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年度公路車

按道理來說,年度公路車應該只有一輛,但小編在這兩輛車中糾結了很久,同樣都是十分優秀的、剛性重量比極佳的車,實現剛性重量比的方法缺完全不同。一個是透過極致的輕量化+合理的剛性,一個是透過極致的剛性+合理的輕量化。在騎行品質上,小編我當然是更喜歡Aethos,但TCR在萬元級別就能讓大多數人體驗頂尖的剛性,小編也無法忽略它,索性就讓兩輛車都上榜吧!

▲S-works Aethos

不少國外媒體都將Aethos選為年度公路車,小編也不例外。雖然經典的圓管造型似乎與這個時代脫節,但確實百看不膩,同時提供了優秀的騎行品質和變態的爬坡速度,是一輛讓小編每天都想騎的車。Specialized利用圓管來最佳化碳纖維層疊,結果就是最輕的車架可以做到550克。如果看看當年CERVELO R5CA和RCA的售價,就會覺得Aethos還……挺划算的?

▲2021 GIANT TCR ADV SL

在評測了TCR ADV SL2圈剎整車後,整車的剛性和重量都給小編我留下了比較深的印象,整車的舒適性表現也還勉強能接受,所以入手了TCR ADV SL DISC車架,S碼車架不到800克,前叉不到350克,卻能提供頂尖的剛性,確實十分驚人。但碟剎版的舒適性明顯比圈剎車架差一些,基本就是一臺無情的競賽機器。粗壯的下管風阻也較大,不太適合突圍型車手,更適合爬坡型車友選擇。雖然TCR屬於比較偏科的型別,但考慮到其售價,價效比確實極高。還有一個上榜理由就是TCR保留了圈剎車架,給了圈剎黨們一條活路。

年度電助力公路車

▲Scott Addict eRIDE

多數電助力公路車,都是使用馬勒的後花鼓電機方案,以追求簡潔的車架造型。所以嘛,電助力公路車就是拼誰家沒有“電驢子痕跡”,讓使用者拉爆人於無形。在這個方面來說,Scott Addict eRIDE顯然是贏家。在毫無電助力痕跡的同時,僅重10.75kg,提供120km或2200米爬升的續航,下管內建電池+水壺架外掛增程電池最大提供460wh電池容量。

年度山地車

▲TRINX千里達挑戰者S2300

中國本土品牌TRINX千里達這兩年在世界頂級山地車賽場上頻頻亮相,表現非常搶眼。今年的山地世界錦標賽上,騎著千里達戰車的伊娃·萊希納(Eva Lechner)更是在終點前上演絕地反擊,一舉獲得世錦賽銀牌。對於中國民族品牌而言,這是載入史冊的一刻!

年度電助力山地車

▲Specialized Levo SL

Specialized Levo SL一改過去E-MTB在車友們心目中“臃腫”的形象。全新開發的SL 1.1驅動電機,其能夠提供240瓦的最大功率輸出,同時擁有最大35 Nm的扭矩。SL 1.1驅動電機的重量僅為1.95千克,S-WORKS版本整車重量僅為16.9kg,堪稱電助力山地車標杆,代表著未來電助力山地車的發展方向——微型輕量化、電子智慧化。

年度公路輪組

▲Roval Rapid CLX

本來是想頒給框高齊全、花鼓規格也更高的新款DT SWISS ARC 1100的。但考慮到Roval Rapid CLX前輪使用中空勾邊實現35mm外寬的設計更創新,雖然“圈包胎”的款式日常使用比較容易剮蹭,但也帶來了很好的氣動效果。雖然花鼓不再配備陶瓷軸承,規格不夠ARC 1100的180花鼓高,但前51mm、後60mm僅重1400克,比51mm的ARC 1100還輕。所以小編認為,Rapid CLX更配得上年度輪組稱號。

年度公路把立

▲PRO VIBE CARBON

獨特的上下兩片式把立夾環透過兩顆鈦合金螺絲固定,搭配經典的銀色V字造型,VIBE CARBON的樣子個性十足。且重量相對也比較可以,剛性重量比非常不錯。搭配PRO一直以來的品質和口碑,年度把立就是你了。

年度公路車彎把

▲EXS RX-01碳纖維彎把

這款彎把由小編的老友、Biketo前同事、腳踏車圈的盧本偉島野腸粉設計(能不能不要臉的說句我協助測試,手動狗頭)。既然是自主品牌,自然是極具價效比的,175克的標準版還不足千元,據說後續還有150克的超輕版……其次機臺測試剛性數值也可以達到行業領先水準。更重要的是彎把幾何根據國內市場需求設計,在小REACH值和DROP值的同時,還提供低至34cm寬度規格。

量產版經過一段時間的測試,評測將於近日上線。

年度公路一體把

▲BONTRAGER AEOLUS RSL

這款一體把與全新TREK EMONDA一同釋出,不再像以前XXX一體把那樣為了輕不顧一切。在提供合理輕量化優勢的同時(40X90規格279克),也改進了剛性和氣動效能。且走線槽基於EMONDA和MADONE的走線方式進行最佳化,管線隱藏得更好,但標準的把立夾環規格也可相容其他車架(其實SUPERSIX EVO用也挺好的……)。不過VR-C彎型的100MM REACH的設定還是有些嚇人……

年度公路車坐墊

▲S-works Power Mirror

傳統的泡沫填充物坐墊似乎已經發展到了極限。所以Specialized將目光投向了3D列印技術,利用此技術製造了這款S-works Power Mirror坐墊。Specialized與為阿迪達斯Alphaedge 4D設計鞋底的加州3D列印公司Carbon合作,設計製造了這款坐墊。3D列印工藝還讓Specialized可以製造更多的原型產品進行測試,最終版本使用14,000個支柱和7,799個節點構成立體的蜂巢形結構。這種工藝和獨特的結構,使得Specialized可以單獨調整每個部位的軟硬,做到“該軟的地方軟,該硬的地方硬”。

因為坐墊這東西個體差異太大,所以小編就選擇了技術上更為創新的Power Mirror。雖然目前這項技術還不算成熟,坐墊的重量也比較重。但小編相信,假以時日,根據個人需求全定製的3D列印坐墊並不是空想。例如在店內測試坐墊上的壓力分佈後,根據壓力分佈來調整最佳化各區域的3D列印密度,然後直接在店內把坐墊“列印”出來。

年度公路輪胎

▲Schwalbe Pro One TLE

Schwalbe作為推廣公路真空胎的廠商之一,PRO ONE一直是其旗艦產品。不過上一代PRO ONE因為安裝困難、胎壁硬導致路感較顛等問題而廣受詬病。去年推出的Pro One TLE胎紋並無改變,改進主要集中在看不見的地方,例如胎簾結構和橡膠配方等,主要增加了真空版本的易用性,號稱可以徒手拆裝,無需壓縮機也可吹起。且優化了胎壁結構,路感有所改善。Schwalbe號稱,相比老款,滾阻降低了13%,轉彎抓地力提高了22%,並且增加了耐穿刺性和壽命。據使用過的車友表示,新一代PRO ONE的使用體驗比老款有很大改善,路感更舒適。

年度公路頭盔

▲HJC IBEX 2.0

HJC 2.0版本的頭盔在外觀結構上,與老款並無區別,主要是增加了COOLPATH和Selfit技術,以及對內籠造型進行一定修改。COOLPATH透過一塊X型的“塑膠襯墊”取代了內部襯墊,使頭部與頭盔之間擁有一定間隙,形成風道,加強通風效能,可以更好地降低後腦勺部位的溫度。Selfit自適應懸掛則可以預設好阻尼後,自動固定頭盔,不用每次都調整旋鈕。IBEX原本通風效能就很好,加上COOLPATH技術,在夏季十分舒適,從而獲得了年度公路頭盔稱號。

年度公路騎行鞋

▲S-works Vent

S-works Vent其實就是SW7與EXOS的完美融合。鞋面大面積使用網面,鞋底的非關鍵區域也進行了鏤空,提供了超強通風透氣效能的同時還具有些許輕量化優勢。鞋頭的網面也減少壓迫,對寬腳更加友好;同時還加入了一樣閃電鎖鞋前所未有的東西,就是鞋頭保護膠套……在這大半年的使用下來,小編認為這是一雙完美的夏季鎖鞋。什麼?你說冬季?咱還是換一雙吧……

年度公路騎行手套

▲Castelli perfetto

想必大家在冬季騎車,都十分討厭厚重的全指手套,十分影響觸感,拿東西也不方便,比較那個人不喜歡超薄的呢?Castelli perfetto手套繼承了perfetto騎行服的輕便和易用,使用同款的Gore-Tex防水透氣面料,提供8-14℃使用的輕便型Light版和內部增加了抓絨、針對6-10℃的保暖款。且手掌區域設有矽膠防滑和CDS減震系統。非常適合追求輕便的公路騎行使用,也許唯一的缺點就是比較貴吧……

年度騎行眼鏡

▲OAKLEY Kato

OAKLEY從來就不缺創意,例如當年的OVER THE TOP。但近年,在JAWBREAKER之後,OAKLEY的騎行眼鏡總是給人感覺比較平庸,缺乏亮點。現在,OAKLEY又回來了,帶著他們全新的KATO眼鏡。早在今年2月的超級碗,這款名為Kato的Oakley新品就出現在MVP球員Patrick Mahomes的臉上;在腳踏車圈方面,則是在環西第四賽段,薩姆·本內特戴著它贏得冠軍。

▲OAKLEY Kato X

諜照中可以看出,這款Oakley Kato採用一體式鏡片,與傳統眼鏡最大的不同,就是Kato那寬大的鏡片延伸至鼻樑,將鼻託隱藏在內部,看起來非常簡約,說不定還會有氣動加成。

除此之外,還有一款名為Kato X的新品也浮出水面,與Kato不同的是,Kato X沒有將鏡片覆蓋到鼻樑,造型有點像Radar與Sutro的結合體。

雖然不知道這款眼鏡對亞洲人臉型是否友好,但不得不說,這款KATO確實是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

7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星座漫遊——天貓座(Ly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