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毛姆寫的《刀鋒》,是我非常喜愛的一部小說。

在這部小說中,毛姆描寫了男主人公拉里,從青年到中年的人生故事。

在拉里年輕的時候,他曾有過一個深深愛著的女友 – 伊莎貝爾。

但因他們二人對人生追求的巨大不一致,一個人追求極致的精神,一個人追求豐盛的物質,最終分道揚鑣,放棄了這段愛情。 ——艾菲

名家畫作 | 中華長江之子

1

一段對話

接下來這段對話,就是拉里和伊莎貝爾在分手前進行的。

這是一段關於“精神的人生”與“物質的人生”的精彩對話。

出身富足享受生活的伊莎貝爾當然認為拉里的這番話是瘋人瘋語。

她說:“我年輕。我要找樂子。我要做別人都做的事情。我要參加宴會,參加跳舞會,我要打高爾夫球和騎馬。我要穿好衣服。你可懂得一個女孩子不能穿得跟她一起的那些人一樣好,是什麼滋味?拉里,你可知道買你朋友穿厭了的舊衣服,人家可憐你送你一件新衣服穿,那是什麼滋味?我甚至連去一家象樣的理髮店做做頭髮也做不起。我不要坐電車和公共汽車到處跑;我要有我自己的汽車。你想,你在圖書館裡看書,我成天干什麼呢?逛馬路,看櫥窗,還是坐在盧森堡博物館的花園裡留心自己孩子不要闖禍?我們連朋友都不會有。”

從這段對話,我們可以看到兩個截然不同的人,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 -追求純粹精神的人生,與追求完美物質的人生。

雖然彼此相愛,但伊莎貝爾與拉里之間的差異是巨大的,他們之間就像是隔了一個“馬裡亞納海溝”或是一座“喜馬拉雅山”。

對拉里來說,精神世界令人興奮、讓人充實、能夠帶來極度的幸福,從他的語言中,我們完全可以感受到那種極度的滿足與狂喜,就像是飛上了天際,可以在無邊無際的空間裡沉醉一般。

但對伊莎貝爾來說,沒有了物質滿足與享受的人生,就不再是快活的。相反,它是可怕的、面目可憎的、令人心驚膽戰的、根本無法想象的。

2

追求精神的人生

那麼,追求精神的人生是什麼樣的?

就像這部小說中的拉里,他可以為了精神的追求,放棄穩定的工作、甜蜜的愛情、舒適的生活,然後將自己的時間精力、青春年華都投注在看似虛無的東西中,而且,他還能夠從中得到巨大的滿足和幸福。

這些他所追求的虛幻之物,可能是意義,可能是“道”,可能是智慧,可能是合一,可能是寧靜,可能是超脫,可能是真理......

但不論為何,它都是看不到、摸不著的,它只存在於我們的精神世界以及心靈之中。

但是,有人就是對這些東西非常上癮,或是痴迷。當他越是沉浸於這種精神快感中時,物質世界的吸引力就會變得越來越少,甚至最終淡出視野。

因為在這些人看來,這個世界並不存在能與精神上的快樂滿足相媲美的東西。

比如:莊子。

莊子,曾短暫為官,擔任蒙縣的漆園吏。

中年以後,他的生活極為貧困,“住在窮街陋巷,困窘的織錦鞋為生,餓得面黃肌瘦”。

後來,楚威王聽說他是個人才,就以高官厚祿去聘請他。

但是對莊子來說,世間的榮華富貴“有如鳥雀、蚊虻從眼前飛過去一樣”,實在引不起他一點點的興趣。

所以,他沒有去,而是繼續著自己精神十分富足,物質極度貧窮的生活。

還有,蘇珊桑塔格。

但是,直到五十多歲,她才買了自己的第一個小公寓,在此之前,她一直是租房子住。

她似乎從來都沒意識到金錢的問題,直到有一天她租住的地方發生了火災,她被趕出去了,她不得不去旁邊的旅店住宿一晚,但那時,她卻發現自己身上竟然連一百美元都沒有。

他們,追求的就是“精神的人生”。

這種追求,讓他們在超脫世俗的同時收穫了極大的智慧,甚至是對“道”的領悟。

他們的物質生活看似貧瘠,但他們卻絲毫不以此為苦,因為他們早已來到了一個更高的層級。

物質的苦,甚至是生離死別的苦,對於他們而言都不再是苦。

3

追求物質的人生

但是,一心追求精神的人,仍是少數。

絕大多數人,都放不下對於物質的渴望,我們總是想要大吃大喝、想要珠寶首飾、想要房子車子、想要最新款的iphone。

物質,除了能滿足我們的基本生活需要,還有一些更深刻的原因,促使我們在已經達到了一定的物質基礎上,依然在不斷的追逐著它。

原因一:比較。

一位朋友跟我說,他想把剛開了2年的車換成特斯拉,又擔心換車後會影響現在的生活質量,所以十分猶豫。

我問他:“換車為何對你如此重要?”

他說:“周圍同事開的不是賓士,就是寶馬、奧迪、特斯拉,我也不想繼續開我那輛車了。”

我問:“假如你周圍的人開的都是與你類似的車,那你還想要換車嗎?”

他想了下說:“那就不想了。”

這就是源自於比較的物質追求,它也是一種對於身份的自我判斷。

人類是群居動物,因此,我們的價值是高是低,很大程度上是靠比較得來的。

而我們的比較常常都是透過與“比照群體”做出的。

正如,你既不會去與世界首富比財富,也不會去與拾荒者比幸福一樣。你只會與和自己差不多的人進行比較,尤其是你的同學、你的同事、你的朋友和你的鄰居。

只有在你覺得自己的房子比他們大,開的車比他們好,身上的名牌比他們多,自己的孩子比他們孩子學習好,日子看起來過得比他們好時,你才會感到幸福與滿足。

否則,你就會感到痛苦。

而當你透過拼搏奮鬥跳上一層臺階後,就不再會與之前的“比照群體”相比了,因為你已有了一批新的“比照群體”,於是你會再次陷入新一輪更高生活水準的“比較”中。

就這樣,一直努力賺錢,一直無法滿足。

因為,這個世界上永遠都有更高一層的“比照群體”,即使做到了如馬雲和馬化騰那樣,你會發現在他們之上還有更高一層水準的“比照群體”存在著。

原因二:人性

人的天性之一是“趨利避害”,所以我們天生就有逃避痛苦、趨向快感的本能。

在生活工作中,我們時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痛苦和煩擾,這時,我們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去逃避痛苦,尋找快樂。

而物質上的滿足就是一種逃避痛苦、尋找快樂的捷徑。

所以,我們會在不高興時去胡吃海喝一頓,在失戀時給自己買上一條鑽石項鍊。

因為,當我們在精神世界中得不到答案、看不到路的時候,我們就可能會陷入到焦慮和不安的狀態中。

而物質的享受,恰好是一個很好的,能讓我們暫時躲避精神痛苦的地方。

就這樣,即使物質生活已經不錯,我們依然還會追求更好的、以及更多的。

因為,我們不斷被困擾的精神找不到出路,只能求助於冰激凌、大牌包包以及漂亮的衣服。

但是,這種逃避,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的,空虛和迷茫還會如期而至。

要想解決空虛迷茫的問題,你必然還得回到對精神問題的探索上,但精神上的問題總是很難回答,所以很多人不願去探索它,轉而繼續用物慾來麻痺自己。

就這樣,我們再次投入了物慾的懷抱。

原因三:人的純粹慾望。

一般來說,人的注意力會有兩個不同的關注點:

1) 我們未能滿足的事情/東西。

2) 我們已經擁有的事情/東西。

可以說,這是兩種不同的世界觀或人生觀。

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我們尚未擁有的事情上時,就會在這個過程中產生出非常多的慾望“這個我沒有”、“我想要那個”……

然後,就會造成我們對現有生活的各種不滿、失望,甚至絕望。

然而,事實卻是:我們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擁有全天下的珍寶,都不可能擁有一切你想擁有的所有東西。

就像我想要一幅梵高的真跡、我想要一幅宋徽宗的真跡、我想要一座米開朗基羅的雕塑,這可能嗎?

顯然不可能。

那該怎麼辦呢?

西方哲學流派之一的斯多葛學派,曾提出過一個名為“消極想象”的練習,來幫助人們將自己的注意力從未被滿足的事轉移到已經擁有的事上。

具體方法是:想象那些你已擁有的事情,最終都會離開,失去和散失。

透過這個練習,你會學著將關注力重新收回到那些你已擁有的事情上。於是,就能減少我們對物慾的幻想和追求, 從而更加珍惜已經擁有的東西。

原因四:安全感。

我在之前一篇文章中寫過,安全感是一個大家普遍缺失的東西。

一方面,我們極度需要安全感;另一方面,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卻嚴重缺失安全感。

於是,我們就會將自己對安全感的訴求轉向“物質”和“金錢”。

因為,物質和金錢看起來是比“激情”、“永不結束的親密關係”、“老闆永恆的賞識”、“親人的永遠守護”、“穩定不變的工作”等更穩定和靠譜的東西。

就這樣,因為有著永遠都無法被滿足的安全感,所以我們就陷入了對於物質金錢的永恆追逐。

這就是追求物質的人生。

假如,一個人的一生是純粹的追求物質,那麼,他陷入到虛無、痛苦、迷茫、失落甚至絕望之中,就是遲早會發生的事。

4

如何兼顧二者?

如果說,像莊子那樣“只顧精神、不要物質”的人生並非你之所欲,而這種終其一生都陷入在物慾漩渦中的人生也不是你渴望的。

那麼,你就要去尋求一種平衡的人生 - 在一定程度上、一定範圍內兼顧自己對精神與物質追求的人生。

而這,也是我一直以來追尋的東西。

對我而言,精神的人生是肯定無法捨棄的。

我很清楚,如果捨棄了對精神的追求,我的生命就會陷入虛無,我的生命力也會隨之枯竭。

但是,一定程度的物質滿足對我來說也很重要,對這一點,我不否認。

所以,在這二者間尋求一種平衡,就是我需要的。

如何平衡二者關係,並讓自己不會時不時就陷入到困擾中,是我這些年來一直在摸索的主題之一。

後來,我把自己摸索出的方法總結成了幾個基本原則並加以實踐,幾年做下來到頗為有效,可供大家參考。

原則一:在物質上,我不會與其他人去做比較,而是以達成自己的目標為目標;同時我對自己的物質目標也不執著。

在物質財富目標的制定上,我會以舒適喜悅為原則,而不是以“更好”、“更大”、“更貴”、“更時尚”、“更高階”為原則。

說實話,在上海這麼多年,我見過的有錢人是非常多了。

我有一位一對一教練輔導的物件,就是一位非常有錢的人。

對美很有熱情的我自然非常喜歡,念念不忘了一個禮拜。

我不否認,當我看到這棟房子時,便產生了也想擁有的慾念,它在一瞬間勾起了我對物質赤裸裸的欲求。

但是,我知道,它並不是我的目標。

如果我非要以此做目標,並非就不會實現。

但是,為了得到它,我會逼自己去做不喜歡的工作,去過我不喜歡的人生。

為了一個房子,值得嗎?

我的答案是:不值得。

同樣道理,在做其他購買選擇時,我都會以這個原則為準 - 不以他人為目標,而以自己的目標為目標。

時間久了,我的消費心理和消費習慣就都發生了改變。而我也能及時覺察自己某一時刻忽然湧起的強烈購買慾和佔有慾,並能及時安撫。

而且,在我自己的目標沒有實現時,我也能夠放下,我不執著。

原則二:在物質上,我會明確哪些是最重要的領域,哪些是不重要的領域,從而制定出讓自己感覺最舒服的物質滿足清單,而不是什麼都去滿足。

我是一個不追求奢侈品的人,所以購買奢侈品並不會給我帶來多少滿足感。

但是,我很喜歡藝術品和工藝品,所以我會把錢花在瓷器、石頭、畫上。

當搞清楚了自己的物質滿足偏好後,我要做的就是讓我的實際購買行為與內心的真實熱愛保持一致。

這樣,我就能從物質中獲得最大程度的滿足與喜悅。

當然,我依然得要控制消費總量,因為畫作、瓷器、石頭可一點兒也不比奢侈品的包包、鞋子便宜多少。

原則三:消費、創造、學習和體驗,都能給我帶來快樂,但我更多選擇後三者。

曾經有段時間,我發現每個週末我都會找地方吃好吃的,然後逛街買衣服。每週都會花不少錢,花完之後又覺得自己非常過分。

於是,我下定決心進行調整。

接下來,我就將週末時間基本都放在了“創造”、“學習”和“體驗”這三件事上。

比如:我去學了做各種手工藝品的方法,將週末時間都花在創作各種作品上。

比如:我去逛園林,全然感知園林的美、自然的美、藝術的美,邊欣賞邊讀有關園林的書。

比如:度假時,我極少選擇去海邊躺著純度假,而是會在旅行前,查閱資料,充分準備,然後在旅行中一邊學一邊玩,這樣每次不但玩的盡興,還能收穫很多見識和學問,增加體驗的厚度。

我發現,當我用“創造”、“學習”和“體驗”去替代“消費”時,我的生命力就回來了,同時我也得到了足夠的放鬆和放空。

這可比每個週末吃飯逛街好多了,不但節約了錢,還能更有收穫。

原則四:對精神的探索,我會投入最大的時間和精力,因為我知道它能給我帶來最大程度的滿足,同時它的效益還會不斷累積。

精神世界的投入和探索,能給我帶來最大程度的滿足,甚至是超越一切的滿足和狂喜。

對這點,我深信不疑,也屢試不爽。

同時,它還會因持續不斷的積累和疊加,產生非常明顯的效益。

這種疊加的效益,給我帶來了一定的智慧,讓我能用更全面、更通透、更深入的視野去獲得對萬事萬物的理解。

原則五:舍末逐本。

什麼是舍末逐本?

意思是:在物質已能達到基本滿足的情況下,我會集中精力去做精神探索。

在精神探索的過程中,因為我對自己的瞭解越來越深、我對自己的天賦刻意發展,我對自己的弱勢不斷管理,我變得越來越有智慧、勇氣和信心。

於是,相比絕大多數人,我更容易選擇正確的路,使用正確的方法,抱持正確的心態,去做自己想做又擅長的事。在這種情形下,事業做成的可能性就會變高很多。最終,物質和金錢也會隨之而來。

所以,物質金錢不是我人生追求的根本目標和終極目的,它們只是我追求精神的一種副產品。

最後的話

寫到這裡,我忽然想到,也許最棒的人生就像《孟子》中那段描述舜的那段文字:

“舜之飯糗茹草也,若將終身焉;及其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

意思是:當舜還是一介平民的時候,平靜安心地過著平民的日子;等他做了天子,他也同樣泰然處之,彷彿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原本如此。

是的,當一個人的精神達到了一定的境界後,他能成就大事業的可能性一定是更高的。但是,對他而言,不論事業是大還是小,貧困還是富有,都不再那般重要,因為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原本如此罷了。

與君共勉。

9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女王秘書:梅根在王室爭端中異常強勢,退出後既要隱私又想受關注