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用中國智慧揭開地震成因之謎

(本書已由華齡出版社於2020年10月出版發行,書名《探索自然之謎全三冊》下冊《地震成因》)此處是作者原稿,與正式出版的“潔本”文字略有差異。

(接上篇)

1.9走出板塊的迷途

斷層成因說之所以“大獲全勝”,得到了大多數地震學家的認可,一個很大原因是受益於“板塊學說”的強大助力。板塊學說的興起,為斷層成因說披上了一層貌似合理的外衣,使它更具有迷惑性,竟然有人認為“板塊地質構造理論可以解釋幾乎全部的地震現象”(做出這樣判斷的人顯然對地震現象缺乏足夠的瞭解)。比如所謂絕大多數地震發生在板塊邊界或斷裂帶附近,深源地震與“板塊俯衝”有關等等。板塊學說就像一針強心劑,使斷層成因說迴光返照、“魅力四射”。成了“地壇霸主”。

那麼,板塊學說是不是一個已經被充分證明了的科學理論呢?根本不是,遠遠不是。最根本的困難在於板塊運動的動力問題,猜想的地幔對流機制既不能推導證實是否存在這種對流,也不能用實驗方法制造出來這種對流。有人認為軟流圈的面積很大,而厚度不大,即使能產生對流,也只能產生半徑很小的對流,根本無法推動板塊數千千米的水平運動。也有人認為地幔是固體,熱只能靠傳導來傳遞,就像對鐵加熱一樣,而不可能產生對流。還有一種看法,認為地幔物質粘度太大,難以發生對流。關於板塊驅動力的問題,雖然有關學者提供了多種可能方式,但仍然是處於求索過程中。除此,還有一些難於解釋的矛盾現象,如已知大洋中脊是地幔物質上升形成新洋殼的場所,海溝和島弧是洋殼俯衝消融的地方,但在東太平洋北部發現兩種情況卻在一個地方同時存在。又如,陸殼厚度很大,可達數十千米,褶皺變形非常複雜,而洋殼厚度很小,最薄處只有5—6千米,卻不曾褶皺而只作剛性運動,這種現象也是一時不容易講清楚的(據百度百科)。

另外,板塊運動的方向是誰來控制的?沒有方向控制,兩個板塊怎麼能相向運動,發生擠壓、碰撞?

你要想認定板塊是運動的、碰撞的,就必須把板塊運動的動力來源、方向控制的機制明白無誤、定性定量地描述出來,對此你責無旁貸。必須“誰主張誰舉證”,只主張不舉證是不能被採信的。找不出合理的機制來,就請收回你的謬說。不允許兜售這種假冒偽劣的不合格產品。以科學的名義也不行。我們絕不能再接受這種指山賣磨似的“理論成果”了,絕不能允許他們隨隨便便、馬馬虎虎地瞎對付了。不允許這樣假不知以為知,矇混過關,濫竽充數了。必須給他們施加壓力、施以鞭策,他們才會肯走到正路上去。科學素養日益提高的普羅大眾任人欺矇的時代應該結束了。我們覺悟了、覺醒了。我們要伸張自己的科學監督的權利了。納稅人的錢不能是白花的,作為納稅人,有權要求你們的科學產品也要檢驗合格之後才能“出廠”。不合格就要打回重做。這個要求很合理,不過分。

兩個板塊若要相撞,必須徹底斷開,否則不能相撞。而所謂板塊,其實就是被劃分成若干塊的地殼。地殼為什麼要斷裂?什麼原因能導致地殼斷裂?它是怎樣斷裂的?不斷裂它又怎麼能相撞?現在已經可以透過地震波探測地球內部的情況了,那麼,探測到整個地殼發生斷裂的情況了嗎?肯定沒有。因為地殼斷裂是沒來由的。什麼力量能使整個地殼斷裂?根本沒有。人類已知的自然界的最大能量爆發大概非地震莫屬了,但地震能使整個地殼斷裂嗎?根本不可能!其實一次大地震對於整個地殼來說,不過就像一顆手榴彈扔在了航空母艦上,傷不了筋也動不了骨。因為地殼在大陸上都有很厚的“裝甲”,平均厚度達39—41km,高山、高原可達70km,10級地震也炸不透這樣厚的“裝甲”。何況鑽探也證明,地震造成的地裂縫都很淺。地殼根本沒斷,碰撞從何談起?

所以板塊專家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應該利用地震波探測技術對全部板塊邊界進行探測,確認那裡的地殼是否都已全部斷開了,如果板塊四周的地殼全都斷開,與其他板塊無絲毫連線,我們才能相信板塊有碰撞的可能。否則,大家都是長在一起的同一個大地殼,根本不分彼此,只不過表面上有幾個小裂紋,自己怎麼能和自己碰撞?

不過,不用測也可以斷定:地殼根本沒有相互斷開,否則會沿著板塊邊界出現很大很深很長的裂縫,那就不用儀器,肉眼都能看到。被專家們劃定的陸地上的板塊邊界都是被稱為地縫合線的連綿的高山,毫無巨大裂縫的蹤影!板塊根本沒有斷開,是連在一起的,是一體的,它自己怎麼跟自己碰撞?搞科學研究也要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吧。

很明顯,板塊專家不但沒有進行深入細緻的觀測取證,連深入細緻的思考也沒進行過。這簡直就是不可饒恕的錯誤。強加給板塊的都是“莫須有”的罪名。

另外,板塊的劃分方法也很奇葩,說它是捕風捉影一點也不為過。哪裡是板塊的邊界呢?板塊之間的邊界是大洋中脊或海嶺、深海溝、轉換斷層和地縫合線。把大洋中脊或海嶺、海溝都算作板塊邊界,有什麼根據呢?一個是高高隆起的,一個是深深凹陷的,兩者是截然不同的,怎麼都成了板塊邊界呢?道理何在?這樣的劃分毫無科學依據、邏輯依據,更無觀測證據,是非常玄虛、毫不足信的。在板塊專家眼裡,大洋中脊、海嶺和海溝都一樣,沒有區別,它們都是板塊邊界,但是道理何在呢?海嶺、海溝都一樣,男人女人都一樣,真有點飢不擇食、來者不拒、撿到籃裡都是菜的感覺。這不是小孩子過家家嗎?

什麼叫捕風捉影?這就叫捕風捉影。這絕對是捕風捉影、牽強附會、生搬硬套的經典案例。它沒有給人們提供任何可信的機理、可靠的邏輯,更無任何可信的證據,純屬生編硬造。不懂得科學研究的基本規則,硬著頭皮去生造,犯了科學研究的大忌。這樣的研究能揭示大自然的真理嗎?

一個正確的科學理論,一定是說理透徹、邏輯清晰、證據充分,令人無可置疑。而一個錯誤的科學理論,一定是毫無道理、邏輯混亂、證據全無、漏洞百出。板塊說恰恰就是這樣的理論。

可見所謂“板塊”完全是硬性、強行劃分出來的,是純粹的一點假都不摻的假想、空想、虛構,是經典的畫蛇添足,是專家們妙筆生花的“藝術品”,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沒有任何道理的胡作非為。板塊只是人們頭腦裡虛構出來的,而不是實際發現的。人為劃分出來的“板塊”根本就不是自然現象,而是人為構想、人為編造,是科學研究的大忌所在,是違規、越界的行為。

科學研究不同於藝術創作,必須絕對忠實於大自然的原貌,所研究的自然現象必須是原汁原味、原生態的,絕不允許任何虛構。不允許把任何人為設想的“私貨”強塞進去,否則,那就不是“自然”了,而是人為事物。劃分板塊正是把人為設想強塞給大自然的“私貨”。這種純粹出自人腦而非出自觀測的純屬虛構的東西是科學研究絕不允許存在的東西。因為只有觀測事實才是真憑實據,才能作為證據。人為構想的事物是不能作為證據的,也不能作為推理的依據。

假的東西是經不起分析的,一分析它就原形畢露了。

導致地震學家們做出“板塊碰撞”猜測的來由是在地震中觀察到了地裂縫。但是,唐山大地震時,人們在震中區發現了很長的斷層,但是在斷層上打鑽,證明它是很淺的。這就成問題了。既然這樣,就不能冒用“板塊”這個概念了。因為板塊厚度就是地殼厚度,資料顯示,唐山地區的地殼厚度大約在35km左右,一個很淺的地裂縫,與35km的地殼厚度相去甚遠,這就根本不是什麼“板塊碰撞”了,這樣淺的地裂縫根本夠不上“板塊”級別。只不過擦破了點皮毛而已,不能給它戴上一頂“板塊碰撞”的大帽子。唐山地震的地裂縫究竟有多深,沒有查到具體資料,但有一個資料可以佐證,就是唐山大地震時,雖然地面建築都倒塌了,但地下的人防坑道(防空洞)除個別有小裂紋外,其他均未受到破壞。人防坑道能有多深呢?十幾、幾十米而已。就是說,地裂縫的深度可能幾十米都不到。為什麼?這是電荷的“趨膚效應”所決定的。只有幾米、十幾米深的地裂縫,下面的全部是連在一起的。一個巨大板塊,下面大部分沒斷,只斷了上面那一點皮毛,怎麼能自行碰撞、擠壓?下面沒斷,上面那點斷了的皮毛根本走不動啊!何況這些地裂縫是地震後才出現的,地震之前也是連著的,一體的,根本沒斷,又怎麼能相互擠壓、碰撞?

這就像是你只不過手上擦破了點皮,你卻嚷嚷著“手斷了”,是不是太有點誇大其詞?但你卻一口咬定這就是“科學”。大家都像你這樣搞科學,會把科學搞成什麼樣子?只會搞得荒謬絕倫、滿口胡話。你連地裂縫有多長多深都沒有搞清楚,就貿然斷定地震是“板塊碰撞”導致的,有什麼科學依據?

其實每一次大地震都不過是在碩大無朋的巨無霸“板塊”上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塊地方擦破了一層極薄極薄的皮而已。此破裂非彼破裂,區域性的小破裂不是整個“板塊”的巨破裂。拿著區域性當整體,無限誇大,睜著眼睛說瞎話,明明是“板塊”中的一個相對很小很薄的“小石板”發生破裂,卻“詩興大發”,極盡誇張之能事,愣往“板塊”上扯,把它說成是“板塊碰撞”,滿嘴跑火車。這是嚴謹的科學嗎?頂著個××家的名頭,說出話來卻像個嘴上沒毛、少不更事的愣頭青。不懂得區域性不能代替整體嗎?看清了、想好了再說不行嗎?

這樣的假說只能算“好詩”,卻不是地道的科學理論——誇張手法用得很到位,卻忘了實事求是這個根本。不過應該感謝這些“唱詩班”為沉悶的科學研究平添了不少娛樂氣氛,笑料多多,精彩紛呈。這種“只管大膽胡說,絕不小心求證”的“科學態度”也是殊堪嘉許,令人“棄敬”的。

斷層說生於地裂縫,也死於地裂縫。

基本設想無法證實,而又面臨許多難以解決的困難問題,這就是板塊學說的現狀。根本就是一盆糨糊。

那麼地裂縫究竟證明了什麼呢?對地裂縫進行的鑽探結果證明了它是地震的結果而不是原因。至此,地裂縫才真正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它終於證明了一個事實。如此一來事情就很簡單了,既然地裂縫不是地震的成因,就不能在這上面兜圈子了,就不應再對“板塊碰撞”抱有幻想了。斷層說的壽命應該到此終了了,就該重打鑼鼓另開戲,尋找其他原因了。但大家彷彿都鬼迷心竅,或者是慣性使然,仍然對斷層說戀戀不捨、舊情難離。說也難怪,幾乎所有的專業術語、名詞概念都是斷層說的,所有的話語權都被它壟斷了,針插不進,水洩不通,在沒有取代者之前,離開了這些術語、概念,專家們連文章也寫不成了。要想破解這個困局何其難哉!但事情明擺著,在斷層說這條道上走下去只能誤了自己、害了自己,沒有別的結果。枉費心力,最後一無所獲。

所有的證據對斷層說都是極端不利的。否定、反證斷層說、板塊說的證據早已結結實實地被抓住了。事實上,地質學的發現早已徹底否定了板塊學說。自從三維地震層析發現大陸具有400—500千米深地幔根後,大陸漂移與板塊運動就成了臆想。

地震層析技術的分辨力難於辨識尺度較小的物件,卻能足夠肯定地識別數百千米尺度的大陸根現象。地震層析技術發現,無論是北美大陸還是歐亞大陸,所有古陸核中心底部都有深地幔根。“大陸漂移”及“板塊運動”概念均成了空中樓閣!誰也無法說明具有深地幔根的大陸能夠漂移,在漂移後,陸根還能儲存下來!(池順良,2009)

1989年3月,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地質調查所和能源部共同發起舉行《大陸動力學未來研究方向》專題討論會,經一百多位重要學者參與討論而制訂的著名《美國大陸動力學研究的國家計劃》指出:“在很多大陸地區,下伏在地殼之下的地幔(地殼岩石似乎是來源於地幔的)被牢固地貼在上覆的大陸上——構成一個根或龍骨,並實際上構成一個長久的伸進到上地幔中的大陸井。”並還特別強調:“在北美下面,這一陸根在大規模的S波層析研究中顯示得很清楚”(楊槐,2008)。

現在,不僅在北美大陸下面發現了大陸根,非洲、大洋洲、亞洲都於殼下發現有大陸根。有的甚至深到地內400千米以下,大大超過為大陸漂移提供漂移介質條件的軟流圈的深度下限——地下250千米左右。而在我國大陸下面,更發現了不止一個大陸根。文獻說,在華北、揚子、塔里木等地臺下面都發現有陸根。甚至日本都發現它的“每一個島弧的根部都垂直插入上地幔之中”(陳毓川等,1997)。

我們知道,整個地殼平均厚度約17千米,其中大陸地殼厚度較大,平均約為39—41千米。高山、高原地區最厚也只有70千米。這樣厚度的“板塊”能帶動厚達400—500千米的大陸根一塊“碰撞”嗎?

面對這些強有力的反證,板塊學者居然置若罔聞,仍在不遺餘力地宣揚板塊理論。莫非科學理論就是要靠罔顧事實、蠻不講理來獲勝的嗎?已被科學事實明確地證明了其荒謬性的假說應該令其下課,不能讓它繼續毒化、欺騙、誤導科學界和大眾。

也許在專家們的心目中,不知道板塊是怎樣碰撞的,就不知道啥叫“高層次”。但是,真不知道四周都與其他板塊有著牢不可破的剛性連線,底部又有400—500千米的大陸根的“板塊”,究竟是怎樣相互“碰撞”的,板塊的“特異功能”太強大了吧。興許是我們腦子太笨,實在想象不出來。板塊不是滑雪板,自發碰撞怎可能?

就是說,“板塊碰撞”壓根就是子虛烏有,沒有這回事。那不是大自然真實存在的現象。既然板塊不會發生運動,又哪裡來的“板塊碰撞、岩層破裂”?

不過,據說板塊理論是經過了某些觀測事實的“證實”的,比如,經過洋底取樣及年齡測定證明,海底沉積物還具有兩個特點:一是最老的沉積物年齡不早於侏羅紀,即不早於2億年,遠比大陸上最古老的岩石(38億年)年輕。二是海底沉積物年齡從洋脊到兩側由新到老對稱分佈(百度百科)。這被認為是海底擴張、板塊運動的證據。

海底沉積物年齡或洋殼年齡實際上涉及海洋起源問題。已被證明,世界上所有的海洋湖泊都是由於超大規模地震即地下龍捲風和閃電-熱核聚變導致陸沉為海形成的(參見《解開自然謎團的真相》第十三章)。所以至今在海底仍能發現大量人工遺蹟,充分證明是陸沉為海導致的。如果確實發生過海底擴張,洋殼都是從洋中脊中新生的,海底就絕對不會發現人工遺蹟。剛從地幔中冒出來的洋殼上怎麼會有人類遺蹟呢?但已經發現並且還在不斷髮現世界各大洋中都存在人工遺蹟。這就無情地證明了海底擴張、板塊運動這樣的猜想是完全站不住腳的。這是很直觀的道理,用不著煩瑣的推導、證明。

沉沒海底的建築

海底人工遺蹟是陸沉為海的絕佳證據

大洋洋殼年齡不超過2億年,只能證明那裡的海洋是在2億年之內陸沉為海的。海底沉積物年齡從洋脊到兩側由新到老對稱分佈,也只能說明洋脊是最早發生陸沉為海的地方,越往兩側,發生陸沉為海的年代越晚,所以海底沉積物年齡也越小。某些深海中沒有發現人工遺蹟,也可能是由於那裡陸沉為海後又發生過多次海底地震,海底再次或多次發生沉陷,所以海底更深,人工遺蹟也被徹底摧毀。

海底人工遺蹟才是看得見、摸得著的過硬的證據,它們恰恰是海底擴張、板塊運動的最強有力的反證。海底有人工遺蹟就只能證明陸沉為海,沒有第二種可能,這是不容置疑的。所以,洋殼年齡不超過2億歲,也並不是大陸漂移、板塊運動學說的救命稻草。

大自然只為正確理論提供證據。

由此可見,板塊學說只是把地殼作了一下人為的簡單劃分,這種並非來自客觀實際的人為硬性劃分對揭示地質學規律不具有任何實質意義,是很生硬的理論,無助於對自然奧秘的解讀,相反,它只能將研究引入歧途。

用人為假想出來的而自然界根本不存在的“板塊”概念去解釋自然現象,不過是掩耳盜鈴。在“板塊”上做文章,只能越做越傻。這樣的機械自然觀,註定是一條死路。

要破解諸如地震火山之類的自然之謎,必須找到某種作用機制才有可能,簡單地劃分一下“板塊”,根本不涉及任何作用機制,它對破解自然之謎只能是零貢獻。根本就不是一條可走的路。你不去尋找作用機制,卻去劃分什麼“板塊”,連路該怎麼走、該往哪裡走都不知道,有什麼資格能力研究自然呢?

如果把破解地震、火山之類的自然之謎比做釣魚,那麼,給出一種作用機制,不論是對是錯、是真是假,好歹也算在釣竿上裝上了釣鉤,也是一副完整的“釣具”。然而,沒有作用機制的板塊理論,相當於只是在河邊立了一根杆子,似乎立上了這樣一根杆子,魚就可以自動釣上來了。而且釣上來的還都是“大魚”:地震、火山、山脈起源等等,都用板塊理論來解釋:地震是“板塊碰撞”導致的,但板塊怎樣碰撞,就無可奉告了,因為沒有作用機制;火山則是由於板塊“拉張”,出現裂縫,下面的高溫高壓的岩石因為壓力降低變成岩漿噴出。同樣,板塊怎麼會自動“拉張”也是不知道,沒有作用機制。山脈起源也是“板塊碰撞”導致的。

但既然地震和山脈起源都是“板塊碰撞”導致的,那麼,發生八九級地震時,“板塊”發生了那麼嚴重的“碰撞”,怎麼沒撞出一座山來,反倒出現了震中沉陷呢?這不又是自相矛盾、自打嘴巴嗎?

由此可見,地球科學已經完全走進了死衚衕,難道還不值得警醒嗎?

研究自然最忌簡單性思維,板塊學說卻是最典型的簡單性思維。是一個分門別類的連入門都算不上的最最初級的工作。何況它還只是一個虛擬的,只在人的頭腦中、觀念中的劃分,而不是客觀事實。

劃分了一下“板塊”就解決了地震的成因,這不是“天上掉餡餅”嗎?接受了N多年的高等教育,又經過N多年的專業訓練、研究,供職於牛氣哄哄的大學、研究所、實驗室,頂著個亮瞎眼的專家、教授的名頭,然後就會劃分一下板塊,別無他能。難道這就是“專家”的能耐、水平?這就是你們的“真知灼見”?這就是人類至高無上的科學成就嗎?劃分一下板塊是什麼樣的“高等知識”?需要多麼高深的理論功底?如此牽強的見解實在上不得檯面,不足以宣喻世人。

板塊如果真的存在就不應該是被“劃分”出來的,而應該是被發現的。確認板塊的存在也必須闡明板塊最初是怎樣形成的、怎樣起源的、機理是什麼。真實的板塊應該具有清晰可辨的肉眼可以觀察到的邊界,彼此之間必須徹底斷開,無任何剛性連線,才能夠相互碰撞,僅僅有區域性的不連續的大洋中脊或海嶺、深海溝、轉換斷層和地縫合線是不行的,因為並不能排除它們有剛性連線。而沒有剛性連線是兩物相撞的必要條件。存在這樣嚴格的分界線嗎?你們的觀測資料何在?不能僅在地圖上畫一條線就算把板塊證明了吧。像這樣“霸王硬上弓”似的“研究結果”完全是非理性的。

研究自然現象、自然事物是絕不可以把人的主觀意志強加進去的!

為什麼會出現這些問題呢?因為板塊理論也是一種嚴重脫離實際,憑空杜撰出來的學說,不是從大自然中實際觀察發現的,而是在人的頭腦中虛構出來的。病根在於還只是一種淺陋的荒謬的沒有物理、化學作用的機械運動觀。

大自然很“無能”,造不出板塊,因為沒有什麼物理、化學規律支援建造板塊的機制。你只是在自己的頭腦中捏造出了板塊,有什麼用呢?頭腦代替不了大自然。

劃分板塊是一個異想天開的餿主意,解決不了任何實質問題,只能把地球科學引向謬誤。

沒有基本原理,又拿不出過硬證據,科學理論的幾個基本要素都不具備,只能靠信仰度日的板塊說能維持多久呢?

地球不過就是一顆懸在宇宙空間中跟隨太陽運動的實心固體球,究竟有什麼樣的神奇機制,能讓它的石質外殼自動分裂成幾大塊,這幾塊還總是不停地相互“頂牛”呢?實在想象不出這樣的神奇機制。板塊專家似乎也很吝嗇,也沒有把這樣的機制告訴我們。他們自己其實也不知道,因為壓根不存在這樣的機制。

據說,板塊學說只適用於地球,不能應用在其他行星上。因為其他行星沒有板塊。這又是為什麼,同樣無人解答。

地球科學是一門複雜科學,涉及的自然現象複雜萬端——火山爆發、地震、海嘯、山、海起源等等等等。只一個淺陋至極的板塊學說,就能把地球科學的奧秘一網打盡了?這是對事物最膚淺的認識,這是停留在最最表淺、最最表層且完全不確定的認識。像地震這樣極端複雜的自然現象需要最具智慧的科學理論,斷層說、板塊說是沒有智慧的假說。它們沒有什麼光彩奪目、令人稱道的東西,給人的感受是視野的狹窄,思想的僵化,知識和想象力的貧乏。

這樣的研究,基本的思想方法都存在嚴重問題。所謂板塊碰撞完全是人為製造的假象。

人類只能發現自然現象、發現自然規律,而絕不可以“製造”自然現象、“創造”自然規律。不是經過觀測發現而只是人為劃分的“板塊”並不是自然現象,其中也不存在自然規律。所以認為板塊之間會互相碰撞也不符合基本的力學原理。

人為劃分出板塊,全然不去深究板塊邊緣的“斷裂”“裂縫”究竟有多深,是否整個板塊完全斷開,各自成為了獨立的“物體”。如果沒有完全斷開,只是表皮上有點點裂縫,大部分仍和別的板塊連線在一起,它們相互之間又怎麼能“碰撞”?這樣一些關鍵問題、根本問題、核心問題統統沒有得到解答,就被“公認”了。這種認識倒很“省事”:既用不著物理的知識也用不著化學的知識,那些大難題就都“解決”了。有這麼“便宜”的事?

如果還承認自己是一個科學家,就不要再搞這樣的無厘頭了。

世上本沒有板塊,並不會因為人們在頭腦中臆想出了板塊,在紙上畫出了板塊,就真的會長出板塊來,它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地球永遠是一體的,過去沒有、現在沒有,將來也不會分裂出板塊。

建立在這種完全不可靠的似是而非的“理論基礎”之上的斷層說,怎麼能避免鑽進死衚衕的命運呢?

其實,“板塊”概念仍然未離線械力學的窠臼,然而在機械力學框架內,不但解決不了地震成因問題,其他地球科學問題諸如火山成因以及山脈、海洋、湖泊、大裂谷、沙漠、盆地、海嘯、龍捲風、颱風等等的成因問題都不可能在機械力學框架內解決,因為它們都不可能是單純的機械力學問題。在這些現象中,機械力學問題是一個可以完全忽略的問題,因為它是果不是因。板塊理論完全是一個捨本逐末的假說。看不到這一點,就永遠走不出地球科學的死衚衕。

劃分板塊,無助於任何問題的解決,只能添堵添亂。這是一條死路。

除了板塊理論,還有那個“小行星撞擊形成太平洋”的高論,同樣是試圖用機械力學概念解釋海洋成因,都不可能是正確的解答。小行星撞擊的影響沒人們想象的那麼大。這都是稚氣未脫的理論。

1.10斷層說的五大致命問題

綜合上述,不難發現斷層說明視訊記憶體在五大致命問題:

1.基本認識和立論基礎的極端片面性——只關注了地裂縫一種現象,還忽略了地裂縫的旋扭特性,等於是只觀察了半個現象所做出的推測;

3.違背基本邏輯——岩層不可能發生“彈性回跳”,也絕不可能發生“粘滑”;一個板塊或岩層也不可能在同一處反覆破裂;地應力也不可積累;

4.被大量觀測和實驗事實一再證偽——大地震前觀測不到地應力明顯升高,地震後應力降也不大;對地震地裂縫的鑽探發現裂縫很淺,只是“板塊”的皮毛髮生斷裂而不是板塊斷裂,證明地裂縫是地震的結果而不是原因;觀測不到岩層破裂釋放的按照岩石破裂實驗推算出的熱量,即所謂“熱流佯謬”;

5.不能真正合理地解釋任何一種地震現象。用斷層說合理地透徹地解釋的地震現象其實一個也沒有。(詳見下文分析)

這五條,每一條都很嚴重,都足以致命。有哪一位專家能對這五條逐條加以反駁,並把它們駁倒呢?沒有。因為這都是實打實的用事實說話。

不論從哪個方面、哪種角度來看,斷層說、板塊說都是毫無道理的。斷層說所犯的是原則性、方向性錯誤,這樣的錯誤是無法透過自我改良來修正的,只能徹底放棄。當然,並非只有地震學是如此,整個地球科學都進入了嚴重的誤區,都在用最初等的簡單常識去解釋最複雜的自然現象,被稚氣未脫的機械自然觀所綁架、裹挾,深陷泥潭而不能自拔,還自以為得計。這是一種嚴重的將科學庸俗化的不良傾向。

有此五條,斷層說還能繼續穩坐它的“主流科學”的寶座嗎?不能。假想的“板塊碰撞”毫無道理,實實在在的證據一個沒有,證偽它的證據一大堆——斷層說就是海市蜃樓、空中樓閣。人類再不能欺騙自己,再不要耽於幻象了。務必立刻把它請下神壇,請下科壇。它在這個寶座上待得越久,對地震科學的破壞就越大。它竊據“主流科學”的地位已經一百餘年,應該壽終正寢了。人類應該用自己的理性的光輝照亮這些黑暗。

作為科學家應慎之又慎,切切實實負起責任,不能隨隨便便拿這樣的謬說來欺矇世人。

“板塊碰撞”不是事實,不是真相!這裡離真相還有十萬八千光年。需要研究的不是板塊如何碰撞,而是靜電如何在地殼內積累、如何起電、如何引發共振。這裡有大量複雜到無以復加的深奧現象等待你們去研究,去破譯;有無數座科學高峰等待我們去攀登。而所謂“板塊碰撞”於理不通,是假科學、非科學,必須與它徹底決裂!

1906年舊金山大地震被認為是第一次運用科學方法進行研究的地震。那時的地震研究可以說完全處於暗夜之中,沒有專業人員,沒有理論學說,缺乏觀測儀器和觀測資料,可能也沒有地震親歷者的目擊報告。兩眼一抹黑。裡德此時提出彈性回跳學說,完全就像在一片漆黑的暗夜中什麼都看不見的情況下胡亂開了一槍,然後就“一擊中的”了,豈不是神話、傳奇嗎?今天再來研究地震,情況已發生了根本性改觀。大量專業人員,海量的研究文獻,大量的觀測、實驗儀器,大筆的研究經費……如果再延續當初的一點簡單設想,就未免太幼稚、太不相稱了。裡德由於他所處時代的原因,犯了錯誤是可以被原諒的,我們今天再犯同樣的錯誤,就是不可寬恕的了。

科學研究最怕走錯了路,方向弄錯了,付出的努力再大,也是無用功、冤大頭。皓首窮經般地酣戰板塊數十年,忍將青春付流水,有價值嗎?

(未完待續,接下篇)

7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教科書該不該用漢字?韓國人又吵起來了,還稱漢字會阻礙韓國科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