎樣努力都無可比擬的地方,那就是出身。

曹操作為閹宦之後身上所帶的汙點並不能隨意的被抹去,反觀出生於正統官宦之家的荀彧,祖祖輩輩時代為官,他的父親和叔父們並稱荀氏“八龍”,既是書香門第又為飽受讚譽的世家大族,在潁川乃至整個國家都有極大地號召力,備受謀士青睞。

因其這個特性,荀彧為曹操吸引了很多才兼文雅,學比山成的謀士,這已然成為了荀彧反過來制約曹操的關鍵之處。

荀彧從未掩飾過自己想要振興漢室的慾望,早年間曹操也意在於此,但隨著權利範圍的擴大,就會更加渴望得到更多的權力,中年過後的曹操開始幻想自己登頂王位的景象。

讀過三國曆史的人們都深知曹操此人最大的弊病就在於多疑,當曹操知道自己無法與荀彧重建其憧憬中的漢室王朝時,也就寓示著兩人的所求最終還是相左了。

公元212年,曹操征討孫權,命荀彧前往勞軍,同年荀彧逝世於壽春,一說其是憂慮致死,另有史書記載荀彧是在收到了曹操贈送食物後開啟食器見器中空無一物,被迫服毒自盡而亡,不論是哪種結局都不影響後世對於這位具有雄才大略的謀士報以敬畏之心。

四. 羝羊觸藩,進退維谷

年少時期只驚歎於荀彧的過人之智,亦或是感嘆於一代謀臣功成後的隕落,年歲漸長再回看荀彧一生,更覺得他似乎是一個悲情英雄,正如《論語·憲問》中所言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內曰:“自容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知其不可而為之在荀彧的身上被貫穿始終,他孜孜不倦的執著於光復漢室,不惜與大勢所趨的主君背道而馳,但傳統的大漢王朝像是框架一般鎖住了荀彧的思想,禁錮了他前行的腳步,在荀彧與曹操的角逐中導致荀彧落敗一節的大抵是缺少了一份擺脫傳統的野心。

社會的發展勢必會拋棄一些人,正如我們每個人都理應適時放手一些不得不拋棄的理想,這些理想的滋生於初期,但並沒有隨著社會的演變而更新換代,假使不能以強硬的姿態褪去他們留下的印記就等同於在前進的潮流中倒退,即所謂的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12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董明珠說出單身30年的真正原因,其實鐵娘子也有過心動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