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1953年年底,蘇聯和中國政府達成了“援建包鋼”的協議,次年便開始正式設計建設。

“包鋼”是一個現代化的鋼鐵聯合企業,它的建設需要大批內行的管理幹部和技術工人。

早在建廠籌備階段,包鋼籌備小組就開始同步進行人員和技術方面的準備工作:

從華北地區各省市抽調了一批幹部,特別是一批地縣級領導幹部,對他們展開培訓,確保專業技能方面達到蘇聯專家的要求。

進入一期籌備階段,首要的任務是建設一個為大規模施工做準備的施工基地。

它的作用是在包鋼大規模建設施工中,承擔供應建築材料。

包括混凝土、砂漿、木材、金屬結構件、門窗類木材製品等,並提供汽車、吊車等機械化運輸和施工裝置。

1956年10月,基建隊伍開始建設施工基地工程。

8個月的時間,即完成大型預製廠、鋼筋加工廠、木材聯合加工廠、大型機械修理廠等數個輔助型工廠,為接下來的一期工程大規模建設做好了準備。

1957年7月25日,包鋼舉行廠區建設工程開工典禮。

會後,機械總廠工程破土動工——包鋼進入了一期工程大規模建設階段。

從現有的資料看,當時包鋼的建設大致分為三塊:

一、以礦山和機械總廠為重點二、以1959年“國慶10週年出鐵”為目標三、全面開展鍊鋼系統工程

如此大規模的動工對於當時經濟基礎還比較薄弱的內蒙古來說絕非易事。

據統計,僅僅就是鋼材用量就達到40萬噸,另外,還至少需要40萬噸水泥,120萬立方米的混凝土等等。

為了確保“優先發展包鋼”的計劃落實,《人民日報》還特意發表了《保證重點,支援包鋼》的社論。

全國40多座城市,200多個廠家在“全國一盤棋”思想的指導下,給予包鋼強有力的支援。

為此,鐵道部及有關路局甚至還打破常規,優先安排支援包鋼物資的發運;中國民航總局也優先承擔了空運包鋼緊急物資的任務。

內蒙古自治區各族人民,更是把支援包鋼建設作為一項義不容辭的光榮任務。

在勞動力調配、糧食和副食品的供應、建築材料的供應以及裝置製造等方面盡了最大的努力。

到1958年6月,包鋼的物資已基本完備,剩餘物資的渠道也已打通。

接下來,蘇聯專家的工作就可以正常開展了!

蘇聯黑色冶金工業部國立冶金工廠設計院列寧格勒分院承擔了施工圖紙的設計工作。

蘇聯政府還打包了一批現成的關鍵裝置成套地送給中國。

有些從蘇聯運來的裝置中國工人還不會安裝,蘇聯專家也親自下一線自行組裝。

包鋼一期工程的建設重點是“1號高爐”。

為此,蘇聯專家沒少提建議,從圖紙到落地,約有400多條建議被採納。

中方人員很尊重蘇聯專家的建議,及時地制定相應措施認真執行,對於那些由於客觀困難不能執行的建議,中方人員也向專家說明了原因。

例如,“1號高爐”料車坑的防水層按原設計是金屬結構,但由於當時中國缺少鋼板,不能按期施工。

對此,蘇聯專家斯捷班斯基提出了採用噴瀝青防水層代替金屬防水層的解決辦法。

一開始,中方人員是比較質疑地,因為誰也沒有試過這種方法,似乎過於冒險了。

但事實證明,瀝青防水層的質量非常可靠,並且很節約鋼材,工期也短,以至於後來成為包鋼最常用的施工方法。

1號高爐

像這種靈活變通的事情在包鋼一期工程裡並不少見。

例如,鍊鐵廠鑄鐵機傾翻卷揚的電動機應是直流電動機,當時我國直流電動機還很少,只能使用交流電動機。

但問題在於,交流電動機傾翻速度不能控制,給鑄鐵作業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鑑於這種情況,蘇聯專家建議採用磁放大器和飽和電抗器進行自動控制傾翻卷揚速度,從而達到模擬直流電機的效果。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蘇聯專家還不忘對中方技術人員進行培訓。

當時,大部分專家雖然看過不少實操,但大多停留在彈性理論階段,在沒有具體接觸之前,他們都不知道會遇到什麼細節問題。

蘇聯專家在工作業餘之際,還會專門抽出時間,對建設包鋼的工人進行系統培訓,並將一些比較尖端的技術教給他們。

遇到中方技術人員理論無法解決的問題,蘇聯專家也會找對應的實操來進行教學。

例如,煤氣專家瑪茨審查設計時,發現高爐只有一個煤氣放散閥不夠用,高爐的多餘煤氣散發不出去,影響高爐爐頂壓力,會降低鐵的質量。

他立刻叫來同班組的中方技術人員,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詳細地闡述。

他親自在草圖上做了修改,增加了一個閥門,閥門的大小、具體位置、材料,轉軸數都作了明確規定。

1958年,全國掀起了“大躍進”運動,在“投資減半,產量翻番”的口號下,包鋼的總設計需要被修改。

黨中央提出了四項基本要求:

一、原設計的重要生產裝置及生產流程不變,保證原設計規模、產品品種及質量。

二、國內外設計和裝置的分工不變。

三、必須保留髮展餘地。

四、基本建設中的各項節約費用不上交。

這四個要求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節約建設包鋼的資金,冶金部最終只同意投資11億元進行建造。

為此,蘇聯專家別良契可夫曾對包鋼上述節約計劃提出自己的意見:

中國考慮節約措施,目前看來省錢,但到公司全部建成後總投資將比原定數還多!

但這畢竟是政治任務,蘇聯專家中肯的意見並沒有被採納。

由於在多個關鍵部位採取了“抽筋”的節省辦法,包鋼不少環節出現了嚴重的漏洞。

不少重新設計的東西過分誇大了人的主觀能動性,過分強調節約,原本合理的內容也被斥為不合規。

結果,不到半年時間,包鋼的生產力度就大幅度下滑。

無奈,中方技術人員只能請蘇聯專家設法改回原來的方案。

為了及時止損,蘇聯專家不得不將目前的生產線暫時停止下來,進行整組修改。

但仍有不少生產裝置遭到了破壞,無法恢復到之前的生產力標準,這樣一來,添置新的裝置以及修復老的裝置佔用了額外的資金。

據蘇聯專家估算,光是推倒重建這一項就會耗費1個億!

1959年底,黨中央對包鋼的預算重新進行了評估,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測算出剩餘規模的資金投入大約還需要11億。

結合這一資料,冶金部將預算調回到17.13億元的標準,而這個標準正是“大躍進”之前的標準!

6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油畫風景基礎——如何簡化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